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文艺创作的新潮,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要深化,创作方法要更新,文艺流派要重建,这是历史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文艺的要求。 一部文学史,不外乎是人类审美地认识和反映(改叫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一步引向内心生活和心灵世界,拓宽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视角,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内涵。它所创造的象征、表现、意识流等一系列创作方法不仅成了它的旗帜,也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艺流派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通过这一粗略的巡视,我们可以看出: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纵贯古今,它不仅孕育了各个时代不同形态的现实主义,而且从积极的意义上讲,也催生了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派。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深化集中地表现在文艺的审美视角不断地向内转,这一轨迹就是由描写社会生活到描写人的命运,再到描写人的内心生活。现实主义文艺是最能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文艺,现实主义形态大致经历了由表演到表白再到表现三个阶段。在没有完备形态的现实主义文艺中,人们只是在演示故事,借故事中的人和事来表演社会生活;在经由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文艺具有了完备的形态,作家不仅刻划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命运,而且也在表明人物对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的态度,在表白作家对生活的评价;在当代的现实主义形态中,作家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心灵,甚至是直接表现作家的心灵,以此来间接地折射时代和社会。在现实主义形态的发展中,人的地位、主体的地位越来越被突出出来了。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当人的自我意识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人、自然、社会之间形成了原始的、质朴的和谐状态,原始的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了集巫术、生产、娱乐于一身的原始文艺,当人的自我意识渐次发展、人意识到自己和自然、特别是和社会的矛盾的时候,就产生了主张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的现实主义文艺,而当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较高级的形态,对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矛盾有了较高层次的认识的时候,就产生了以追求人类解放而达到自我解放为核心,以实现人、自然、社会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和谐统一为目标的新形态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创作实践的演进,就是这样地和人的觉醒、人类的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就是这样地和人的本质的不断展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与现实、人与现实主义精神的内在联系,不仅是历史上传统的现实主义文艺形态产生的动因,也为我们探求现实主义的当代形态、建立现实主义的新流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现实主义是一个永远处于发展中的概念。联系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现实主义是一个体系,从远古的朴素现实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带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又到十九世纪冷峻的批判现实主义,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流,自然主义则是支流了。再进一步研究,我们还会发现,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双流齐下,绝非泾渭分明的。从“典型化”这一角度看,以中国文学为例,古老的《弹歌》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与其说是现实主义作品,不如说是自然主义作品。至今仍被列为禁书的《金瓶梅》和数年前被广为指责的当代小说《醉入花丛》,究竟是自然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3.
芦力军 《南都学坛》2007,27(6):73-75
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意现实主义作品以抒情方式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心理活动见长,善于将人的心理活动与自然巧妙结合起来。施笃姆是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茵梦湖》虽然回避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人物心理刻划和景色描写的和谐在艺术上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法律运动是对法律形式主义的一种反动和纠偏。文章通过历史性、比较性、语义分析等研究方法,认为法律现实主义对于当时急速发展的美国社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地给予回应,其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批评可以概括为对法律确定性的怀疑,而怀疑的重心又归于现实主义者们洞悉到在司法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客观介入和不可小觑,即归于司法过程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和影响,并且“新”的更为真实的法律确定性正是存在于其中。当我国的法律规则日臻完善之后,我们需要借助现实主义法律运动的观点及时地将中国的法制建设推进到“下一步”,即关注法治中“人”的因素,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茅盾,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也是卓具见识的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在其众多的文艺批评论述中,关于新诗的论述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茅盾如何论证新诗,评论界过去尚少注意。其实,茅盾曾以精微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美学眼光,透视复杂的诗歌现象,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角度评价过诗美,透辟地阐述了诗与时代、诗与生活、诗与真、诗中的现实与理想等问题,尤其瞩目于新诗的发展和诗人的成长。涉及到的诗人有胡适、刘半农、刘大白、沈尹默、康白情、俞平伯、冰心、顾城吾、徐玉诺、孟寿椿、汪敬熙、蒲风、艾青、臧克家、田间、徐志摩等多人;历史跨度从“五四”白话新诗诞生初期,到大跃进年代新民歌的出现。内容浩瀚,意见精辟,深中肯綮。象一串熠熠闪光的珠贝,贡献于新诗论坛,充分体现了茅盾的现实主义诗学观,它至今仍有启示、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教科书、文学史教材、各种文艺刊物所发表的文章,只要一谈到现实主义定义,就引用恩格斯1888年给小说《城市姑娘》作者玛、哈克奈斯的信,在这封信中,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有些人据此认为,似乎只有现实主义作品才存在典型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品是不存在典型特征的。但是,又有谁能否定《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不是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又有谁能说《聊斋志异》中那些狐仙没有具备真实的细节描写和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显然,恩格斯这一段话,不只是放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是正确的,而且放在浪漫主义作品中也是合适的,广言之,这段话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明中叶以后,《水浒》、《三国》等几部长篇小说问世,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到了成熟阶段,这才给成熟的小说批评提供了可能.尽管小说的批评被不少人视为无足轻重的闲文,但李卓吾、叶昼及金圣叹等人,却致力于古典小说批评,发表了许多珍贵的意见,并形成了我国独有的评点式小说理论,其中集大成者当推金圣叹.金圣叹的《水浒》批注确实是我国批评史上珍贵的理论遗产,从主体上看,金的小说史观是唯物的,他的评论属于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的一部份,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围绕现实主义问题,文艺界展开了一场争论。争论的实质是新时期的文学还要不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文艺界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基础反映论,并从而否定现实主义。他们鼓吹“要搞现代化,就得搞现代主义”,鼓吹“文艺就是要表现自我”。有的人认为,人类历史已跨进了电子和原子时代,中国已开始向现代化进军,因而宣布要用现代主义“反抗”和“否定”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演化过程来看,唐人传奇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处于雏型阶段的六朝小说,存在着以志怪为主的浪漫主义和以志人为主的现实主义这两种基本倾向;不过当时的作者,并没有意识到是在从事小说创作,当然更谈不上自觉地运用某种创作方法。在小说领域中,作为一种成熟的、完整的创作方法,无论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都是到了唐人传奇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不满于现实主义对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束缚而举出了超现实写作的大旗。他的超现实写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以《年月日》等为代表,表现劳苦人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的生存绝境;二、以《受活》等为代表,表现劳苦人在现代化过程中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绝境。它们揭示了劳苦人苦难命运的生存、社会、个人因素。贯穿其中的轮回观念既是阎连科对劳苦人命运的绝望,也是对当下粉饰现实写作的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