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求真与求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典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126-128
本文认为,求真与求善是历史研究的两大原则,求真是史学学术性的基本要求,求善是史学社会性的功能体现。只有遵循求真与求善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发挥历史研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3.
刘建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4):99-103
班固继承司马迁纪传体求真的方式,并开创以篇目之间呼应求真的先例。他意识到观念之真和事实之真的区别,却在所求之真中表现出史学双重性,在道德观方面,班固褒扬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的道德,也揭露出道德对人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俊群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3):15-19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思想对西方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入手,通过对柏拉图围绕理念世界的建构和实现而展开的整个运思过程的展现,可以揭示出贯穿在柏拉图思想中的求真精神,正是有这种求真精神的呵护,人类才能不断地趋向理想的世界,这正是柏拉图对善的追求历程的历史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王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4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也正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存在哲学否定思辨哲学将人的存在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以及将人归结为理性的思想实体和认识主体的观点,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成过程,这一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未完成性,它不能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所把握,而只能为与存在个体相关联的具体思想所关照。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西安讯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长期从事硅酸盐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对新型水泥干法生产工艺进行了许多创新. 相似文献
7.
田芝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22-25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看,研究其问题逻辑、解答方式和实践路径,可以按照以下线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这个科学理论体系里面有什么?该科学理论体系为什么能够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之真,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发展为民、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伦理性之善,进一步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善美有机统一的和谐性之美.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重智”与“重德”、对自然的“惊诧”与“利用厚生”、“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的对立,造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技术、实践的实用科学与源自古希腊理性精神的西方理性科学的明确分野。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加剧,在西学东渐中,科学的这种分界被逐渐打破。 相似文献
9.
韩燕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39-45
柏拉图与孟子共同关注善的问题,不同的是柏拉图引导西方哲学走向知识论,孟子引导中国哲学走向功夫论。论证实质是柏拉图从真理情结出发走向了求善之路,并把求善问题转化成为真理认识论问题,他的求善之路可以表达为:认识真正的善,真正的善即真理。作为对比,孟子从善的定义出发走向体善之路。孟子把体善问题转化为功夫论问题,这种体善之路可以表达为:通过定义仁义礼来完成至善。他们的共同结论是:生存即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履行自身责任、履行崇高使命就要求真尚善,厚德载物担大道义,文以载道倡主旋律。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处理好“为谁求真” “用什么求真” “怎样求真”的问题,坚持和追求真理,又要有“忧患意识” “开放心态”和“有为情怀”,努力尚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12.
康德宗教哲学与中西人格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本文立足于中西文化的大背景,紧紧抓住被康德道德哲学提升到本源性高度的自由意志,从人性、信仰、良知等方面考察了康德宗教哲学的主要思想,并通过这种考察反过来揭示了西方文化、西方伦理学的内在结构,展现了中西文化心理、中西伦理学、中西人格结构的巨大差异:西方人把一切善恶归于不可规定的自由意志,并由此生出由恶向善转化的途径、手段或拯救之道;中国人则抽掉了自由意志的本源性,把对善恶的探讨最终归于对人天生本性自然为善的假定,甚至把自由意志也归结为自然本性,所以人性不是一个过程,人性的退化可以靠坚守和养护而避免,而不需要拯救 相似文献
13.
中西哲学的分殊与融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5)
在中国走向世界、对世界开放的过程中,作为民族精神最集中体现的哲学无疑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中,中西哲学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表现出重大差异:中国哲学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旨趣,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以道德和艺术为精神,以直观和领悟为方法,以如何成人为目的,突出体现了致善致美的价值功能。西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之别,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以逻辑为主要方法,以求知求真为目标,贯注着科学和宗教精神,突出体现了认知功能和追求形而上的特性。然而,也正是这些差异,为中西哲学相互之间的借鉴和补充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15.
黑黑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1)
当李钢音在一篇文章中写下:“文学是作家的心灵历程和作家与外部世界间的无声对话”时,她无疑给自己的小说提出了某种尺度的价值语境。或许正是为此,她的小说总是注视个体在者灵魂内部隐秘、朦胧的躁动,和个体在者作为此在面对世界的紧张、恐惧、猜疑以及与之的诸种对话。就题材而言,李钢音关注的不过是世间“几乎无事的悲喜剧”(鲁迅语),但她总是力图以一种游移的沉思体味着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心灵之苦痛,观照着灵魂之躁动和此在与世界之对话,从而寻求到向真——生存之本真寻归的路径。康德说:“人是他自己的终极目标”,实际上说… 相似文献
16.
王彬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5-19
"中西比较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关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研究中从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历史实存问题,二是比较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梳理论述后认为,无论是"中西比较哲学"这一学科建制问题,还是"中西哲学比较"这一研究活动都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解决中国现今的实际问题上来,即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比较异同抑或是规范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对任恢忠所著《物质·意识·场》一书的评说。文章认为,任著提出的新的概念、范畴、观点和体系,基本上是严谨的,有一定科学根据。文章因任著主要是吸收各种已有的思想观点并融为一体,强调统一性、中介状态和零点运动而称之为“绿色哲学”。文章认为,这符合客观事实、符合辩证法,尤其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这正是任著的价值所在。文章指出,任著几乎涉及哲学的所有方面,其中诸多新奇观点应留待历史去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丘有阳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4):10-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探究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中西哲学"和谐"范畴的提出、"和谐"范畴的外化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中西比喻差异的哲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绪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比喻是人类各民族语言世界里的一朵盛开的奇葩.语言中的比喻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自然地反映着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个民族的比喻背后隐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哲学体系.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哲学的基点都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中,二者的差别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比喻的不同运用则集中体现了中西哲学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在"同"的基础上,发现和探究差异,并最终超越差异,应当是学习一种异族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论中西哲学的现代趋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荣英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2):54-58
西方哲学在科学理性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 ,经历了认识论的、语言学的和后现代主义的三次根本性的转向 ,其根本目的是拒斥形上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以及终极关怀问题 ;中国哲学以道德理性为核心理念 ,追求抽象的人格完善和道德理想 ,但自王夫之哲学起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此呼唤主客二分、主体性的努力一直延续至今 ,其根本的理论旨趣也是要回归人的生存本身 ,从整体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而我国当代学界在人本主义抑或物本主义等多种维度中 ,也形成了关于现代哲学转向的诸多视界。本文认为 ,只有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才能融通古今中西的现代生存理念 ,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的实践生存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