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动.之.名”句式中存在争议较多的称谓类句式、名词为对象或处所、“夺.之.名”三种语法结构,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动.之.名”中称谓类句式与一般的兼语类和双宾式归为一类。同时由于双宾式中的施事、受事1、受事2必须是异指关系,即三者中两两之间不能指代同一对象,所以应分别对待“夺.之.名”句式。当“之”指代施事或“之”和名词之间有领属关系时,将之理解为述单宾句式似更为合理;当施事、“之”和名词代表不同的人或事物时,则可以理解为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2.
新诗的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的句式问题是从新诗写作的技艺层面来讨论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在新诗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散文句式”、“韵律句式”、“跨行句式”、“隐喻句式”等四种主导句式,其总体趋势表现为愈益疏离“文”的规范、追求“诗”的自立,这体现着新诗的进步,但我们又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防止过犹不及。新诗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总结和提高,一方面要以宽阔的胸襟允许这四种不同的句式并存和争妍,一方面要促使其走向结合和交融,以期把新诗的写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CCL语料库中的文学类语料,统计发现“幸亏”构成的句式有四种,其中“A+幸亏B+D”和“A+幸亏B”是常规句式,“A+幸亏B+C”和“A+幸亏B+C+D”是非常规句式。“幸亏”后的成分主要是“主谓结构”。事实性条件句中的结果小句C通常是无标记的。反事实条件句D通常是有标记的,D的标记形式中,否定形式多于肯定形式。“幸亏”通常出现在主语前,较少出现在主语后。“幸亏”通常出现在陈述句中,其次是疑问句和感叹句,不能出现在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4.
形式动词句具有处置义,与“把”字句、SVO结构、受事主语句等构成处置义句式的原型范畴,在形式上它们具有变换关系。除了SVO结构,其他三种句式都是将受事置于核心动词之前。形式动词句和“把”字句在结构形式和处置义方面表现出平行性,非典型“把”字句和典型形式动词句共性较为显著,常可以用来对同一事件进行编码,但形式动词句的结构比“把”字句更松散,处置意味较弱。典型“把”字句是一种对“把”后受事有所移情的主观处置式。形式动词句则是一种客观处置式,具有表好表多的语义倾向,是编码复杂事件的优选项。客观构式的形成借助了介词“对”的语义、语法特性,以及语块“形式动词+动词”对动作过程的凸显。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有所”句式往往包含着一种模糊的数量意义, 表示一种不定性的动量, 有“一点儿”、“一些”之类的附加意义。能进入这种句式的动词在意义上具有抽象性与可变性。“有所”句与“无所”句存在着意义上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重动句的句式特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在外部表现为:句型上应归为"主 状 动"句式;在内部表现为重动句的内部差异性:即可以根据语法标记、补语的语义指向、句式在使用时的选择性等角度对重动句进行内部分类。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对《诗经》的研究上,历代都有著述,但大都侧重于词义的训释上,对其句法还缺乏研究。本文试对《诗经》“名+是+动”这一句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名词+是+动词”这一句式,在《诗经》中较多,据统计有七十多个。对这一句式,前人大多未有论及;有的虽已论及,但多认为是宾语前置式,这无疑是片面的。因它不完全是宾语前置式,具体来说有三种用法: 一、“主语+是+谓语”式 在“名+是+动”句式中,名词作句子  相似文献   

8.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试析"看把你……的"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对汉语口语句式“看把你……的”进行分析 ,指出它是书面语句模“受事 -动核 1 -施事 /系事 -动核 2”的一种间接转化 ,具有“程度极至性”的语义特征 ,并通过比较的方式 ,论述了这种句式在语用方面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0.
“S+V+R+O”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 +V +R +O”句式中 ,充当补语R的词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 ;同时 ,该句式中的歧义现象 ,大多因R不同的语义指向而引发。尽管该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非常复杂 ,但是制约语义指向的因素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古汉语的双宾语句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双宾语句式结构,作者认为是“动宾/补”“状/动宾”格式的变换;对于传统的“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认为采用“近宾语”“远宾语”更为贴切;同时又对为动双宾语句式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大量实例论证"他研究棉花是‘黑劳模'"这种句子语法上的可接受性,归纳出结构形式为"主语+动1+是+宾语"的动词连用句,并探讨它与相关句式的变换情况,着重比较了它们之间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邵阳话中,"NP+V+起+咖+哩"句式的基本语义是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或发生新变化,除此之外,该句式还有表示某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得恰到好处、令人非常满意或不合时宜、令人非常不满意等主观性用法。本文讨论该方言中"NP+V+起+咖哩"句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主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从句法、语义上对"V+成"式动补结构进行考察,指出这一结构具有A、B两种不同的格式,并对其中A式在进入特殊句式"把"、"被"字句时的特点作了分析,进而对"V+成"动补结构造成的歧义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拒不V双”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句式,其与“拒而不V单”“拒不V单(O单)”“拒O单不V单(O单)”及“拒绝不V单”“拒绝不V双”属于同源句式,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源流关系.“拒不V双”等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否定,它们均是由两个语义相近的否定句式糅合而成,糅合的动因是兼顾事件的客观性与行为的主观性.汉语句式糅合现象往往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非……不……”句式极易同“不……不……”句式相混,造成留学生学习该句式的困难和疑问。本文主要探讨了“非……不……”句式的语法、语义特点及其与“不……不……”句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笔者立足于句法,以句法统摄语义,设置句法—语义鉴定式,对制作动词进行更为严格的界定,并考察这一小类动词在相关句式中的不对称表现。制作动词在形容词指宾定语句和形容词指宾状语句、带补语的把字句及相应的主动句和被字句、组合式补语句"Np+V+得+都+A+了"中都表现出了句式成立与否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成都话中[tn~(21)]疼、[tr~(21)]疼儿常作粘合式结构中的补充成分,表示程度加深。疼(疼儿)总是在形客词(A)或动词(V)之后,构成“N+A+疼”和“N+V+疼”两类句式。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和动词都可构成这类句式。有的形容词和动词还可构成带“疼”的把字句。  相似文献   

20.
反递句式是复句系统中一类特殊的递进句式,以“不但不 p,反而 q”句式为典型,表示反转的递进关系。通过以反递句式的代表形式“不但不 p,反而 q”句式作为讨论对象,先后从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用功能三个方面探析句式的用法,包括关系标记、句式扩展、前后项关系、语义构成、篇章语境价值以及主观情感态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