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漂泊心灵--北美华文女作家笔下的漂泊性及其殊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漂泊一直是文学源源不绝的题材.古往今来传世的作品,全是探讨心灵、漂泊与依归的问题.百年中国现代化,是革新与传统的拉锯与涵化,知识界先留学日本,后赴欧美俄.台港澳之中的菁英花果飘零.特别是女作家的漂流情怀,为了家中的男性--父夫子而迁徙流离.不论对文学生命的助益或斫伤,实无逃于漂泊经验.交通通讯网络和翻译的一日千里,让世界缩小,各洲解除距离,联系及外移与日俱增,表面休戚与共之全球化已渐成型,除了政教和族群边缘化等因素待解外,文学的漂泊性可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漂泊流浪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中国新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特别是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得比较鲜明的小说,几乎都写到了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展现了他们生活的困顿和灵魂的不安定。他们总有欲求,是最不安分的,同时又总感到失落,在行动上总是漂泊的,在精神上总是流浪的,在心理上总是具有无根的感觉。于是灵魂到处流浪,精神无所寄托。这也正是知识分子独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心理。一部知识分子的形象史,就是知识分子漂泊流浪和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初识有着中国“漂泊文学第一人”之称的曾哲,是在“曾哲新作《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研讨会”上。曾哲主动与我这个陌生的形单影只的“小孩”打了招呼,正伺机而动的我立马发出采访约请。意外之下,曾哲还是亲切而友善地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5.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6.
漂泊是中国现代流浪文豪艾芜一生执著的情结,它的生成源自家庭与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合力。从《南行记》中可以看到艾芜“漂泊情结”所蕴含的对奇险、瑰怪的自然美的膜拜,对生命力粗犷、耐苦、勇敢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探索、进取的褒扬的深切内涵。  相似文献   

7.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流浪与回归都是文学上的一种寓意和象征。逃离和流浪是为了逃避僵硬的现实原则,流浪的目的是为归根返本,重返那些生命的本源地以便达到真正的心身安居。但回归本源对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美国人来说已变得遥不可及。海明威所谈的回归本源,实际上是要证明现代人失去了本源感。失去本源感的现代人注定了要漂泊流浪、无处安居。  相似文献   

9.
严谨的创作态度,卓异的文学才华,深沉的浪子情怀,成就了古龙独特的现代神秘的浪漫主义艺术世界。漂泊主题的抒写,乃是古龙艺术世界最为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安妮宝贝被当成网络作家和小资写手,而她作品中反映城市边缘人漂泊流浪的生活,以及灵魂中对自由和人生的探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文章探讨她的作品对城市边缘人思想和行为的刻画,以及她对当下都市文学的贡献,分析了她被误读的原因,把握其作品的内涵和深意,希望能对她的作品进行重新定位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走向未来的选择──美国意象派诗歌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颇为值得引起深思的重要课题。早在1813年歌德就曾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了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渴望:“东西两大洲/不能再分离了/谁是多识的人们呀/应该明白这些吧/两世界互相研究/即是我的希望/东西互相连络/也是我的希望”。所幸,歌德所希望的这种东西文化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已成为世界文学发展的一大因素。本世纪初,对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文人来说,战争残酷的恶梦方醒,满目疮夷,西方现代文明的虚伪、丑恶乃至美国文坛上的浮夸与陈腐,无不引起他们的切肤之痛与…  相似文献   

12.
等待与漂泊是文学传统中以救赎为中心的古老母题,在《圣经》中,救赎最终表现 为重返乐园。《等待戈多》围绕着这两种行为展开,但人物行为的隐喻性却突破了舞台时空 的限制,舞台上的时间连接着过去未来,空间隐约指向天堂地狱,等待和漂泊无休无止,人 们却离最初的乐园越来越远,看不到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视角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几个主要人物在对人生梦想追求历程中的漂泊与回归,从而解读了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对美国文化价值观及人性的追问与思考,也加深了读者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渴望流浪的生活,如三毛般的流浪。三毛,这个尘世中的精灵,也许自她落入凡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我很难用"热爱"这个词来  相似文献   

15.
"游子还乡"是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还乡"的内涵已完全改变,主人公有关家乡的幻梦已经破灭,还乡之旅充斥着哀怜、讽刺、厌恶、仇恨等负面情绪。游子们的"还乡"是源于"寻根"的需要,但"还乡"又坚定了游子离家漂泊的路。"游子还乡"主题也因此丰富了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另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6.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相似文献   

17.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她致力于追寻精神家园,可谓是滚滚红尘的边缘人。然而孤独感和死亡意识的缠绕,使得她的流浪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孤独感和死亡意识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而三毛心理意识的文本呈现,也形成了三毛作品独特的文学符号,体现了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这异乡人情结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世代代流浪、迁徒、漂泊,漂泊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源于这个情结,张承志不可能不去追寻和流浪,他辞去了工作,远离亲人和朋友,“我独往独来地快乐地走在我的流浪路上”①。张承志觉得回族代代相传的声音在呼唤。他曾在《残月》、《西省暗杀考》中苦苦追寻那个呼唤。虽然他最初还不清楚是…  相似文献   

19.
未去加拿大前,张莉跟我就是多年书信往来的文友,她在一所中学任教。十多年过去,虽然她一直没有回国,但我跟她仍然没有失去联系。她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移民留洋的辛酸。前不久,一个15岁少年漂泊温哥华的辛酸故事,传到我的电子邮箱,看后让人叹息。  相似文献   

20.
元代文人存在着浓重的漂泊意识 ,这是一种由农业文化的后顾性与游牧文化的前瞻性共同构建起来的漂泊 ,形成了元曲特有的游子形象。也正因为这种漂泊意识 ,悲剧感就成为其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