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春秋邦交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3,30(1):106-110
春秋邦交思想作为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对现实社会邦交实践认识的升华和提高的结晶 ,时刻指导、约束着人们在邦交活动中的决策和行动。作为春秋邦交思想最高准则的德 ,包涵了礼、信、仁、义等各种观念。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德所透凸出来的含义和特点的考察 ,勾勒出春秋邦交思想发展和流变的历程 ,由此 ,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春秋邦交的现实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春秋会盟礼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4,31(2):107-113
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礼仪 ,它对于解决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调整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关系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频繁发生的会盟 ,也成为春秋时期邦交中特有的现象。文章试图通过对春秋时期邦交领域中会盟礼的由来、会盟的目的和类型 ,以及其发展的趋势 ,做一粗浅的探索 ,以图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邦交活动频繁,飨燕礼是在邦交活动中款待宾客的重要礼仪。仅在《左传》中,就记有各国飨礼宾客51次,记各国燕礼宾客13次。对于飨燕礼的研究和考证,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礼制及邦交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北宋太常礼院和礼仪院均为中书门下附属机构,二者的设置皆分割了礼部与太常寺等礼仪官署职权。太常礼院除详定礼仪、参与祭祀大礼外,还编修了大量礼典。随着时代变迁,太常寺对太常礼院职权逐步限制并最终实现权力回收,太常礼院也于元丰改制中罢废。礼仪院因宋真宗崇奉天书符瑞而设,它在文书的上传下达、礼仪活动的协调安排上均有严密管理制度。礼仪院在真宗朝完成其处理"符瑞繁缛"的历史使命之后,职权亦回归太常礼院。北宋太常礼院与礼仪院在设置背景及目的、存留时间、职掌范围、历史地位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尽管二者有些职能重叠且有事务往来,但互不统摄。  相似文献   

5.
伏煦 《唐都学刊》2020,(1):5-10+15
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世家的西周春秋十二诸侯和《汉书》重新排列西汉初期功臣列传的次序为例,可以看出历史进程与政治理念两个因素对于纪传体正史体例与书写的重要影响。与《十二诸侯年表》所反映的西周初年分封所建立的政治秩序有所不同的是,十二春秋诸侯世家的编次,实际上是之后历史进程和诸国实际历史地位的反映;《汉书》对《史记》所建立的西汉开国功臣列传次序的重新调整,也是班固出于展示汉初政治秩序及国家机制的目的所有意为之,而《外戚传》的次序安排,则又反映了班固对于西汉衰亡这一历史进程的认识。总体而言,实际的历史进程与作者认同的政治理念并非截然对立的两种标准,《史记》与《汉书》的编次亦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正史、政书、地方志等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官僚体制中的仪式专家——礼生及其与王朝礼仪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考察。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的王朝礼仪中,礼生扮演着受人忽视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从属于太常寺系统,主要职能是准备祭品、赞相礼仪、唱读祭文,是引导王朝礼仪的导演。他们在以王朝礼仪为核心的儒教仪式中的地位,类似于道士在道教科仪,僧侣在佛教科仪中的地位。本文详细分析了礼生与明清文庙释奠仪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礼生为整个礼仪过程,为主祭官与神明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框架,这个仪式框架是公开性的,并很容易被复制,这为王朝礼仪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管仲,原姓姬,与西周武王同姓,是周朝皇族的后代。约公元前723年农历三月初三生,安徽颍上人,担任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8.
