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探讨了人口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预测了2010年至2030年我国人口总量以及结构的变化情况。首先,利用现有数据编制了2000年至2009年中国人口投入产出序列表。然后,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及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计算我国2010年至2030年各年人口总量以及各年龄段人口数量。最后,针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人口问题,既是投入产出技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是研究人口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结构的灰色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人口系统灰色特征,分析如何合理应用灰色系统方法进行人口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实证演算,得出如下结论201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3 47亿,其中男性人口为6.92亿,占总人口的51.37%,女性人口为6.55亿,占总人口的48.63%;城镇人口增至6.91亿,农村人口将减少到6.92亿,届时我国农村和城镇人口将首次持平.  相似文献   

3.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国家成长与建构中,乡村权威结构被不断塑造。传统国家下乡村超稳定的三维权威结构,随着近代以来权威的变异和"赢利型经纪"的生成得以解构。随后的全能型国家彻底荡涤了乡村传统权威,并型构了以党权为核心的一元权威结构。后全能体制下,乡村权威仍以党权为核心,但权威主体日益多元化。当下,应以"善治"为目标,以"多元—合作"的价值理念来重塑乡村权威结构。  相似文献   

5.
律师的性质是一个根本一的问题,体现在律师制度的各含方面,制约着律师的地位、权利、义务、作用、责任和律师制度的发展趋势,通过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律师制度的介绍,从职业属性出发认识我国各个阶段律师性质地发展和变化状况,以及从这些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轨迹中发现规律,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2049年是建国百年的里程碑式年份,届时中国具备什么样的人口结构和竞争力是事关国力的重大话题。改革开放30多年中,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9-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其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般认为 ,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就是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力要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源于庞大的人口总量 ,因此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然而 ,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失真、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和转型时期就业政策滞后效应等客观因素 ,中国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大量的扭曲现象 ,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和就业效率低下。此外 ,一方面中国总体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 ,而另一方面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却出现了“教育深化”的现象 ,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本文…  相似文献   

8.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中储蓄、投资、消费、国际收支等经济要素,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极为复杂,有正向的相互促进,也有负向的相互制约。本篇文章就中国1991-2013年人口结构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并提出优化人口结构的建议。研究表明,人口结构中的教育水平因子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劳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且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越大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低知识水平劳动者则妨碍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近代百余年城乡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表明,国际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是导致中国形成"两极产业结构"进而形成"两极城乡结构"的主要原因,而近代历史中形成的"两极结构"又恰恰成为建国后中国进行赶超型工业化和限制型城市化的宏观背景。因此,中国要优化现在的城乡经济结构,必须认真研究近代时期的被动工业化和畸形城市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目前中国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沈怡君 《经营管理者》2009,(18):378-378
城乡统筹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失衡而提出的新战略,这项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在于制度变迁的有效路径的选择。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的有效路径及其创新。  相似文献   

12.
安玉  周江 《决策》2009,(11):44-45
面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课题挑战,平鲁区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之路。9月初,来自北京的数位学者齐聚平鲁,探求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柳卸林 《管理评论》2024,(1):103-106
一个时期主流的创新模式取决于新技术的推动与经济社会变革的拉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创新主流模式是发明者即为创新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基于实验室的创新,是有组织的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开放创新和网络创新时代,是硅谷领导的创新。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到互联网数字创新时代,创新模式是数字创新创业。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胜利者和失败者。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而动,企业才能成为百年老店。  相似文献   

14.
现代工业制造模式的变迁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未来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界定了工业制造的三种模式———减量制造、等量制造和增量制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三种模式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建国以来市制发展历程及得失1-行政建制的分合市是城市型行政单位,是人口密集的聚居“点”上的行政建制,其居民主体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市民(即非农业人口),这是世界通例。在民国时期,中国在这一点上与世界各国并无不同。1949年以后,最初实行的市制基本上延续了民国的体制;后来,随着城市郊区的扩大,市领导县,地市合并,整县改市,建制市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广域型行政建制;最后,人口密集的聚居“点”上的行政建制反而不叫市而改成了其他的建制名。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曾在其管辖的根据地规划和设置过…  相似文献   

16.
罗马法是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各时期法律的总称,随着罗马国家的形成而产生,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衰落。罗马法内容丰富,是人类古代社会最发达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一,对两大法系的立法和法制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深化对罗马法精神的认识,全面认识罗马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现代财务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企业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应重点关注资金链部分,同时在资金链管理上,不同的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程晶 《决策探索》2021,(11):78-79
水卫生的变迁见证并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南美巨人巴西作为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1999年城市化率就已高达80%.在其城市化进程中,水卫生事业的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追溯历史,巴西在近代城市发展中为了解决用水不便、供水不足、排污不畅、卫生设施缺乏、居民卫生习惯差等问题做出了不懈努...  相似文献   

19.
判例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虽然判例最终没有在我国形成判例法,但因其久远的历史性,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本文对历史中的代表时期的判例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加以分析,从中找出其对现今我国社会判例制度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范会芳 《领导科学》2020,(18):100-102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贫困治理理念发生了几次重大变迁,主要包括管理主义的贫困治理理念、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贫困治理理念、权利至上的贫困治理理念以及赋能为主的贫困治理理念。在我国的贫困治理实践中,要摒弃管理主义及污名化的贫困治理方式,坚持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扶贫治理理念,重视公民权利及可行性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