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赖辉 《云梦学刊》2003,24(1):88-89,128
威廉·福克纳是一位伟大的文体家。在其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中,他将不同文体巧妙揉合进故事叙述里,使《纪念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成为经典的恐怖小说;同时,他对叙事视角的精心选择,又使《纪念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的内涵远远超出一般的恐怖小说,上升到对人性的深层关怀。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二十年代最后一个年头,福克纳推出他的《喧哗与骚动》,他说这是他“投注感情最多的一部书”。二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喧哗与骚动》已成为他的代表作直到今天,批评界依旧用这部小说代表福克纳的文学生命,甚至说它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的最高成就。《喧哗与骚动》是由四个人的四种不同的视角叙述出的四段“故事”组成。在这种晦涩的叙述结构中,人们说到康普生一家的衰败过程。康普生先生聪明,富于同情心,但又懦弱自私,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孙步忠 《云梦学刊》2003,24(6):84-86
《儒林外史》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在叙述中夹有大量的诗词文赋的缘饰了。它的这种在文体上的变革,显示了其现代小说的特征。这样,《儒林外史》便彻底打破了白话小说融入诗词韵文的结构模式。促成《儒林外史》这种文体上的变革,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其“简捷地奔向戏剧”的小说艺术方法方面的原因,又有小说用“写实而真实”的创作手法创造其“形象体系”方面的原因,更有小说作者以理性思考的方式来创造小说的“意象体系”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海明威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独树一帜的文体风格著称于世。《在异乡》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充分体现了其简洁洗炼、内涵丰富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和叙述语言等角度分析海明威独特的现代叙事艺术、文体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家族的没落衰亡来表现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兴衰,这不是福克纳的首创,更不是他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喧哗与骚动》这部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引起人们注目的是福克纳运用独特的叙事和心理表现手法。人们普遍认为福克纳“尝试各种多角度的手法,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逼真感。他还运用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隐喻等等艺术手段,使得他的作品万花筒般繁复、杂乱,同时引人入胜。”①二十世纪的小说批评,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对小说中的叙事因素的重视.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分析小说的经典之作”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对区分故…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汪曾祺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标志性的作品——短篇小说《复仇》。汪曾祺在创作思想上广纳各家,在艺术上积极吸收各种创作流派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还在作品中对“复仇”的主题处理和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不难看出,《复仇》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意识流手法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新文学草创时期,《新潮》小说的突出特点在于:短篇小说“横截面”理论的尝试、“为人生”的创作倾向、多姿多彩的形式与可贵的艺术追求。《新潮》小说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创作走向成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作经验的欠缺也使得《新潮》小说在艺术上普遍显得粗糙,缺少必要的艺术深度和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在各自民族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其自身在演变、定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叙述形式,又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叙述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效应.如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完善并总结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述形态,而卜迦丘的《十日谈》则开创并确立了西方古典短篇小说的话语形式.因此,对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叙述艺术进行比较与研究成为小说叙述理论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 ,新时期小说始于刘心武的《班主任》 ,但是 ,从新的视角来分析 ,1 980年发表在《北京文学》十月号上的汪曾祺的《受戒》才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小说。这篇小说具有新的价值坐标 ,呈现为一种“革命性” ,无论是主题、视角、文体还是艺术本质、作家的审美意识、小说的艺术精神都有极大的变革 ,有着全新的面目。它在主题、文体、美学风格等方面对新时期小说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到《豆棚闲话》叙事模式陡然一变。由“豆棚架”这一意象所结纳起来的众多的叙述者打破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叙述者单一的现象 ;叙述者套叙述者的现象又直接形成了该小说集叙述层次多重复杂的特点 ,从而构建起一个立体网状的叙事空间。这些打破了自“三言二拍”以来叙述者单一、叙述层次平面化的传统的叙述方法 ,体现了作者对小说叙事宏观把握和整体控制意识的加强。《豆棚闲话》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应充分予以肯定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孙霞  吴翔宇 《阴山学刊》2006,19(5):46-49
《八月之光》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艺术的诗性想象和灵性思维。它的结构是诗性想象之基础,而作家的灵性思维则既是小说思想性的艺术升华,更是美国南方文化的神意飞跃。作品诗化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的自恰性、反复的叙述方式、张弛有序的节奏及意象的组合方式等方面。这种诗化的结构呈现为一种灵性之光,这种灵性就是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书中打破了传统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思。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展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文从小说的叙述时间、心理时间以及叙述者对时钟时间的情感倾向三个方面展现了福克纳对时间的非凡的驾驭能力和艺术才华。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成为其表现内容、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它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力作。小说主要以人物的记忆为核心来呈现个体身份认同和寻求社会归属等重大人生问题,并在种族主义、暴力和性等多视角上揭示出了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从美国文学传统的角度来看,小说在美利坚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宏大叙述主题上也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而《喧哗与骚动》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喜爱和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在性别观上的异同。从共同点来说,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非常鲜活而生动,具有光辉和灰暗两种不同形象,符合正常女性的类别。从不同点来说。哈代的性别观流于消极,因此他塑造的女性在命运和男权社会这两座大山面前抬不起头,而福克纳的性别观则相对积极,体现了他朴素的实现公正、男女平等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5.
柔石在“左联”五烈士中的创作成就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他从1921年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创作,至1930年参加“左联”前后的10年期间,如果说《二月》代表了他的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那么《为奴隶的母亲》则是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品。 《为奴隶的母亲》完成于1930年1月20日。小说反映的浙东地区典妻风俗,如果出  相似文献   

16.
反复叙事是福克纳小说艺术的独创。福克纳顶峰时期和成熟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里 ,广泛而多方面地使用了这一手法。反复叙事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存在价值 ,与神话方法、多角度叙述、意识流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福克纳使用反复叙事的意图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对美国南方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思考认识 ,强调、突出他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7.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他》描写了一个被父母和家庭抛弃的美国南方孩子.这个孩子始终被称为“他”,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小说中“他”的无名状态意味着个体被剥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而小说结尾处“他”被送往县救济院则意味着“他”既遭受了老南方的否定,又遭受了新南方的抛弃,“他”陷入到被历史与现实双重抛弃的处境之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南方女作家,波特在《他》中表达了南北战争战败后美国南方人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他》中那个无名的孩子正是波特这一代新南方人对于自我身份焦虑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一 和威廉·福克纳所创造的那套“约克纳帕塌法世系”中的其他小说一样,《喧哗与骚动》也是讲述发生在这个虚构的县上的故事,一个使福克纳深为感动、“总是撇不开、忘不了”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种植园主旧世家衰败没落的悲剧性命运,生动地展示了蓄奴制旧南方土崩瓦解的悲剧性结局。 小说的主人公康普生家,是居住在约克纳帕塌法县首府杰弗生镇上的一户名门望族。他  相似文献   

19.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曾经在 1 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也是其花的心血最多、最喜爱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被分成四部分 ,分别为班吉篇、昆丁篇、杰生篇和迪尔西篇 ,即从这四个人的角度叙述了汤普森家 1 8年的历史。凯蒂虽然在书中没有专门的篇章 ,但是书中人物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她展开的。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 ,他是一个先天的白痴 ,但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虽然我们发现由于福克纳在这一篇里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使得人们很难读懂他所叙述的那一篇 ,但是福克…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以惊人的思想和艺术才能,写出了不少反映“五四”前后现实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之后,又开始将自己的笔触伸向古代世界的领域,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视野,进行了又一次崭新的探索,这就是他自己在后来所说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故事新编·序言》)。他采取现代题材所撰写的短篇小说,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他在三十年代还这样回忆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