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西方学界对<史记>的篇章结构未给予充分的关注.我们强调了一种分析十二本纪划分的方法.并详尽的论证了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儒家的胜利、朝色的选择、封禅之举、政权的膨胀以及封地的废止等方面上的相同处,由此提出"司马迁笔下秦始皇的事迹受到当时汉武帝的影响并作为汉武帝的警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编选《司马迁史记名言录》,这在司马迁研究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事,“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的同志们,在研究中开拓出这一新领域,这对领会《史记》要义,弘扬司马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在可庆可贺。  相似文献   

4.
《史记》"述于陶唐,至于麟止"是司马谈所订定的断限。司马谈将《史记》起于陶唐,一是司马氏的先祖在陶唐时期显扬于世的缘故,二是基于"考信于六艺"的原则;司马谈将《史记》讫于麟止,是因为《史记》自比《春秋》,是接续《春秋》而作,孔子辍笔于麟止,因而仿效讫于麟止。从"自传"和"记载历史"的视角来看,司马迁将上限移至黄帝的原因,一是黄帝是司马氏的始祖,二是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后代子孙。这是从个人家族的血缘关系扩大到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史记》的下限经过司马迁三次更动:第一次下修至太初,第二次下修至天汉,第三次下修至武帝末年。其原因皆是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必须加以记载,而且这些事与司马迁个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死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司马迁和《史记》更是无以回避。探讨分析了司马迁之生死观在《史记》中的体现及内涵,并略论了司马迁生死观对儒道两家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动力,或说"发愤著书",或说"受于父命",然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动力。透过外力影响和内在动机,可探究出司马迁著史的元动力。  相似文献   

7.
《史记》有不少地方描述、评写了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笔者认为 ,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全面了解 ,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和历史或全面认识、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均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与认同,在反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础上,探讨公选课《大学生与法》,将其教学目标确定为拓展大学生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提高大学生法律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紧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需要;运用以真实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突出能力测评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史记》所使用的"中国"一词,虽然有指称"一国之中心"、"中原"、"华夏汉族"和"文化"等涵义,但主要的还是用来指称国家政权。书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虽然也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所称"中国"则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书中所使用的"中国"一词,还用来指称"九州"和"十二州",将"中国"与"九州"、"十二州"、"天下"、"五服"、四海之内联系起来,也不是用"中国"单独指称华夏和汉族。书中不仅将华夏汉族说成是"炎黄子孙",还将少数民族说成是"炎黄子孙",构建了范围更大的多民族"中国"。这种多民族"中国"的构建,既是司马迁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对中国多民族凝聚为"中国"的历史总结,也与儒家的"天下观"和"大一统观"密切关联,更与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大一统时期强调"大一统"的现实需要分不开,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楚文化的影响、时代精神的熏陶和特殊人生遭际共同促成了司马迁“好奇”的审美倾向 ,从而使《史记》在叙事风格上充满奇异之美 ,具体表现在 :为“倜傥非常之人”立传 ;夸张虚构情节 ,制造传奇色彩 ;有意采撷荒诞不经的神灵怪异之事 ,制造神秘感 ;乖离史实 ,突出奇人。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却是《商君列传》的"太史公日"中不能抑制的苛责和怒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李陵事件对司马迁身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曰"独立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儒法两家思想在司马迁身上合而未融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受刑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因为遭遇李陵之祸,李陵之祸只是导火线,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不满与批评。关于《史记》的成书之谜,《汉书》明确指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似已有定论,但王充的《论衡》与《文选》的李善注似又否定了《汉书》之说,故特意挑明疑点,以求高明。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识体现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上。《史记》的记述以人物为中心,创立了新的成熟体裁,记载了众多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人物,这是历史编纂思想的一次升华。探讨司马迁的历史见识和《史记》历史编纂成就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历史编纂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前,高校公选课的课程运行和管理普遍存在着诸如学生选课冷热不均、盲目选课、逃课严重和考核不严的问题,这就削弱了公选课课程开设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增进学生对公选课程的了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杜绝学生逃课,严格考试制度和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切实解决高校公选课课程运行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悲剧英雄们的悲剧人格具有以下要素:一是立志高远、胸怀壮阔、不计一己得失的人格魅力;二是都有不贵其身的气魄,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们表现出了”不识时务”的秉质,将自己置身于舍身忘我的悲剧处境;三是面对悲剧处境,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大义凛然、超然赴死的超拔气概。这种悲剧人格具有坚守的崇高、抗争的悲壮与死亡的震撼等美学意义。这种共性除了人物本身的特点外.更应该归功于司马迁的艺术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从个体生命活动角度探讨写作问题,在中国写作学研究中尚属薄弱环节。论文以司马迁为案例,揭示了生命写作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文章认为,大凡远离功利而将个体生命投入写作活动者,即生命写作。还认为,遭遇痛苦,能使生命活动激发一种非凡意义并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勇于探索,能使写作成为鞭挞罪恶并维护人类尊严的有效工具;持之以恒,则能使写作成为个体生存活动的一种提纯形式并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就。研究生命写作,有助于鼓励精神生产者为社会提供优质作品,也有助于克服当前写作无病呻吟的弊病。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与神话传说——《史记与文学》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史料来源的角度,论述了史学与文学巨著《史记》与古代神话传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指出司马迂的蒐集、整理、加工和改造,使古代神话传说不仅成为《史记》上古史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同时也赋予了《史记》的文学色彩。文中具体地分析了故事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诸方面文学因素,对读者颇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与《荀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与荀子之间虽然不存在所谓的师承渊源 ,但由于《荀子》是儒家的重镇 ,所以司马迁必然要研读《荀子》 ,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史记》与《荀子》之间有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史记·礼书》与《荀子·礼论》互有异同 ,《史记·乐书》则与《荀子·乐论》观点相通 ,《史记》在法后王、自然人性论、富民重民等观点上对《荀子》有所吸取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世家中塑造了众多诸侯形象。在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总原则下,司马迁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平实叙述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并且注重对诸侯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进行考察,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在汉初功臣世家诸侯形象的塑造中,司马迁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并在文章开篇就对人物的身份、出身背景进行交代,为其性格特点及发展演变做铺垫,从而形成了汉初诸侯形象塑造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礼学思想展现出它受儒家学说影响的一面,本文拟从礼之源、作用、礼治理论等方面对礼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