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1世纪高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探讨体育教学中课内课外一体化为基础的多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张晓刚 《兰州学刊》2003,(6):181-181
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学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就要总结以往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更新观念 ,拓展思路 ,大胆改革。本文通过对未来大众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 ,总结了新时期赋予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任务 ,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从而树立起“以人为本 ,以健康、娱乐、保健为主流”的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由“生物体育观”向“多维体育观”(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与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论述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它担负着“终身体育”和“全人教育”的重任.太极拳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独特的体育项目,在健康、育人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文献资料和教学经验总结等方法,对太极拳运动进行分析认为,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及太极拳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中国梦”等,也具有突出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 2 1世纪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体育课程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使大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 ,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水平以及陶冶文化情操的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刘有明 《阴山学刊》2006,20(1):65-6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及本人多年体育教育教学的追踪调查,分析探讨了体育教育趋势是“以人为本”,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体育教育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保障。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达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体育教育应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使高校体育教育发挥其真正职能。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文体育”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的需要、享受和发展,所以,建立现代体育教育观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要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从而使人身心各方面得到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一定要贯彻“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体育教学使全体学生懂得体育的价值,提高对体育的依赖性,增强体育意识,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健康新概念的分析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新概念已从过去单纯的身体无病,发展成今天的身心、社会、道德等综合健康观.随着健康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必须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对策,以满足新健康观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健康"新概念,研究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重点从体育健康教育的对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谈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结合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意识及培养终身体育思想,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孔范今把20世纪中国文学放在“历史的悖论性结构”中来把握,探求“文学的补偿性调整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近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以“现代转型”为观照视角的文学史观。他的文学史观秉持学理性的学术立场,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出动态性、超越性、包容性的理论姿态,真正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复式结构”中得以多方位的整体性还原。  相似文献   

15.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7.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7,(1):120-123
清末民初的"英雌救国"小说有着深深的"性政治"情意结,其中的"情""色"叙事,基本上是被限定在民族革命国家命运的排他主义的框架中才可能存在.政治历史处境中的"情""色"被空前突出,民族革命的权力把"英雌"的"情""色"内涵紧紧地制约在"救国"的既定轨道上.  相似文献   

18.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9.
“概念创新”和“形象创新”是在前人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一个符合经营思想创新要求的理念。通过企业生产力要素的变化过程,可发现它们对提升企业经营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对于指导企业创新实践的成功意义十分重大,能够促使企业在管理模式、创新方法、人才管理、形象塑造等方面突破旧式,使企业以更先进、更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生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涛 《江汉论坛》2005,1(1):72-76
本文从现代名称理论的历史及具体争议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名称理论与本质主义的密切关系,阐明明确认识本质主义论争对于正确把握现代名称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就学界研讨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