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寻找最适合当地石雕石刻企业发展、培养企业后备员工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技术工人找出路。本文分析了现今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找到了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动向、中职学生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并且完善其他中职学校流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制定最合适本校石雕石刻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使本校石雕石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实现校企共赢状态。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中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成因及弊端的分析,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对当前中职教育的现状与企业发展要求的分析,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合理性改革及必然性走向。中职教育应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对推动学校建设,学生适应、参与社会竞争大为有利,对企业的发展能大力促进,这也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校企交互式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创新形式。本文首先介绍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以及在校企合作中的运用,并指出目前中职酒店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现代学徒制对中职酒店专业开展校企交互式人才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又被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全方位地开展校企合作是近年来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核心,也是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也十分明显,但仍然有诸多困扰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发展的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职业核心能力水平是中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的基本能力,也是中职院校未来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中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改变教育观念,确定职业定向;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队伍;设置恰当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投入,建设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中职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途径。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试点与探索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深度合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障碍。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的高级技能性人才,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文中介绍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彬 《经营管理者》2012,(4X):289-289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弥补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内容和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以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在民办高校教育系统的落实是产学结合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对于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而言,考虑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应当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出发,遵循同惠互利的基本原则,提高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对于学生就业及高校教学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从民办高校设计学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意义出发,针对这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细致论述。  相似文献   

10.
物流管理专业应实现由传统培养模式到“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转变,确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行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经验,对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合作层次。合作教育各方动力机制、合作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质量、程度,决定了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效果、社会服务效果,甚至影响到合作能否持续和良性发展。然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参与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明确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重视其主体地位,正确面对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建设。本文介绍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主要性质,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对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的现实意义。之后,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析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内涵。最后,探讨了我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实践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建设.本文介绍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主要性质,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对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的现实意义.之后,根据拳校实际情况,分析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内涵.最后,探讨了我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实践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汽车业也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人们对汽车的购买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到今天,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门代步的基本交通工具,然而,汽车使用与维护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我校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建设情况,分析中职汽车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现状,针对目前校企融合下中职汽车使用与维护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到合适的办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黄军梅  王冰 《经营管理者》2013,(25):355-355
物流在当代社会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这就促使其产业的发展变得十分的迅速,由此可见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物流人才是备受欢迎的,这也就需要各类职业学校必须要根据社会物流市场的需要而定向培养出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而这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就是"理论和实践一体教学"模式。现阶段中职教育正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主力军,它从社会物流管理的实际需求角度对中等职业物流管理人才做出了综合的培养,使得物流市场涌现出了一批又批的优秀物流管理的中职毕业生,他们作为新兴物流管理市场的新军也正在对这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长期的实践检验,以便学校及时的调整培养人才的方案。中职学校通过对物流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对其进行初探,最终促使新时代的物流管理市场变得更加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而旅游专业作为一门以服务和技能为主的专业,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校企合作所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的反思和我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对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景进行新的展望,努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校物流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重设备而轻教学组织,缺乏软支持,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在对国内外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本专业自身发展特点,重点研究在现有港口物流实训实习条件下,以企业和学校为双主体,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机整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实施背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但当前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都要停留在学生到厂进行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形式化合作层面,因学校教学设备与企业设备一定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技术技能与企业对应技术技能岗位顶岗要求也必定存在较大差距,而企业因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不允许设备浪费和降低产品质量,不可能给学生重复练习的机会,不能让学生到真正有技术技能含量的工作岗位顶岗,只能让学生做一些与所学专业技术技能关联不大的简单重复的机械式操作的工作岗位,也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无法实现产教真正融合,反而导致产教脱离。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前些年的校企合作也是如此,结果导致学生在企业生产性实习后,因感觉所学非所用,学习兴趣下降,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甚至流失率增大,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为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项目组通过示范校建设,认真研讨,决定建立健全校企项目定制校企合作模式,破解产教融合难题,纵深推进“分段、定向、逐级强工”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对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对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具有促进作用。校企合作作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尚有一些不足。笔者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毕业论文、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等方面,探索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刘俊宏  仲蓬  熊敏 《经营管理者》2013,(16):378-378
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江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探索基于就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招聘就业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实践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