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探讨 :传说瑶族先民“飘洋过海” ,是指渡过洞庭湖。“飘洋过海”的原因是饥荒、世乱、大旱、疾病流行等。洞庭湖壮丽的自然景观造就了瑶族先民以湖为美的审美心理 ;渡湖中与滔天巨浪搏斗 ,表现了无以伦比的动态美 ;遇险关头 ,盘瓠王给崇高美的感受 ;最后 ,到达彼岸 ,是审美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主体、对象、话语是叙事的基本要素,对外叙事与话语编码的主要意义在于解释文本、呈现意象、传递价值、完成受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主体性、世界性、多线性三重逻辑,从理论之维、政治之维、价值之维、目标之维等多重维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叙事”“叙什么事”的意旨逻辑与话语形态。从“为何叙事”到“如何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出场的话语逻辑在于聚焦“问题域”,寻求“共鸣点”,搭建“话语场”,感染“受众体”,实现共融式叙事、情感式叙事、互动式叙事与精准式叙事。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大多庄学研究者过多关注“逍遥游”具有自在逍遥方面的涵义,而忽视“逍遥游”境界具有层面上的差别和达到“逍遥游”的前提。本文在梳理前人对庄子“小大之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小大之辨”是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并且考察中国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的不同内涵,指出庄子诗学思想中的“大”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的内涵,与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朗加纳斯的崇高范畴具有汇通意义。位于人类文明早期的朗加纳斯和庄子在各自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崇高在社会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一次提升,是对人超越现实要求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文化”囊括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全部人类遗产,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两个方面。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得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品有了使用性能需求的概念,有了外观舒适与性能协调一致的理念。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通过造物活动,以物化的形式使农耕文化演化成一种凝固的视觉艺术形态,铸成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的审美意蕴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史达 《西藏研究》2006,(1):46-52
觉朗派是在藏传佛教历史以及西藏和其他藏区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派别。“他空见”是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不是印度外道思想,而是正宗的佛教如来藏义理。觉朗派用大乘有宗的“三性”来解释“他空见”:1、遍计执性:事物和概念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但人们认为概念表达了事物本身。2、依他起性:一切现象为阿赖耶识种子的变化。3、圆成实性: 去掉遍计执他就能显出诸法的圆成实性。觉朗派在许多方面对佛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对藏传佛教的主流思想中观应成派见提出了挑战和质疑,丰富了藏传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今天,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唤起人们的美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巨教会人们按照美的要求来美化环境,改造自然,来增加社会产品,把美与劳动技术,美与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过程结合起来,达到美与技术、审美与效用的高度统一,所以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文明内容的一部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何民族都有他们所尊崇和忌讳的颜色,蒙古人也不例外,也有他们所崇尚和禁忌的颜色。为此,我把我过去撰写的一篇短文修改后重新发表,该文介绍了我所知道的几种颜色。从我们的史书和文学作品的记载来看,很清楚,我们蒙古人很早以来相沿至今就尊崇基本色彩中的白、蓝(青)、红三种颜色。一、白色根据史料,古代的蒙古人崇尚白色,逢年过节和操办喜事时常穿白色的服装。可是,汉人却用白色来表示丧事。从文学作品和口语的传统来看,蒙古人尊崇白色,把它当作从所有好的方面来肯定事物性质的标志。例如,(崇高美好的工作)、(十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提的 2 0世纪的壮族文学仅指壮族作家运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从 2 0世纪初起 ,壮族作家就投身于中国社会大变革运动 ,拓宽了民族审美视野 ,广泛接触、研习、借鉴和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创作经验 ,用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使壮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金朝建立初期,在女真人肇兴之地白山黑水之间的按出虎水流域,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多民族复合的文化区域——即金代的金源地区.金代的金源文化是以金朝上京会宁府为行政区划的核心,基本囊括了今天呼兰河流域、菲克图河流域、少陵河流域、拉林河流域、牡丹江流域的左岸、木兰河流域,及其这些河流所注入的松花江中游流域.《金史》中将这一区域专门称之为“金源内地”;所谓的内地,主要是从女真人的角度,把这一地区看作是自己民族的发源地.实际上,金源地区的文化快速发酵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女真人对辽、宋王朝发动的军事打击的不断胜利而导致的结果.