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柏克、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美学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启发和影响下,康德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提出并加以系统、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疆域,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此外,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也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可以唤起和平时期的当今人们对于"崇高感"的希冀和期盼;进而培养一种与"优美"范畴所引发的"爱"的情感相对的"敬"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使人活得有价值和尊严,最终完成"人"自身的本体建构。  相似文献   

2.
评分析美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包晓光评分析美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当我们说出"传统美学"一词的时候,按照分析美学,它的意思是指那些企图对美、艺术、审美、美感等传统术语加以明晰正确界说并以此作为一种标准和规范的理论体系。在此意义上,传统美学的努力的确遇到了巨大...  相似文献   

3.
李盛涛 《东方论坛》2010,(2):60-63,68
小沈阳在《不差钱》中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暧昧性。首先,其非男非女的装扮体现了性别身份的暧昧,这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想象,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涉功能和反讽意义;这不仅在美学上颠覆了传统文化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审美界定,而且更是一种后喻文化意义上的美学叛乱。其次,"小沈阳"与"毕福剑"的关系,体现了通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的暧昧性,体现了意识形态在当代具有格拉姆希意义上的"社会粘合剂"作用或马尔库赛意义上的个体与现实诸条件的"想象性关系"。这种暧昧性使人们很难真正读懂小沈阳,这也使他不仅成为娱乐意义上的"小沈阳",而且成为当代文化意义上的"小沈阳"。  相似文献   

4.
"中和"是中国哲学、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试图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以及《礼记.乐记》所论及的音乐美学的角度,通过对他们的"中和"观念在哲学与美学、道德与艺术之间关系上的交互阐释与辨析,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传统下的"中和"基本含义归结为"生命中定常之体的即体即用,道德与艺术的融通为一"。  相似文献   

5.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继承中国传统"兴"论中的某些要素,并融合现象学、接受美学等西方文艺思想发展而成的一个诗学理论。这一理论既适用于创作、接受、评论三个环节,又为我们鉴赏和评论作家作品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而且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为我们在现代社会应对和运用中国传统文论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作为美学理论,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文学美学思想,而且包容了儒道玄佛各家的思想精义。依据现代文艺理论,在文艺学的整体观念架构上,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艺术体验、构思和传达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的创作论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作者"道法自然"、"以情为本"、"雕镂龙文"和"为文之用心"的创作观,从艺术创作的维度以新的视角探讨这...  相似文献   

7.
聚焦     
主持语:就职于"中国戏曲学院"的折江鸿、杨丰羽、王占欣、迟雪峰四位老师深受"中国学院艺术体系"的熏陶,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美学修养。他们立足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创作方向,历经长期的摸索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初具形成个人的理论支持与绘画风情——谋求舞台艺术与绘画语言相融合,分别在人物、场景、风景、静物等题材领域创作出一批可观的油画作品,这不仅促进了他们个人叙事风格的羽翼丰满,同时也为"油画本土化"的命题拓宽了思路与角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西方学者渐渐放弃"中国崩溃"、"中国威胁"等论调,而代之以"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话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深化和中国国内重大庆典相对集中的大背景下,"中国模式"一度成为西方舆论热议的焦点。但是,他们在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和未来发展等问题上,仍然争议不断。全面分析西方舆论的几种表现形式,正确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分歧及其争论背后的原因和实质,有利于我们从思想认识和国际话语上作出适当反应。  相似文献   

9.
萧龙士先生是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屈指可数的百岁书画家之一,他在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德、艺、寿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他对德与艺、德与寿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不仅清晰、明确,而且展示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他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也给我们传递了他宝贵而朴素的美学思想。文章试从"敬天尊地,尚友师今"、"仁者爱人,宁静致远"、"追真求朴,法厚贵重"等三个方面,对萧龙士先生的书画艺术和美学思想作点粗浅的探讨,以期对萧龙士先生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意识美学的理论视野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真正精神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近年来有别于意识美学的身体美学的出场,为我们体认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别于西方美学的视觉中心主义,中国古典美学是心身兼修、身物一体的美学;这种与物一体的美学通过道家之"忘"、儒家之"养兴"与禅宗的"禅定"等方法,在道家之"妙"、儒家之"兴"、禅宗之"悟"中得以实现。从身体角度透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康德美学的批判功能、交往功能与和解功能从三个维面彰显了康德美学的现代性意义。康德之后的席勒、阿多诺、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等的美学思想从历史转义的层面上延续了康德美学的丰富内涵,他们将康德在先验层面上的美学现代性潜能从现实层面上加以转换与释放。  相似文献   

12.
为理清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研究其治学方法及其理论根基,有必要对李泽厚吸收与采纳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分析认为,众多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美学思想是李泽厚美学的思想根源,但这些思想又都经由李泽厚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成功的嫁接,这就是李泽厚所言的"创造性转换";在接受外来美学的过程中,李泽厚巧妙利用"误读"来满足建构自己理论的需要;借用外国美学时髦的名词术语,"克隆"出自己的美学体系,实现了外来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这是李泽厚美学的特色;李泽厚美学在西方哲学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形成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美学、积淀说、心理本体论、实用理性、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情本体的乐感文化等内容复杂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音乐感的耳朵"、"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等著名美学命题,不仅肯定了自然美的客观存在,而且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而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加强审美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舒其情"说,是继承并发展了楚骚美学传统,也是我国美学发展史上最早与儒家传统的"中和"美学思想相抗衡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产生,渊源于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同时有着和屈原同样的悲惨命运,并同其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进步的历史观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舒其愤"说的提出,见于《报任安书"上。他的实践就是《史记》。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的"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其原因应该在于禅道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相近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王维表现出的是牧歌式的适意,芭蕉流露出的是苦寒之色。尽管如此,他们在执着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终究是形成了相似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回到人的存在,就是回到了原初",就是"回到了美学的真正起点"。可以说我国新时期三十(1978~2008)年学术界以此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人学范式与美学建构的"实践论"、"审美自律轮"、"感性生存论"等,对于突破"工具论"、"反映论"等寻求多元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美学贡献了极大的理论建树和话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当下全面人学美学终极意义的审美之维无不指向人的全面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绿色运动看“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崛起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郭因先生率先倡导"追求三大和谐"的"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是一件富于远见卓识的大事,并从西方绿色运动的兴起、发展与壮大,论述了"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崛起的必然性。作者认为:绿色运动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否定,绿色运动是对"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追求与探索;尽管这种批判、追求与探索还很不完善,但它们毕竟反映了西方一般大众的心态,而"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提出正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潮流,因而它的崛起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宋明理学美学思想的总结性成果。王夫之将"心之元声"论作为其诗歌美学思想本质论的核心范畴,通过对"心之元声"的阐释,王夫之指出"心之元声"是人与世界的原初性关系的产物,是诗歌的本质所在 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心之元声"的特征,认为"性之情"就是"心之元声"。王夫之的这一诗歌审美本质理论,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西方艺术史上相互承接的两个重要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不同发生背景、创作特点和美学倾向,简要描述了社会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型之后的美学状况,着重探讨现代主义美学主体在技术复制和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分裂和消解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当代社会文化及艺术生存的"反美学"状况,并由此结合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相关论点直接讨论了"美学的终结"这个命题,揭示出现代主义之后的美学所面临的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