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诗歌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也应以认知为取向。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在明确隐喻翻译实质的基础上,指出隐喻翻译中应把握两大关键问题即转换喻体意象和保留隐喻特征,并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知反应一致。  相似文献   

3.
诗性隐喻有别于常规隐喻,大多属于创新性隐喻。由于诗性隐喻的超常规性,它们的理解就需要借助较为复杂的多空间投射机制。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是能够解读诗性隐喻等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利用概念整合网络分别解析了与文学、幽默、政治、诗歌相关联的诗性隐喻,对其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将其认知过程动态性地展示出来,以期论证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认知阐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翻译理论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拟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情感隐喻作为隐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界备受关注。在概念合成理论的视角下,根据输入空间1内概念成分的不同,可将情感隐喻分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颜色隐喻。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整合网络,通过实例阐释各类情感隐喻的翻译过程,能为情感隐喻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验证概念合成理论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Halliday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着重就概念语法隐喻在科技汉语英译中的作用,具体分析了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过程转换,指出概念语法隐喻是汉英科技翻译时实现英语语篇特征的有效手段,对指导汉英科技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其概念系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概念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接问题。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从隐喻的理解实质和隐喻模式对翻译思维的启发谈起,从文化与认知的层面对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三个原则:(1)把隐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2)在译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促进文化融合;(3)保持隐喻特征,达到适境的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8.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9.
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出发,通过原文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语篇英汉翻译的启示,同时,结合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直译不顺时,译者宜借用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进行"去隐喻化"处理,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中体现为词类转换、信息的增加、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及其认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认知性,隐喻通过将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来理解目标域。概含隐喻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三类。概念隐喻具有帮助人们理解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以喻体形象为中心、以实际翻译为例阐述了英汉翻译中的移植喻体形象、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将暗喻变为明喻、对所译比喻进行解释性说明、略去喻体形象和添加喻体形象等六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古诗英译标准存在的多样化问题,拟从接受理论出发统一古诗英译的标准,分析了接受理论的可行性,并兼谈辜正坤的多元互补标准,从而得出用接受理论指导古诗英译有利于深入了解翻译的本质、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的框架下,以Fauconnier概念复合理论为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隐喻识解过程中,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突出心智空间的相似关系特杠,最终完成隐喻的识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角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在新生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工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表达抽象的情感中,隐喻无处不在。文章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爱"的隐喻,发现由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认知上和语言上的共同性,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爱"的共同的隐喻。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认知隐喻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隐喻的理解过程是一个靠推理来认知的过程,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以及隐喻的3种翻译策略,即对等策略、转化策略、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从饮食中的器皿炊具、烹饪手法、食物原料方面,探讨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俗语中的隐喻意,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有效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实体隐喻为理论参照,对比分析“花”在汉语中,古今隐喻意义的变化及“花”在现代英、汉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笔者发现现代汉语中“花”的隐喻词项大大增加了,一些隐喻词词义发生了改变,“花”作为始源域的映射范围越来越广。英、汉民族在认知上义词“花”上有相同点,在感知其下义词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民族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8.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任何非过程成分转换成过程即可产生动词化语法隐喻.以新闻文体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可以证实动词化隐喻的发生频率远低于名词化的隐喻,且动词化的产生以名-动化为特征,并与名词化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