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辛华 《学术研究》2012,(5):147-151
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词人,在民国词史上颇为炫目。通过对民国女词人的生平、词集、词学活动、创作经历等问题逐一考索,可以发现民国女词人的词学创作具有以下特征:词人主体身份多样化,创作状态"传统"与"现代"并存,创作主张的"失声"与"高调"同在,创作主旨新变与故常、词境的开拓与守旧、词艺精工与平庸共生,词风个性张扬与流于平常。民国女词人的词学创作在民国词史、女性词史以及女性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民国湖湘女词人的创作与时代风会、个人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随着晚清进入民国,她们在创作上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转变:晚清湖湘女词人抒写传统的闺音闺情至民国跳出闺闱而抒爱国激情,故词风亦由幽婉而豪放。这种历史性转变反映了晚清民国女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蜕变,亦可从中窥探晚清民国女性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清词选本选型多样,各阶段的清词选编选也显示出各自特点。清词选本在词学史与民国词史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有助于我们对清词文献的整理,也有利于对清词史的把握;既可为清词的编选提供借鉴,也有利于从考察民国词人的创作理论来探寻民国词坛、词风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民国金陵词社繁盛,如社最具代表性。如社词人大都为金陵籍或长居金陵者,彼此有师友关系,与晚清四大家渊源甚深,与沪词社词坛联系甚密。如社重声律,大多使用僻调,填词严守声律。重声律的词学理念远接以戈载为代表的吴中词派,近承同乡端木埰之说,直接受晚清四大家影响。如社在抗战前夜成立,其词作忧时伤怀,词旨厚重,偏重寄托,无小慧侧艳之风,与晚清四大家“重拙大”观念一脉相承。以如社为代表的金陵词社在民国词坛别具一格,金陵词学在民国词坛中有特殊意义,其实质就是晚清四大家词学的发展和延续。民国金陵确实存在金陵词人群,但称为金陵词派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国词作中的域外描写以海外风光为主,兼及历史名胜、风俗人情、新鲜器物、科学知识等。在艺术上,词人们善于运用中国古典文化来解读西方自然人文景观,并经常借域外景物发故国之忧思。此外,这类词还呈现出中英文杂糅与游记式的特点。这些域外词作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开拓了词的新境界,也体现了词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坚守以及外来文化与词人之间既互相影响又彼此"独立"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6.
《词学季刊》是20世纪30年代影响最大的词学研究专刊,其专辟女子词录专栏,先后发表23位民国女词人的作品。该专栏有效推进女性词从私人化领域向公共空间传播。专栏作者通过师承关系、他人推荐或书信请益、寄送作品等方式与当时词坛的词家产生广泛联系,彼此互动助益其作品在专栏发表。《词学季刊》的词坛消息栏目也成为女词人词集介绍或发行的有效传播窗口。《词学季刊》以女子词录专栏为主,词坛消息专栏为辅,成为20世纪30年代民国女性词向社会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平台。  相似文献   

7.
晚清民国文人社团多达二百余个,社团成员身份复杂,结社方式和结社目的不尽相同,很难以某一标准分类而将二百余个文人社团一网打尽.根据社员角色结构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家旋吟咏型、师友传承型、地缘纽带型、报刊纽结型以及官员同僚酬唱型等等.在判断某一文人社团时,不能简单决绝地将之归入某一类型文人社团而排斥另一类型,在重视社团成员之间某一关系时而不能忽略成员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  相似文献   

8.
寿香社是民国时期成立于福州地区的一个诗词兼作的旧体诗社,存续于1935年至1937年间,1942年因何振岱刊刻《寿香社词钞》而闻名。作为"传统范式"的典范,寿香社女词人与吕碧城、沈祖棻、汤国梨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有着较大的不同,然仍然具有重要的词学史价值,为研究民国女性词文化生态提供了典型的研究样本和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民国女性词,若只重"革新派"而忽略"传统派"则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如实体现民国女词的全貌。同时,这个范式所呈现的新变因子,也已初露女性词坛新变端倪。  相似文献   

