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09年,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氏在罗布淖尔地区所获前凉李柏文书,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其出土地点,经王国维等学者考证,确定是在海头遗址(LK),从而否定了传统的出土于楼兰遗址(LA)说。这就使进一步探讨文书所涉及的问题有了坚实的基础。李柏文书,日本龙谷大学所编《西域文化资料》及《西域考古图谱》等书中已有刊载。本文所引用的六件李柏文书,系释读自西川宁氏的《李柏文书年代考》一文所附图版。据西川宁氏说,所附图版是由小笠原宣秀教授提供的龙谷大学所藏文书原件而制成。本文在前人释读的基础上,重新做了辨识。凡是经我所识文书中和前人释读不同的文字,用黑体字标出。为行文方便,本文将李柏文书编号为“文书A—F”。  相似文献   

2.
施纪华同志发表于《高教与人才》(武汉)1993年第1期的论文《试论人才市场的兴起与高校改革》,被《中国教育管理精览》编委会收录在该书《普通高等教育管理》卷中,已由警官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1月出版发行。发表于《阴山学刊》的两篇论文,1991年第4期的《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综论》和1996年第4期的《关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几个问题的思考》,被忡国改革二十年》编委会同时收录,该大型文献性丛书由改革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施纪华论文被收录@教闻  相似文献   

3.
关于“李柏文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柏文书”余太山“李柏文书”出土以来,研究者络绎不绝,相关问题均已有人涉及,只是若干处看法未能趋于一致。①在此拟兼采诸家,就文书的性质、年代及出土地点略陈己见。(一)所谓“李柏文书”,乃指1909年3或4月间,第二次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在新疆罗布...  相似文献   

4.
《阴山学刊》主编、包头师范学院院长刘振洪发表在《阴山学刊》1999年第 3期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与人权问题》 ,被中国人权研究会 (挂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编辑、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论人权与主权》一书全文收录 ;发表在《阴山学刊》2 0 0 0年第 3期的论文《平等与不平等 :政治参与的困惑》 ,被国家教育部主办、上海师大承办的《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 0 0 0年第 6期“学术卡片”首篇摘编 ;发表在《内蒙古师大学报》2 0 0 0年第 6期的论文《论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地缘战略选择》 ,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 0 0 1年第 4期…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翻车(龙骨水车)是三国时魏人马钧“发明创造”的。新版《辞海》“马钧”条、初中《中国历史》课本及《教学参考书》、赵效良的《新编历史知识问答》、李柏录和李严同志的《杰出的机械制造家马钧》(《陕西教育》1982年第12期)、祁念曾的《机械制造家——马钧》(《陕西少年》1982年第12期)等,都持此说。然而,这种说法的准确性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包头师专附中郭伟老师的论文《语感教学浅识》,在我刊1998年第4期刊发后,产生影响。中国跨世纪系列丛书《中国发展研究文库》收录了这篇论文,丛书编者认为,该文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义。另外,该文还荣获第六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我刊刊发的《语感教学浅识》入选丛书并获奖@文心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读到两篇讨论价值概念和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文章,一篇是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上张岱年先生所撰《论价值的层次》;另一篇是《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上刊载王玉樑《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两篇文章都对我有启发,也引发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传记文学作为多种文学题材的一种,在目前文坛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景气风潮。从文学和社会思想上看。这种风潮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他者”生活方式的探求,从而引发对自我生活的反思。江西教育学院韩春萌先生在其论文《价值取向与当前传记文学创作危机》(原载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第3期)中将目前文学创作的局面作为一种存在的“危机”来评述。就我个人看来,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相反,目前这种局面,也是传记文学几点创作要素不同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曹默,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现为西伯利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出版编著《社会科学情报辑要》(主编)和《主义大辞典》(参编)、译著《满洲黑手党》(合译)、专著《理论情报学论纲》,发表论文、研究报告、译文70多篇。在本刊发表论文《浅议社科情报工作的制约因素》(1995年第1期)、《特定需求符号论阐释──情报概念新探》(1998年第3期)、《邓小平理论与新时期社会科学事业》(1999年第6期)。 王中宪,1942年生。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情调查…  相似文献   

