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立新 《社区》2013,(14):41-42
看了这个题目,您可别以为我是在制造噱头。贾宝玉是少年书法家,这其实是曹老夫子送给宝玉的一顶桂冠。关于这一点,在《红楼梦》中是有章可寻、有据可考、有案可查的。谓予不信,请看《红楼梦》中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贾环是《红楼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形象。本文从《红楼梦》的文本入手,阐述了贾环猥琐顽劣、心狠手辣的性格特征,以及对塑造宝玉的作用。着重分析了其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母亲赵姨娘的不良影响;先天不足的庶出身份;以及周围人处处对他的轻慢和羞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写作学的角度着重论述了《红楼梦》的色彩描写的深度和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居住环境和服饰的色彩描写与人物思想性格的高度切合上;表现在景物描写的色彩调配对悲剧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上;也表现在色彩描写与情感拧发的高度融会上。全文通过色彩描写这个侧面探究了《红楼梦》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指出其可供借鉴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红楼梦中湘云、黛玉、宝玉、探春、宝钗、王夫人等人物笑态描写分析;指出其笑态恰当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命运,逼真地显示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鲜明的生活色彩,从其笑的神态描写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又同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本文试图就两部巨著的爱情描写做一个比较,从而论证我们民族文学的继承关系。首先,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红》与《西》在爱情描写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关系的确立上,崔张与宝黛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都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宝玉性格中都有痴和疯的特点,许多描写极其神似;而女主人公莺莺和林黛玉又都经历了假与真的内心冲突,在对待爱情方面也表现了相同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红楼梦》中围绕宝黛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和《西厢记》中围绕崔张的描写也还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红》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框架与《西》是极为相似的,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但是,《红》又不是完全照搬《西》的模式,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比《西》在思想上艺术上又高出许多。说明,《红》的作者在写作时的确是借鉴了《西》,但又比《西》有所创作和发展,见出我们的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文学。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列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因此,人们常常从“真实”的角度,去探讨《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认为“《红楼梦》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主要还不在于对事物外在形态描写的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一直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世人所关注 ,所谓“追踪蹑迹”、“实录其事”是也。这只是其创作方法的一个方面 ,如果完全是“实录其事” ,宝玉口衔“宝玉”而生 ,林黛玉为“还泪”而来 ,则如何解释 ?《红楼梦》其实有许多地方显示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文章从黛玉哭哭啼啼、泪水不干、诗作都是悲苦之作出发 ,结合该书在第一回、第二回、第五回大量描写的悲苦意象 ,指出该书在塑造黛玉形象时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然后又从宝玉等形象的塑造中阐发其创作方法 ,指出《红楼梦》一书其实是贯穿了这种创作方法。该创作方法对深化人物形象意义、扩深小说主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红楼梦》是万紫千红、百花吐艳的艺苑,那么梦境描写则是其中一朵芳香四溢,娇态妩媚的奇葩。《红楼梦》写梦之多之好之活,在世界文学艺林中是罕见的。据统计,《红楼梦》百二十回本共写了三十二个梦(赵景瑜《传神文笔足千秋》,《名作欣赏》1981年第2期)。全书起于梦,结于梦,前后两大梦,中间灵活穿插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梦。如:“甄宝玉一梦而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钢”、“柳湘莲梦醒出家,香菱梦里得诗,宝玉梦与甄宝玉相合,妙玉走魔恶梦,小红私情痴梦,尤二姐梦妹劝斩好妇,王凤姐梦人强在锦匹,宝玉梦至阴…  相似文献   

