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关于赤松德赞有几位王子、他们的姓名和长幼顺序以及赤松德赞去世后的王位继承等情况在许多史料中众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虽然这些是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但是史学界无需回避,若能作出一些定论,对吐蕃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文章对798~804年之间的吐蕃王位继承情况及赤德松赞的年龄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健吾 《中国藏学》2006,(2):291-292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研究是学术界和有关部门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13世纪之后的有关情况,对这一制度在吐蕃时期的状态虽多有学者涉猎并有相关的成果问世,但对其在吐蕃时期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深入探讨甚少,更无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石硕教授长期致力于藏学研究,历经数年潜心钻研、写作的《吐蕃政教关系史》,填补了藏学研究的这一空白。笔者拜读后认为,此书主要的贡献是:  相似文献   

3.
黄辛建  石硕 《民族学刊》2013,4(1):87-90,126-128
在吐蕃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宰相制度变化最多,影响政局最深,对吐蕃王朝的发展演进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吐蕃宰相制度日益成为藏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未出现对吐蕃宰相制度的系统全面的论著,对单相制、多相制及僧相制的具体生态未能完全呈现。对宰相制的发展阶段还未形成一致意见,对宰相制度的互动关系研究还不够,影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制约了藏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唐史载,吐蕃人"好咒誓".本文依据敦煌藏文写本,结合同时期的碑刻文献,归纳出吐蕃文献中不同等级之间盟誓时所用的9个盟誓语词,并探讨了盟誓中的告身继承、官职继承、财产继承、处罪一人、维护王权、维护神权及盟誓制度演化的形式——集会议盟等所反映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丧葬、宗教诸多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前的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的“小邦之王”,其后逐渐被吐蕃征服,演变成为地方实体政权,到吐蕃王朝中后期仅存吐谷浑、工布、娘布三个.本文检索汉唐文献,发现吐蕃小王制深受汉唐之间西北诸族小王制的影响,据此可以看出吐蕃与西北民族在制度文明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代吐蕃的宰相制度,是吐蕃官制中最具变化和代表性,且影响吐蕃王朝最深者。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历经四变:其一为独相制;其二为众相制;其三为僧相制;其四为回复众相制。其中众相制的推动与实施,对吐蕃王朝影响极其深远,包括确保了悉补野氏政权的祚命,稳定了当时吐蕃的政局,阻绝了臣下太阿倒持的现象,赞普重新站上了国家最高领导者的位置,也使得赞普王室手中多了操控吐蕃政治与吐蕃氏族生态的利器。文章以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及吐蕃碑刻铭文为主要史料,勾勒出吐蕃众相制的部分轮廓,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包括众相的官衔、员额、任期、职权以及众相是为大论的候补人选等,认为吐蕃成功地师法唐朝的众相体制,且深得众相制的精髓,再次证明了唐蕃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7.
吐蕃节度使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军事发展进程中设置于占领区的军事建制。其中,中节度是吐蕃王朝针对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的军事战略而部署的军事单位,有独立的军事建制体系和攻防区域。以传世汉藏文史籍、碑铭及敦煌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吐蕃在西川、西洱河地区军事战略部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节度的形成可追溯到吐蕃部落制时期对外军事部署形式中的三大勇部;管辖区域随着吐蕃与当地诸部关系的变化而有所伸缩;由于吐蕃对西洱河地区攻略中军事地理交通的特殊性,吐蕃中节度亦被称作铁桥节度。  相似文献   

8.
吐蕃时期的盟誓,是联结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纽带,也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特点。本文拟通过对盟誓形式的演变及其作用的分析,来透视吐蕃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形式及其演变盟誓在吐蕃社会从兴起到形成一种制度,有个发展过程。盟誓最原始的形式是人们之间相互赌咒发誓,最初为“对天起誓”。后期文献的记载当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贤者喜宴》说:“不说谎言之法,即以护法神作证而起誓”;《王统世系明鉴》道:“若不能判断是非之时,立护法神像为证而誓”。今日民间赌咒发誓的语言丰富多彩,更能说明问题。可以说,今日民间赌咒发誓的作法也是古时人们赌咒发誓风气的遗留。最初的盟誓形式随着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敦煌法律文书中,有许多是有关吐蕃时期损害赔偿方面的内容,如P.T1071、P.T1073、P.T1075等等。这些文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吐蕃时期损害赔偿制度的一个侧面,分析研究这些文书,不仅有助于了解吐蕃王朝的损害赔偿制度,而且对于全方位了解吐蕃社会也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唐代吐蕃的氏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吐蕃政局的发展,关乎于二因素:其一为宗教因素,是为苯教与外来宗教佛教之间的竞争与抗衡;其二就是更为重要的吐蕃氏族之间的合纵连横,及其与吐蕃王室的关系。若直言之,吐蕃的体制是为"贵族官僚制",推动吐蕃历史的动力,就是各氏族间的竞合。文章根据大量藏文原典史料,通过对唐代吐蕃各氏族的发展概况、各氏族与吐蕃王室的关系、氏族团的形成、各氏族的竞合、吐蕃王室如何寻觅合作对象和社会基础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唐代吐蕃的政治力与社会势力之间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吐蕃简牍石刻钟铭档案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蕃时期是我国藏族历史上一段至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继承其父朗日论赞的事业,兼并青藏高原诸部,建成统一的奴隶制的吐蕃王朝。随着奴隶制社会的上升和发展,吐蕃王朝成为中国西部拥有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政权,时间亘续二百余年,不但与中原大唐王朝关系密切,影响深远,对祖国西部的开拓和发展,贡献也相当巨大。吐蕃王朝在巩固和  相似文献   