"爰田"(一作"辕田")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在<春秋左传>、<国语>、<汉书·地理志>等史籍中均有记载.春秋时晋国"作爰田"后,很快强盛起来,至晋文公时就成为号令中原的霸主.自此,晋国长期左右春秋的局势,几度登上霸主的地位,国富兵强,雄踞中原,这与"爰田"制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充满了动荡,也充满了变革,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则突出 地表现为军事指挥权的下移。名义上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周王室很快被弃置一边。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列国军事领导权下移的倾向犹为突出,具体表现是,一、周天子名义上的 天下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地位已完全丧失,二、相继崛起的诸侯霸主利用旧有的军事领导体 制的某些传统,代替周天子行使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的统帅权;三、各诸侯国国君手握武装力 量,成为军政首脑。及至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君对军队的最高领导权逐渐削弱。国君亲自在统 兵出征的指挥制度被军将统兵所取代。就军事指挥权而言,军权下移在春秋时期既是一个普 遍现象,又成为一个无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积极从事封建兼并战争,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实现天下统一,都高度重视对军队的建设。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的军事制度比春秋以前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各项严密峻酷、日趋完备的军事法规应运而生,是其中的显著特色之一。一、军功爵制的普遍颁行所谓“军功爵”,其实质含义便是奖赏军功,鼓励杀敌求胜。它是新兴地主阶级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士兵争取更高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当时诸侯列国实行的爵秩等级便是进人封建社会以后一种新的阶级差别的形式。早在春秋晚期(公元前483年),晋国赵简子…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然至春秋,家臣势力逐渐增强,由西周“事保厥家”的“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执国命”的“陪臣”。伴随着春秋时期权力下移,家臣权力上升、职能增强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家臣制源于宗法制,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摆脱宗法制的约束,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官僚制的雏形。同时,家臣选任及流动的自由冲击了宗法制下世卿世禄的原则,也折射出宗法制下传统社会观念的演变趋势,最终影响到后世“家”“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从《诗经》看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诚信”道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4,20(3):115-117
<诗经>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五伦"关系的失序、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的背信弃义等方面.同时,<诗经>还揭露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某些原因,对于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剑 《学习与探索》2005,(6):201-205
封事,即秘密章奏,是汉代朝臣上呈给皇帝的一种特殊的上行官文书,在汉代的文献中,它有多种称法,如密奏、密疏等。汉代朝臣上封事有如下特点:汉代臣民上封事是十分普遍的;西汉时并没有对臣民上封事的资格给予限定,而到了东汉时开始对臣民的上封事资格进行了规定;汉代臣民上封事的时机还与天象等偶然性因素相联系;汉代臣民上封事的保密性不强。这些特点是与汉代政治的发展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3,2(2):126-131
《诗经》不仅是文学研究者的诗歌宝库 ,也是史家的史料渊薮。最初的《诗三百》百科全书地涵盖着精神文化现象 ,历史的许多细节都在诗的具体而微的描写中体现出来。《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对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状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周人的五篇开国史诗为例 ,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在灭商以前的历史进程。然而 ,《诗经》虽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 ,史学研究者也可从中找到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但诗毕竟不是史 ,以此来考察当时社会还应参考地下考古资料 ,并与先秦的其他文献相佐证。  相似文献   

15.
陶贤都 《唐都学刊》2005,21(6):24-29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控制东汉的军国大权,确立霸府统治。曹丕在曹操病逝不久后能够顺利并迅速地实现汉魏王朝更替,曹操霸府早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霸府充当了汉魏易代的工具,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人才上的准备;其二,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制度上的准备;其三,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四,曹操霸府统治时期树立了权威,为汉魏王朝更替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5,21(2):136-144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与基本内涵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极其丰硕,对此加以梳理、总结,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便以更科学的方式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礼治的治政作用,从而将礼治推到“国之纪纲”的政治高度,并且属意于创立一代礼制。朱元璋的制礼思路主要是因袭前代之制,稍加损益以合时宜,但元代五礼皆以“国俗”行之,带有浓厚的蒙古特色,严重偏离了历代相承的“礼统”,不堪新诞生的汉族政权袭用,构成明初礼制变革的根本原因。自元礼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种断裂,但以周汉唐宋以来的“礼统”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对元代礼失百年的一种反正,又是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18.
苌弘是春秋时代周王朝的大夫,辅佐几代周王长达57年。88岁的苌弘凭借数十年的忠心和声望,保持与晋国的关系,维持了周王朝的稳定;主持礼乐活动,以德服人,坚守周文化,等到了孔子访学,实现了薪尽火传;知天命不可违,依然抗争,竭尽全力维护周王朝的存续。苌弘的鞠躬尽瘁,碧血丹心,对古代士人精神有独特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煜 《学术交流》2004,(7):125-127
经过夏、商、周三代孕育、发展,规诲言谏在春秋时代进入空前活跃期。士人直言劝谏,君王虚心纳谏,是春秋时代特有的现象。士人谏诤是对春秋君主政体的有力辅助,对春秋诸国内政外交、图强争霸等进行纠偏引导,是和合哲学在古代政治文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