9.
晚清湖湘派词人杨恩寿以戏曲家、诗人名于世,在词学领域也有一定建树,其《论词绝句》三十首及《词余丛话》部分内容体现了推尊词体、推崇姜张和浙西词派词风、严审词律等词学主张。杨恩寿有《坦园词录》七卷,学习姜夔张炎词风,词境多为清冷、寂苦、伤感,在用词、修辞上,多选用寂冷色调,词境伤感清苦。杨恩寿词虽为曲家之词、诗人之词,在晚清湖湘词派中,被称为“同光三家词”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晚明墓碑文献中挖掘出大量的女性生活史料,藉此可以考察晚明知识女性的发展生态以及性别文化在晚明的异动信息:一、晚明墓碑文显示了经由文人家庭家族而实现的女性教育及其复杂生态,知识男性因父女、夫妻甚至公媳关系而实行着家庭生活中的女性教育,由此出现的知识女性随之改变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存在意义,进而促进了性别文化在晚明的观念异动;二、晚明墓碑文规模化呈现了晚明知识女性才学识多元发展的人文景观,知识女性在才学识多个层面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三、晚明墓碑文也客观描述了女性教育的妇德旨归,即令是在男性世界崇尚博学的文化思潮中,知识女性也只是才艺易受追捧而学识不受重视,显示了男性话语的固有立场,知识女性仍无出路。  相似文献   

11.
粤词是中国词坛一个重要板块,自晚清以来,粤词的基础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收获,但还远未完成,作者生平研究也不够充分;有关宋至清中叶的粤词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崔与之和屈大均的创作上,陈澧的词作及其词学也颇受关注;而近代以来粤词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特别是梁启超词作及其词学一直是论者关注的热点,民国词人陈洵、詹安泰、饶宗颐等的创作及英词论也得到了较充分讨论.总之,粤词研究已积累一定基础,但研究视野不甚开阔,系统性和整体性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2.
唐文人词作家中江南籍占有很大的比例,非江南籍的词人往往也有过江南生活的经历。许多词调最初产生或流行于江南,江南歌女在词的传播中有着重要作用。南朝吴声歌曲对传统词风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小满 《学术探索》2015,(1):112-117
清代词家在推尊词体,将词论入诗教的过程中,对于词之女性书写的批评逐渐在词学体系内显现出独立发展的脉络。总体来看,词坛对女性词的批评离不开"情",闺情题材的本质化给予了女性词作者地位的合法性,形成女性词以婉丽为正宗的文体观念;清中期以后,对女性词的雅化要求渗透着妇德女教道德审视,却表明对女性词的批评开始剥离原本附着的男性欲望对象化符号和家国之思隐喻符号意义;随着晚清词坛论说焦点转向真情论,清代词家对女性词的批评转向关注女性个体命运,认可女性词作为抒发女性真实生活情感之文学载体地位。况周颐自成一体的女性词评论体系,表明女性词批评终于脱离符号化与象征化定位,实现了理论意义上的文体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清代岭南词人与岭外有着不断的词学交流,这对岭南词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词学交流促进了清代岭南词人的成长与岭南词的发展。另外,这种交流有助于清岭南词人与岭南词地位的提升。再者,词学交流还对岭南词风的嬗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代女词人在词学领域不仅创造了一次女性文学的高潮,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取得了与男性平分秋色的独特成就,显现出富于女性特色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宋代女性词的女性艺术特色主要有四个特征:一、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受与细腻表达;二、女性形象的自我塑造;三、意象选择的心理折射;四、女性化的词境与语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两宋78位女词人的180首词,不仅构成了宋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使得宋词的星空更加耀眼与辉煌.宋代女性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成就非凡.其自抒胸臆的言情范式,贵得其真的审美特征,重柔轻刚的艺术追求,推动了词体艺术的发展,丰富与拓展了宋词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向迪琮作为近代中国词坛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词人,对词学有一定造诣。他与南社诸词人有频繁的词作酬答赠和,又积极地参与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词社如"漫社"、"聊园词社"、"如社"的雅集活动,因此,他的词学观和词学活动对构建近代词史具有重要意义。他承袭常州词派的词学观,制词方面转益多师,取法宋代诸词人,重视比兴寄托,艺术上融情寓景、词风典雅清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民国词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黄去非 《云梦学刊》2006,27(2):113-115
晚清以来,湖湘人才辈出,但为世人所知的大多是一些在政坛上建立了不朽功业的人。而这些政坛人士作为诗人、词人或文人的另一面则往往被人忽视。同样,近代政坛名流熊希龄的生平功绩早已为世所知,但世人往往很少知道他作为一名词人的另外一面。了解熊希龄的词,了解他作为词人的另一面,更加有助于我们对他作出全面的、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欧孟宏  刘阳 《船山学刊》2009,(2):179-182
昆曲的兴起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时尚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结社交游、兴办家乐、追逐豪华服饰等时尚之风对于昆曲的创作和理论建构、昆曲的传播与表演艺术以及昆剧戏衣的定型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引领当时社会时尚的文人士大夫自然就成为了推动昆曲勃兴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