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质这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列宁认为,本质和规律是同一类概念,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在现象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都是人认识事物所得到的同一认识。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首先从认识论方面提出“本质”这个范畴,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事物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方面,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认识事物,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们怎样才算认识了这个“存在”呢?亚里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怕是中国小说里最富于争议性的人物了。自他诞生以来,如何看待贾宝玉,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几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有些看法之间十分矛盾;有些看起来一致,但又包含许多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位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章中,说法也常有矛盾。从作者自己开始,到脂砚斋,到涂瀛,到俞平伯、周汝昌,到李希凡,到何其芳,到最近发表见解的一些学者,等等,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简直是一部贾宝玉的评论史了。真可以套用一句文艺理论的老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了。那么,贾宝玉  相似文献   

3.
对阿Q典型问题的认识,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尽管随着讨论的深入,对许多问题人们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对有些问题,如阿Q究竟是个怎样的典型?人们的看法仍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阿Q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之外,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所致。我认为,只有对一些关键问题,如典型人物的典型性、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鲁迅创作该形象的意图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形象本身所蕴合的客观思想意义和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人类认识究竟能否达到顶峰?多年以来,林彪、“四人帮”一伙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拼命兜售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顶峰论。他们摆出一付最忠于毛主席、毛泽东思想的架式,起劲地高喊什么“毛泽东思想在世界上是站在最高峰,站在现时代的思想顶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顶峰,是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其流毒之广,危害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在今天,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这样尖锐地提出来,从来也没有这样被人们所重视。人类认识究竟能否达到顶峰?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同样是无限的,所以不能幻想人的认识在某一天会达到绝对真理的顶峰,从而使人们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翻译的等效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翻译中 ,怎样才能达到完美 ,等效呢 ?针对这一问题 ,不同时期的译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迄今为止还无定论。文章试图从翻译学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文中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翻译观对翻译等效问题的不同看法 ,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处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历史发展有没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如果说有,两者的关系怎样?,它对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有何意义?这是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文明取决于各个时代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正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历史发展的根源是什么?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中外不少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提出过看法,但都未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根本原因在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里,“是”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但是由于对这个词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和错误,因而英译时就产生了不好译和错译的问题。一对“是”的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是系动词,后可跟各种实词、或词组,共同作合成谓语。持这种看法的,以  相似文献   

8.
z、c、S和zh、ch、sh这两组音在普通话里是很有区别的,不能互相替换。如果随便使用,就会造成错误。例如‘制造’是zhizao,‘自照’是zi zhao。如果随便替换,‘制造镜子’就会变成‘自照镜子’了。但是在许多方言里这两组音是相混的。同时对这两组音性质的认识,各家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语音教学中也有些混乱现象。本文就这两组音的性质方面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同时提出区分这两组音的一些方法,以供研究或者讲授汉语语音的和某些地区中学习普通话的同志们参考。r 这个音虽然没有和z、c、s这组音相混的问题,但是它和zh、ch、sh的部位相同,各家对这个音的性质的认识也有分歧。本文把这个音的性质也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9.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现象纷繁复杂。人生观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历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看法或两种人生观。文章主张积极的人生观,力图从主体性的角度,对这个既是理论更是特别现实的问题,从积极人生观的主体性依据、主体性表现、主体性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从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究竟是怎样实现的?这个问题至今尚在讨论之中.本文就其中的中心环节问题,方法论问题,模式问题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第二次飞跃是一个过程,它是以环节系列为其中介的.第一次飞跃是一个抽象化过程.飞跃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说,依次经历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  相似文献   

11.
不具体解决当代文学历史长短的上、下限问题,就不能获得关于文学外部形态的整体印象。如此即便我们在探讨把握其内部规律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仍不免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与游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就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发表了很多看法,表明它早就引起了注意,但还是没有很好地最终加以解决。当然,这里我们也无意企图得出定论,或者毋宁当作是有关这个问题的某种建设性意见而已。通行观念认为,“当代文学”覆盖的时间段,是建国以来至现在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说,人们对起点的认识是一致的,至于当代文学究竟要“当代”到什么时候,却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大多从两层含义来阐述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正是从绝对真理的第二层含义出发,在谈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时,人们普遍认为,“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然而,近年来,哲学界有同志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了一些新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这个命题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绝对真理”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质疑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正> 要不要和能不能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大事。目前,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不同观点,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诸如怎样评价资产阶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涵意是什么,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已经消失等等。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似乎年纪大的同志看问题总是喜欢纵向看,从历史来看,从过去到现在来看;而青年人看问题却喜欢横向看,张口别人怎样怎样,外国如何如何。由于两代人的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总是闹矛盾,以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在餐桌旁、在旅途上,争论不休。这种现象确实涉及到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后期学术界在认识论这一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超前认识”的提法。自此,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超前认识没能区分这种认识是否是对未来实践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本文尝试用前瞻性认识这个定义来弥补这个缺欠,并提出前瞻性认识的定义及其意义。一、超前认识存在的缺欠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超前认识的内涵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刘泽民为代表的:“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亦即超前认识论。”2、“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3、“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4、“所谓超前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 当前,横向经济联合来势很猛,工业部门、生产部门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商业部门、流通领域正在发展,我这里仅就商业部门的横向联合谈点看法,供探讨。 一、认识问题 我最近对横向联合问题作了一点调查,发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从总的情况看,大家对这个问题认识是正确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归纳起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终身误》和《枉凝眉》两支曲子究竟指谁,红学界存在很大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意见;关于"美玉无瑕"究竟指谁,红学界也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终身误》是咏薛宝钗的;《枉凝眉》是咏林黛玉的;"美玉无瑕"则是指贾宝玉。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一些人物之所以如此经得起反复的品味式精读和反复的解剖式研究 ,正因为他们身上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中除了那些现实主义的、典型的东西外 ,还存在着许多非典型因素。就创作方法而言 ,这些恰恰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所带来的。因此 ,从作品实际而非先验的“现实主义”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贾宝玉 ,认识贾府和大观园的环境有许多非典型因素以及它们在创作上的意义。曹雪芹不仅在人物定位上以“受享”为基本态度突出了贾宝玉的非典型色彩 ,而且从他的长相、言语内容与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将这一非典型特征具象化。这种公开要求“受享”的个性在当时是大大超前的 ,其进步意义丝毫也不亚于补天 ,《红楼梦》的现代性和它的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于此。在整个贾府特别是大观园这个非典型环境中 ,林黛玉等人物身上也多少不等地存在着非典型因素。非典型环境中的非典型人物或非典型性格作为一个创作命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非典型角度入手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哲学史界一直认为,孔子从知识来源的角度承认“生而知之”并把人分为几等。承认有的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因此其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本文通过对《论语》及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上述看法是一种误解。因为孔子不是就知识的来源问题谈论“生而知之”并把人分为几等的,而主要是从人的智力、认识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求知状况的差异的角度,把人分为生知、学知等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坚持实事求事是原则不能忽视的三个问题提出看法.一,认识中国国情,不能脱离对中国所处世界情势及其变化的认识,既不能脱离"国情"抽象地谈"世情",也不能离开"世情"孤立地谈"国情".二,实事求事的原则要求解放思想,力戒空谈.在实际工作中要防止用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实事求是.三,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密不可分,从实际出发内在地包括从人民群众最大利益出发,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