10.
《阴山学刊》1999年第 3期推出“港台文学研究”专栏不久 ,立即在台湾引起反响。在台湾岛内外久负影响的《展望》杂志于2 0 0 0年元月号全文转载了由吴素娥、金鹏善撰写的论文《何日共一曲尽诉故园情——郑向恒散文印象》。并特别加了“编者按”,称由大陆内蒙古包头师专中文系两位作者合撰之此文“曾于今年 (指 1999年 )九月刊登于《阴山学刊》第 12卷第 3期 ,本刊为了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特刊出 ,以飨读者。”郑向恒先生也两次来信 ,对作者和《阴山学刊》表示敬意台湾《展望》杂志全文转载《阴山学刊》论文@张福勋…  相似文献   

11.
由衷的感谢     
我与《高等函授学报》的相识缘于大学时代 ,是大学老师将这本教育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推荐给我们的。以后 ,它便成了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参加工作后 ,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为人师的体会 ,便试着将一点心得写成论文 ,投寄给了我熟悉的《高等函授学报》。学报编辑并未因资历浅而小觑我 ,而是耐心地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几经易稿 ,我的《浅谈初中化学创造性教学———分层次教学的若干尝试》终于刊登在 2 0 0 0年第 2期 (自然科学版 )上。文章发表后 ,我陆续碰到了一些“奇遇”。比如 ,有位在汉阳工作的同学读到文章后立即按图索骥打电话…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的论文,就黄金与货币的关系问题,与李崇淮同志进行商榷.以后,李崇淮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又发表了《就当前货币形式答谭寿清同志》,同时在《江汉论坛》1984年第7期上,发表了《联系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一文,提出了一些意见.其中,我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1.纸币能否直接代表商品价值?2.马克思关于信用货币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信用货币能不能摆脱"货币由一种特殊商品来充当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1989年第3期《人文杂志》刊载了霍力攻同志《论走社会主义道路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以下简称《区别》)一文,与我刊布于《人文杂志》1988年6期与1989年1期、题目分别是《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失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三个缺环》商榷。丝毫不需讳言,在我的文章中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不当之处,因此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等文章中提出供考虑的一个命题。该命题悖于我国目前的流行看法。陈广亮和高立胜两同志在《“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质疑》(《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一文(以下简称陈文)中,对此提出了商榷。本文是我的简要答辩。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 1999)由武汉出版社 2 0 0 1年 10月出版。该《年鉴》于开篇《宋诗研究的展望》征引程杰、莫砺锋载于《阴山学刊》2 0 0 0年第 2期的文章 :《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 ;在“研究综述”中引用台湾学者张高评发表于《阴山学刊》1997年第 3期的文章 :《新变代雄与宋诗之文学史地位》 ;于“论文摘要”中摘引了杨海明发表于《阴山学刊》1997年第 4期的文章 :《柳永 :世俗词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况味》 ;于“论著索引”…  相似文献   

16.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17.
据中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情报服务部反馈,我刊2000年所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崔林《冲突中的深化 神秘中的高明》(原载《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李金生等《浅论负通货膨胀》(原载《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来可泓《一部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教科书》(原载《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8.
广州的《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报道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我即撰写了《“应用哲学”即“无哲学”吗?》一文与其商榷,发表在该刊1990年第1期上。拙文发表后,该刊在1990年第4期刊发了吴忠同志《“应用哲学”是哲学吗?》与我商榷。这两篇文章均在1991午《哲学年鉴》列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3年我才有幸拜读此文。当  相似文献   

19.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20.
黄佛同同志在《江汉学报》今年第1期上发表了《语言学的阶级性问题》一文,对语言学的阶级性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肯定了语言学是一门阶级性的科学。黄同志在论述的时候,对我在《学术月刊》1961年第3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