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隋清娥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6-120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切文学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民族地域之上。但真正优秀的文学又必然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超越时空是一切文学具有永久和普遍生命力之表现。钱钟书的《围城》即具有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这不朽艺术魅力的获得,在于作品卓尔不群的艺术品格。作者以超越意识为调控机制,选择透视国人文化心态的艺术视角,并把这种“透视”物化为艺术实体,使人在审美的艺术享受中引起思索、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3.
曾耀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一钱钟书不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1941年他发表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轰动了文坛。1946年6月他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同年,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围城》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翌年出版单行本。尽管《围城》出版时正值战乱,仍在短短二年中再版两次,在读者中不胫而走。《围城》出版以后,吴组湘、卞之琳、柯灵、唐弢等著名的作家都对这部小说作过很高的评价,肯定了她的美学价值。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围 相似文献
4.
周涛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5):54-57
《围城》是一部具有鲜明解构主义特征的文本。这种解构性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等“宏大叙事”的消解上,更以其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的破毁以及互文和嬉戏,从而使得文本本身形成一巨大开放、充满张力的知识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
6.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其雅俗共赏、幽默风趣的语言里透视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深层意蕴,他思考、关注着人的本性,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围城》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20 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讽刺幽默的艺术形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画外音"般议论的表达方式,使《围城》中的丑在艺术中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从而完成了对丑恶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围城》中叙事视角的运用颇具匠心。据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看,呈现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及外聚焦型等多重视角综合运用的特点。而且,叙事视角的运用还有效地参与到文本建构之中,在丰富“围城”意蕴、表现人物方面,达到了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借鉴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解读作者于作品中营构的“围城”之意蕴,体味作者的人物表现之匠心。 相似文献
9.
针对《围城》意象研究基本阙如的现状,文章提取了小说的两个贯穿性文化意象,即轮船意象和家意象,对小说进行了新的解读。轮船意象属于文化意象,讽刺了现代盲目的出国热。从叙事功能来说,它具有设定背景、贯通结构和凝聚意义的作用。家意象在小说中是以意象系列的形式出现的,既指现实的家,也指其他各种象征隐喻意义和文化引申意义上的家。在《围城》这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中,它起到了凝聚叙事结构、揭示中心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轮船意象和家意象的互织互动,升华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形塑了小说的审美风格,是解读小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11.
钱茂竹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5,(1)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史传文学中,《左传》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①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並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刘熙载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也。”②在《左传》多方面的成就中,叙事之工是它的主要特色。人们备极赞赏,为之倾倒。“左氏之叙事也……跌岩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相似文献
12.
张金玲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71-75
《枯枝败叶》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发表于1955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由众多不同的片断组成,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面对上吊身亡的大夫时的所见所思,因此小说的叙述以第一人称“我”来完成,但在不同片断中的叙述者“我”却时常在祖孙三人间变化;小说的叙述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左右,故事时间却近30年,故事的场景也被作者局限于死者的居所,但故事背景却涵盖了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马孔多镇、甚至整个拉丁美洲,表现了与《百年孤独》相类似的主题,显示了作者极高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3.
陈苏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62-65
《三侠五义》是一部读者喜闻乐见的清代公案侠义小说。它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人物众多,头绪繁杂,文中运用趁窝和泥、穿针引线等叙事技巧及部分采用限知视角叙事使故事叙述得张弛有致,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14.
李洱《花腔》塑造了葛任这一知识分子形象,并对其精神的困顿与冲突剖析,揭示了历史伦理对个性的戕害.这种剖析是由多个叙事角度及其带来的多重叙事声响完成的.这种多重角度的叙事,形成了文本独特的"对话体"模式,生发了历史叙事的层层迷雾,进而彻底地消解了历史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建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3-96
《封神演义》的象征叙事主要体现在事件象征和意象象征两方面。前者主要是指阐、截之争和周、商之争;后者体现在封神榜象征、道教象征、太极图象征和山河社稷图象征等。 相似文献
16.
论《喧哗与骚动》复合式的叙事结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骞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模式和传统的全聚焦式结构模式不同,它由内聚焦式叙事结构模式(前三部分)、全聚焦式叙事结构模式(第四部分和附录)和对位式叙事结构模式(隐含在作品中)复合而成。复合式叙事结构模式意味着超越单调的叙事结构模式而多方位地收摄周围的现实世界。《喧哗与骚动》正是借助于不同的结构方式的对立、交错与互补,传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7.
阎保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针对有的学者提出“对于夫卡夫《变形记》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入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一面之词,本文则从作品的艺术结构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了《变形记》叙事结构模式和卡夫卡内部世界构成之间微妙的同构对应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卡夫卡思想方法的缺陷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对人们精神健康的损害。从而,使得《变形记》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相似文献
18.
吴瑞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6):23-27
依据李渔关于戏剧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可以认定洪《长生殿》中杨贵妃一人,“密誓”一事,是其“主脑”,可见李渔“立主脑”的结构理论是符合戏剧艺术的叙事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叙事结构》自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铁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4):32-33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部名著,也是多年来高校开设的一门精品课.本书就是在我讲稿的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的,命名为<红楼梦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20.
夏继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5):84-88
《国语》虽以记言为主,其记事特征同样显而易见。从叙事结构看,《国语》具有"双线并行的时空结构"、"详略失衡的元素构成"、"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三大特色,它们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使《国语》结构呈现出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特色,同时也彰显了《国语》的性质:它是一部以史料为素材、以历史演进为线索、以教育警戒为目的,同时又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史料文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