成熟的契丹族所接受的汉文化或者说是辽文化与具有深厚底蕴的汉文化,在军事占领者地位的女真人强迫下,在按出虎水侧畔的金上京城附近相互融合、碰撞和凝聚,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型的复合型的金源文化.本文主要是从形成金源地域的历史背景和金源地区的女真人和汉族文人留下的文学作品中,探讨金源文化形成的特点,并对女真人在汉文化向东北亚地区极东地域的传播上,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和规律的科学。本文从社会生活、读者心理、宣传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闻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考察了<格萨尔>史诗中人物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在文化现实的层面上,认为<格萨尔>民间传说是藏族民间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蕴含着历史的和神话的内容;在宗教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还认为格萨尔王也是一个原型人物(archetype).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格萨尔人物的功能不仅局限在作为藏族民族英雄的框架中,更重要的是,他契合了藏传佛教历史上高僧大德的教义传播和大乘佛教中的菩萨的理念.虽然格萨尔王是一个藏族特有的民间人物,但他仍具有超越个人和跨文化的原型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视角模式上,<格萨尔>史诗中的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交替使用,内视角模式占主导地位;在<罗摩衍那>中,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虽交替使用,但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的诗节区分;在<摩诃婆罗多>中,史诗一方面表现出以具体形象呈现的全知视角模式特征,另一方面,其整个故事的进程又是由内视角模式来推动的.在韵律模式上,<格萨尔>史诗大都合辙押韵,听来朗朗上口,音调婉转;印度两大史诗则较多地强调了律的一面,而忽略了韵的一面.在言语结构模式上,<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印度两大史诗的程式化特征则不十分明显.在<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老的藏族传统文化特点之一的寄魂物,在《格萨尔王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保护生态景物、传递书信和保家卫国方面起着人类所难及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格萨尔王传》接受者的角度 ,探讨这部英雄史诗在藏民族中盛传不衰的原因 ,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江源区游牧文化中的精髓——民间文学,其中尤其是新发现的《格萨尔王传》与艺人,对于研究长江源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长江源文化”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藏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大自然,进而产生了独特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心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通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可窥探古代藏族先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崇拜到竭力保护这一过程,本文阐述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均衡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与朴素观念。  相似文献   

17.
《格萨尔》石刻艺术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史诗是一部活形态的民间文化。它之所以是活的民间文化,是因为有大量的有关《格萨尔》的文化形态仍在民间流传与延续,其中《格萨尔》石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莫斯卡和石渠县的巴格嘛呢墙、松格嘛呢城的《格萨尔》石刻画最为典型,对它们的发掘和研究,是《格萨尔》学学科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8.
浅谈《格萨尔》藏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萨尔>藏戏是藏族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藏戏的形式演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格萨尔>故事.<格萨尔>藏戏一般分为寺院藏戏(俗称"羌姆")和舞台藏戏两大流派.据我们实地调研,<格萨尔>寺院藏戏发源于四川竹庆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而<格萨尔>舞台藏戏则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将<格萨尔>故事首次以戏剧形式搬上舞台的是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业余藏戏团.<格萨尔>藏戏艺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格萨尔>史诗的广泛传播,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格萨尔》的百年英译历程中,译本大都以节译、编译、创译的形式出现,科恩曼英译本独辟蹊径,采用藏英对照、以诗译诗的传统翻译方式,诗意地展现了《格萨尔》史诗的原本面貌,这是在时代呼唤之下出现的忠实于原作内容风格、展现原作精神的全译本。挖掘科恩曼英译本的结构与内容、风格与特色,分析译者的文化语境处理和翻译倾向,对于我们结合当下民族志的深厚翻译理论、表演理论,打造《格萨尔》史诗英译的理想范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中央在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中 ,专项指出了进一步落实文化宣传 ,支持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文艺创作的精神。本文认为肩负着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艺创作重任的出版社单位 ,应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中 ,注重文化开发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