12.
李世福 《西藏研究》2023,(1):71-82+157-158
吐蕃在赞普王位的继承上并不顺利,曾出现数次危机。从《大事纪年》及其他一些文献记载来看,赤松赞与其弟赞松,赤都松与其未知名的兄弟,赤德祖赞与其异母兄或叔父啦跋布,牟尼赞普、牟底赞普、赤德松赞三者及朗达玛死后欧松与云丹之间围绕赞普王位继承都曾展开过激烈竞争。英国藏学家道特森提出的“舅氏轮换”与《底吾史记》中所载的“贬谪”原则在确立新赞普及排除非法竞争者(新赞普的异母兄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新赞普的候选人为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时,这两个原则就失去了效力。  相似文献   

13.
吐蕃王朝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的历史生态与人文环境,吐蕃户均人口系数约为4,少于中原地区;吐蕃王朝时期在军事部落制度下大致每3户出1士卒。利用这些数据可以估算,除去新占领区所控制的人口,吐蕃王朝本土人口当在350万左右。此外,吐蕃社会中亦存在"不在籍"人口,其具体情况与中原地区有差异。在这些人口中,战争移民约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强,而战争移民所造成的人口数量变化对后世青藏高原的藏族人口及分布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吐蕃时期是藏民族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藏族文化逐渐定型的重要历史阶段。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的传入、传播和发展中,翻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打算对翻译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的历史作用,和它在藏族文化形成中应有的历史地位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这方面的研究。吐蕃时期的翻经翻译中心主要有两处,即吐蕃本部地区和敦煌,本文主要国绕吐蕃本部展开。译经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正式大规模传入吐蕃社会的,但也并不排除藏文文献中记载的佛教在拉托托日聂赞时代就已渗入吐蕃的可能性。佛教之所以在这个  相似文献   

15.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森严的等级差别,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于是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旨在维系等级差别,明辨高低贵贱的章法和制度。吐蕃施行的告身制度就是这样性质的制度。告身制度是吐蕃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是吐蕃  相似文献   

16.
吐蕃职官考信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前记一般说来,官制往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结构、组织和政治成熟水平,吐蕃的官制,当然可测量出吐蕃人在政治上获得进展的程度。从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社会政治演进的历程,特别是从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过渡,更为明显;同时,从官位的设置,职权的分配,权威的确立,来了解吐蕃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会提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吐蕃占领敦煌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写经活动,时间长、人数多、规模大、拥有完善成熟的写经制度成为这个时期的写经特点.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写经生选拔、经费来源及执事人员设置等方面,探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写经制度.  相似文献   

18.
形成于吐蕃时期的吐蕃文化,在藏族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吐蕃文化不仅开启了藏文化的历史先河,而且对整个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作为吐蕃文化的重要组成——吐蕃乐舞,以英集歌、舞、乐及杂艺百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方式,不仅成为承载和表现吐蕃文化的重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吐蕃乐舞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艺术风格,已成为吐蕃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本文就吐蕃文化的概念及意义;吐蕃文化与吐蕃乐舞的关系;吐蕃时期乐舞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色;作为吐蕃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阐明吐蕃乐舞在吐蕃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吐蕃告身制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告身制度是吐蕃政治制度“三十六制”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告身制度的建立,不但对吐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周围一些民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藏汉史籍对这项重要制度有一些记载,但由于所记过简,且颇多矛盾,使有关的研究遇到很大困难。陈楠教授在广泛搜集藏汉史料的基础上,对这项重要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吐蕃告身制度》中②提出不少颇有新意的观点与看法,讲清了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问题,将这项制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尽管如此,目前仍存在不少疑难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对于有的问题的探讨还…  相似文献   

20.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的吐帝王朝,历经11个赞普(即国王)的统治,直至公元9世纪王朝崩溃,持续达200多年。这一时期被史学家公认为西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除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十分强大外,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也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其中有关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许多规定具有现代刑法的意义,是我们研究吐着法律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本文拟就吐善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等,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同仁。一、吐蕃刑事法律制度中有关犯罪的规定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现代刑法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