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推行了绥靖政策。这是一种失败的政策。英国认为德国的扩张是有限度的,是可以满足的,其结果是刺激了德国侵略的欲望。英国认为和平是可以维持的,否认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安抚德国,最后却仓促地卷入了战争。英国多方面压制法国,破坏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削弱了法国的力量。在与苏联谈判过程中,英国缺乏对谈判的准备和与苏联联合的诚意,对苏联的作战能力持怀疑态度。同时,英国担心苏联趁机扩张,导致谈判失败。探讨"二战"爆发的原因,吸取绥靖政策的教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一三十年代中,由于英法等西方帝国主义推行绥靖政策,使人类蒙受或提早蒙受了空前的战争浩劫,因而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受到了普遍的抨击,这是罪有应得.但对绥靖政策何时产生、怎样发展及其结束的讨论,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常见一些论文、专著与教科书将绥靖政策的起点定在凡尔赛和约、道威斯计划或洛迦诺公约签订之时,我个人认为实在为时过早.构成绥靖政策的要素,不仅要有绥靖者、牺牲者,而且还有一个对谁奉行绥靖——即绥靖对象.历史上西方的绥靖对象主要是希特勒德国.但在签定上述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低。英国这种绥靖政策的推行首当其冲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长远来看,也损害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和平原则,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对德绥靖所造成的慕尼黑悲剧,早已人所周知。但此前美国也曾在绥靖问题上与英国合作,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拟就此作一浅述。 一、英美绥靖合作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英国的地位江河日下。为了保持自己在欧洲的主导地位,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威胁,英国竭力设法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当时“着手创作对德绥靖政策最初篇章的人是兰赛·麦克唐纳先生”。他  相似文献   

5.
导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历史渊源来看,绥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与中欧国家合作以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的回归和继续。  相似文献   

6.
对西班牙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是三十年代西方“民主”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思的是,首先提出这种政策的并非出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而对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颇为反感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恰恰是与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有着多种共同之处,甚至有唇亡齿寒关系的法国勃鲁姆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政府的这种做法理应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责难.但是,对于“不干涉”是否是勃鲁姆政府的初衷,为什么要采取“不干涉政策”以及这一政策所造成的后果,我国史学界尚缺少系统的论述和客观的评价.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绥靖政策是特定的政治现象.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有它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表现为:实力的衰退;统治集团的战略思考和压力集团的推波助澜;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加快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相似文献   

8.
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尹明明关于二战前英国的绥靖政策,论者大多将责任归咎于张伯仑的软弱、轻信。本文运用不少材料论证了英国绥靖政策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无力进行实际的战争准备,为保住既得利益,只好过分倚重外交途径。在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局势,1935年到1940年英国进行了重整军备,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很有成效,陆海空三军的实力都有提高。英国威慑和绥靖政策的失败是外交的失败,不是重整军备失败。  相似文献   

10.
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大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的侵华活动不断引起了澳大利亚的担忧,事实证明,日本后来也将澳大利亚列入了"待征服地区"的名单。但由于澳大利亚一向追随英国的外交政策,再加上此时其与日本存在着密切的经贸往来等诸多原因,因而,当时的澳大利亚基本上采取的是对日绥靖政策。澳大利亚对日本的绥靖政策产生了严重后果,也使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执行“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使德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很快超过了英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为了避免被德国吞并,同时利用德国去攻打苏联,以期坐收渔人之利,便由均势政策转变为纵容德国侵政扩张的绥靖政策。其结果给欧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绥靖政策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有一个臭名昭彰的人物,这就是一九三七年五月至一九四○年五月担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他在任首相期间,伙同法国总理达拉第,在欧洲推行“绥靖政策”以让步、妥协、出卖别国利益的办法纵容法西斯德画吞并弱小国家,进攻苏联。他们干尽了坏事,最后自己也落了个可耻的下场。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后,"慕尼黑类比"随之盛行并流毒至今。这种盲目排斥一切妥协、鼓吹遏制和预防性战争的论调,多次影响了美国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慕尼黑类比"的依据是所有绥靖政策都必将失败,然而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质疑,强调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指出,尽管慕尼黑事件证明了错误运用绥靖政策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但绥靖也不乏成功的先例。成功的绥靖政策不仅能够化解短期冲突、保留权力并转嫁威胁,还能从长远角度塑造一种非对抗性的国家关系。因此,对绥靖政策应做具体分析,"慕尼黑类比"根据一个失败案例否定所有绥靖政策,这种以偏盖全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最后本文认为恰当的国际体系安排、长远的战略眼光是绥靖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法国30年代的军事战略与绥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30年代建立在英法联盟基础上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这一军事战略的形成标志是马其诺防线的修建。它对法国30年代的军备建设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帝国主义争霸的30年代,法国军队固守防线,使法国失去了处理欧洲大陆外交危机的能力,与英国结盟也使法国失去处理欧洲大陆事务的独立地位。结果,法国在追随推行绥靖政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导致1940年的法国大溃败。  相似文献   

15.
明朝统治甘肃、青海藏族地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行政上施行卫、所制度的同时,经济上又推行茶马互市政策。近年来,虽然关于明代茶马互市政策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作为明代茶马互市政策实施的主要对象——“中马番族”,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据有关史籍方志,就明代“中马番族”的分布地区、名称及历史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一贯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于九月三日相继对德宣战。英法对德宣战后,双方并未真正交火,直到一九四○年五月,法西斯德国大举进犯法国,战争才正式展开。人们称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年五月为“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争”时期。那么,英法对德宣战,有无其合理性?为什么会出现“奇怪的战争”这一局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二次大战序幕中英国朝野上下对绥靖政策和战争的态度,并列举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希特勒上台,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三件大事以及慕尼黑会议的前前后后来说明英国张伯伦政府绥靖政策破产的经过,同时客观上描绘了英法用牺牲小国利益换取德日意祸水东行,但到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卑劣伎俩和可悲下场。  相似文献   

18.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给英国以很大影响,且生动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政治态势。基督教教义中的和平主义因素为此运动提供了一个文化上的精神来源;18~19世纪兴起的那场宣扬自由、人道主义的运动也为其注入了活力;一战后的沉痛反思使英国和平主义运动获得了现实依据。英国和平主义的思想派别林林种种,且于20、30年代,运动迭起,其主旨都是反对战争,表达一种和平的愿望。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和绥靖政策虽不可等量齐观,然而,前者在二战前夜使英国政府无法重整军备,麻痹了人们的思想,为英国走上绥靖之路埋下了伏笔。这也标志着英国和平主义运动已走入了极端  相似文献   

19.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问题,国内外不少论者作过许多论著,但对构成“门户开放”政策重要原则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作专题评述,却不多见,而且颇有纷歧。这个照会在中美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美国为何要重提“门户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原则?它又怎样成为美国扩大对华侵略的一项实际政策?本文试图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