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既不能相互取代又不能截然分离。两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学校教育运作过程中一对矛盾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任何一对矛盾统一体中,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支配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原先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退居为出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到主要方面,这时矛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事物发展的方向也会改变。但是,无论谁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之构成统一体的次要方面总是客观…  相似文献   

2.
近来,我国哲学界就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个讨论理所当然地涉及到如何认识矛盾同一性概念的涵义或者说内涵问题。关于同一性概念的涵义,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意见,即一重涵义说和二重涵义说。一重涵义说认为,同一性概念只包含对立面双方的相互联结一重涵义,而对立面双方的相互转化不应是同一性概念的涵义。二重涵义说则认为,同一性概念既包含对立面的相互联结又包含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样双重涵义。有意思的是,双方都在“援引”黑格尔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哲学界在讨论矛盾同一性的涵义时,有的提“矛盾的转化”,有的则提“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似乎认为“矛盾的转化”相“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含意是相同的。本人过去也是这样理解的。但现在细细想来,“矛盾的转化”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不能等同的。故此谈点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观点认为;矛盾必分主次方面,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从而决定事物性质的变化的观点是违反辩证法的。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矛盾学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 矛盾分主次方面,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矛盾的双方必有一方处于主要方面,一方面处于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矛盾的双方区分为主要和次要方面;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双方互易位置,矛盾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等是否是普遍原理,现在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就数学中微分和积分的矛盾运动作些分析,对上述问题谈些个人意见。 首先,关于对矛盾问题如何研究,我认为要注意从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因为矛盾  相似文献   

6.
矛盾到底是什么? 任何理论的成立,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理论内部逻辑的统一,不能自相矛盾,这可叫做逻辑的一致性原则;二是不能和客观事实相违背,必须保持与现实相一致,这可叫做现实的一致性原则。就以这两个原则为准绳,先衡量一下现行的矛盾学说。 什么是矛盾?现行哲学教科书说,“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应和同一关系的哲学基本范畴。”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其中同一性把矛盾双方结为一个统一体,为斗争性提供场合、条件。因为统一体在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破裂,所以说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推动着对立双方力量和地位的变化,会最终导致统一体的破裂,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斗争的结果之一是一方战胜,消灭另一方。 从中我们发现它有两个问题: 问题之一,现行哲学说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的存在都以对方的存在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同一性的涵义不仅包括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而且还包括矛盾双方因一定条件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涵义吗?我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吸引和排斥的关系。所谓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和排斥;而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矛盾双方的吸引。吸引把矛盾双方紧紧地维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之所以是统一的,原因就在于矛盾双方在不断的互相吸引。没有排斥,矛盾就会融合,而没有吸引,矛盾也就要分裂。恩格斯把吸引和排斥看作是物质的本质,运动的最基本  相似文献   

9.
矛盾双方共同点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拙文试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论证共同点的存在,并对否认共同点的一些说法作出剖析。 矛盾双方存在共同点,这不是人们主观的杜撰,而是客观事实。 首先,从同一性的含义来看。矛盾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种性质根本相反。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为什么对立(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的双方竟能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呢?这是因为双方有共同性、共同点。正是这种共  相似文献   

10.
矛盾的统一性体现了矛盾统一体的系统质。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而任何事物既自成系统,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要素,这样任何事物又都是系统和要素的统一,因而处在两种矛盾中,即自身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与环境或更大系统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从内外矛盾的相互联结和作用的统一中才能把握事物的性质。换句话说,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十分丰富。老子认为规律就是"常道",就是"常"与"变"的统一,"变"是有"常"之"变","常"是"变"中之"常"。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突破"正点"时,就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从而回到自己的原点——"归根""复命",开始了新的矛盾统一体的运动。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其辩证法思想,以此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这种普遍的相互联系说到底,也就是事物内部对立面不可分割地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①列宁也说:“黑格尔认为,‘存在’和‘无’的统一或不可分性(第90页[79]这个用语有时比统一更好)提供转化、生成。”②这里列宁特别强调了“不可分性”,认为“这个用语有时比统一更好”。可见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一致认为,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期 ,要求变革的呼声充斥朝野。魏源为社会改革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辩证法思想 ,并提出改良社会的主张。他的辩证法体系由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双方地位的不平衡性及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内容构成 ,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依据一定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既相互依存,又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正是矛盾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斗争,决定着事物的生命,推动着事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在于人与自然这一矛盾统一体内部对立双方矛盾的激化,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共同进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意蕴可以从其价值内涵、价值基础、价值定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来报刊上有些文章提出,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属于矛盾的统一性范畴。我们认为,这个论点非常重要。把这个论点完全弄清楚,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如果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属于矛盾的统一性范畴,那么它究竟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呢,还是属于别的什么范畴?它或者它所归属的范畴在对立统一规律中又有着怎样的位置?这些文章尚未谈清这些问题。我们拟接下去谈谈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谈一谈矛盾的转化有着不同的形式,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矛盾的转化又有着相互联系。这样,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属于矛盾的统一性范畴——而属于矛盾的转化范畴——的论点,就会变得易于理解;进而整个说来,矛盾的转化范畴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有着怎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系统论和矛盾学说的关系中,既不能说前者和后者无关,也不能用前者取代后者。矛盾学说是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指南,两者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首先,一般系统论使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得到了充实与丰富,表现在:(1)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扩充了矛盾学说关于如何规定矛盾群体性质的思想;(2)一般系统论的有序性原则,丰富了矛盾学说关于怎样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思想;(3)一般系统论关于要素相互作用的原理,充实了矛盾学说关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的思想。其次,矛盾学说对一般系统论的指导意义表现在:(1)只有用矛盾观点分析系统,才能说明系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顾名思义,就是指矛盾双方相同的一面或一点。但这个“同”,不是矛盾双方的完全重合,即不是抽象的等同,它是异中之同,且同中还有异。它的表现形式一般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和矛盾双方具有一致性。由于矛盾的各个特殊,共同点的表述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共同利益、共同要求、共同因素、共同内容、共同成份、共同渊源、一致性、共同性等等。 矛盾双方究竟有没有共同点呢?让我们先用事实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在自然界,对立的事物或运动过程之间存在着共同点。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兼评晏智杰、卫兴华二教授关于价值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事物属性叠加图,讨论事物的质和量、交换,剖析传统经济理论和效用价值认定的商品价值的本质特性,证明两种价值论所确认的商品价值根本不能脱离相互为一体,而单个移动并入到商品这个统一体中。作为商品的属性,事物的价值就是事物对客观的作用过程。近年来,理论界对商品价值问题进行争论。对双方所持的意见,另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启发式教学动力机制的形成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同学生这一对矛盾关系。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矛盾的双方,其关系既相互作用,又互相转化,启发式教学则是在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谋求双方积极性的统一,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