9.
袭人是《红楼梦》中作者不惜笔墨着力刻画的一个重要人物 ,也是大观园人物群中最有地位、最有影响的丫鬟之一。她性格内向 ,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温柔贤惠 ,对事关宝玉品行名声、婚姻大事 ,总是冒死建议 ,表现出对主子的忠诚性 ;作为丫鬟 ,她悉心服侍宝玉 ,表现出对主子的顺从性 ;作为与宝玉偷试云雨情的女子 ,又表现出对宝玉的爱慕性。这些复杂的情感融汇在一起 ,折射出袭人这一丫鬟特有性格的内敛美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很多情节描写到小说人物对戏曲的阅读、观赏和点评,戏曲在《红楼梦》中有其特殊的作用。从人物描写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面镜子,通过人物对戏曲作品的评论以及点戏的细节,映射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从情节设置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条伏线,通过戏曲曲词的内容以及演出剧目的连缀,暗示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的脉络和结局。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芳官是十二个小戏子中的正旦,后来做了贾宝玉的丫环。在贾宝玉是诸艳之冠,他怡红、颂红,对爱情有独特的个性追求的符号意义上,小说通过芳官的名字、言行思想协助宝玉凸现其性格特性,又通过芳官的命运归宿预示了宝玉的命运走向趋势,由此体现了芳官作为宝玉的从属符号的意义。而这也反映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探究出不同的价值,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13.
论黛玉之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这就决定了人们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其性格必然具有某种多样性和矛盾性,而不可能那么简单和单一。现实主义的伟大巨著《红楼梦》,它在如实描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是很成功的。在《红楼梦》中,黛玉是个著名的“清高自许”、“孤标傲世”的角色,然而,她却曾被妙玉抢白为  相似文献   

14.
贾宝玉和袭人的世俗情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时阔 《南都学坛》2007,27(2):49-52
据《红楼梦》文本描写,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虽然宝玉和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上,爱得相对世俗温暖,但这也是一种真情之爱,也可以说是一种世俗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爱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宝玉对待袭人同对待黛玉、宝钗、湘云、晴雯态度的异同比较,可以看出宝玉和袭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爱的真情。  相似文献   

15.
再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商志荣细节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小说。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列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因此,人们常常从“真实”的角度,去讨论《红楼梦》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惊叹于曹雪芹那精雕细琢的艺术手腕;...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着墨不多,却贯穿小说始终;身在佛门,却与宝玉有一些感情纠葛。用古代小说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妙玉与宝玉、黛玉的关系以及宝玉、黛玉对妙玉的态度和定位,更能全面揭示封建礼教和道德标准的禁锢对妙玉的思想、感情、处世态度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其最终命运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正> 《红楼梦》是一座千门万户的艺术宫殿,见仁见智,争论颇多。近出版的白盾的《红楼梦新评》(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看法。集中收论文廿五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研究红楼梦也应实事求是》、《耽美·泛爱·悼红……》、《论红楼梦的悲剧美》等篇,着重探讨作品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第二部分有《略探雪芹的“自传性”》和关于宝玉、黛玉、妙玉、宝钗、凤姐、袭人等几篇人物论,着重探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历史、美学意蕴;第三部分有《论曹雪芹的思想、艺术大突破》、《红楼梦的现  相似文献   

18.
<正> 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主要指《红楼梦》多层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极大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在改变“传统的写法”方面,还应该注意到“在典型环境里再现典型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这一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子中,描写王熙凤的那支曲《聪明累》的头一句话。作者用这支曲,概括了王熙凤的性格和命运;表明荣国府即使有象王熙凤这样“男人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也不能改变那“运数殆  相似文献   

20.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位绝代少妇,贾府重孙辈贾蓉之妻。她在书中第五回出现,将宝玉规引入梦,并在梦中与宝玉成姻。后来,这位少妇莫名其妙地得病,凤姐、宝玉探视,露出凄楚,悲凉。终至夭进。生魂向风姐托付后事,并声言“回去”了。回哪里去了呢?回“故乡”“太虚幻境”却了。从第五回出场,到十三回亡故,素可卿算是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却最为扑朔迷离,令人难解。她“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孝顺和睦,慈老爱幼,是贾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是,传统的评论却认为她是“道德伦丧的罪人,淫乱无耻的魁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