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英国学者兰姆的生平和学术生涯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著作《麦克马洪线:1904-1914年印度、中国和西藏关系史研究》,认为这是一部研究中印关系,特别是中印边界问题的经典著作。深入的分析、缜密的考证,以及比较客观的叙述,展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西方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兰姆在书中用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印度政府妄图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观点,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看法。同时,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剖析张爱玲语言建构的"乌托邦"空间隐秘的纵横纹理,由物质的色欲走向倾情而死。钻戒、男女肉体,皆为物质载体,在"价"的博弈中将真实生命掏空,剩下的只有"叙述的时间"。这样的时间以超然的"虚空"作了隐喻的旨归,于是那物质的载体就纷纷碎落于不无苍白的"荧然"间,从而在"乌托邦"似的意念里冉冉升起一道心灵、或者说"情"的紫色。这是张爱玲的"独色",被她自己命名为"苍凉"。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五篇。《外物》全篇结构缜密,各章照应精妙。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外物》“杂引博喻…‘文义不相属”“颇琐碎”,实属错失佳篇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4.
胡婧婷 《理论界》2009,(4):94-95
孟德斯鸠对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有颇多研究,他认为中国所有的朝代在建立之初都是相当好的,统治者注重品德、处世谨慎,就如他所例举到的汉高祖、建文帝和永乐帝,但这些品质只存在于朝代之初,到了朝代之末便荡然无存。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大权集于君王一身,使得朝代的后继者们日渐腐化、奢侈,并最终导致王朝的没落,而面对这种衰落的局面,君王们往往只会依靠不断加重刑罚来维护统治,结果适得其反。本文通过运用《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专制政体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借鉴盂德斯鸠对中国的具体分析来探究中国封建法制的某些基本问题,力求从本质上把握中国封建法制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凤媛 《学术月刊》2024,(2):166-174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建设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老舍作为文化审视和人性批判者的意识被再度激发强化。他借树华农场这一经济实体在抗战时期如何运作的细致剖析,从经济问题延伸到了文化和人性问题,也牵涉出对抗战文艺如何处理“情”与“理”之关系的多重思考。老舍的“情”“理”之辩,融合了他对抗战社会内在运作机制的犀利观察,实践了他对抗战文艺如何切实突进现实与生活的新思考,也寄托了他对抗战文艺淬炼民族文化传统、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6.
一般地 ,“吾丧我”被理解为《齐物论》的主旨 ,“吾”之境或与之相关的“物我”问题是文本中的最高问题。对“吾” ,《齐》文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说明 ,只表明了“吾”的外在样态———“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两行” ,此时这种外在样态的发出者“吾”显得很神秘。《齐》文存在“吾”和“我”两个空间 ,而以生存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同样存在着两重境域 ,一是如上所说“我”的 ,一是在“我”之先的 ,而后者 ,是否就是“吾”呢 ?本文在回顾《齐物论》的主旨之后 ,给出了一种解读“吾”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即重视"女子问题",讨论却难以展开。2卷1号刊出"新青年记者启事",以《女子问题》专栏向女性征稿,所发文章几乎相一致把现代女性定位于"贤妻良母"。《新青年》进入北京大学后,"贞操问题"有如疾风暴雨式的讨论,触及了妇女更为根本的境遇及其文化根源,提出女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胡适执编的6卷4号,在与质疑破"贞操道德"之声的商榷中加强了"立人"之旨归。历时四年一波三折的"女子问题"讨论的付诸实践,重要成果之一是"她"字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胡健 《人文杂志》2013,(4):67-72
从参与Dsein、艺术的(文化)与科学的(文化)以及阳阴调和(的和谐)与对立斗争(的和谐)三个角度,去重新探讨《易传》的美学思想,以揭示其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一篇探索性论文 ,着重就学术界有关所有制存在争议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看法 ,并对当前现实中的所有制结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对代理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理关系中当事人的不同称谓,代表着不同种类的当事人及其不同的法律地位,不能随意混淆使用.目前我国法学界关于代理概念的三种观点都存在缺陷,我国的代理概念应概括为代理是代理人为了本人的利益,发生在本人、代理人及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代理人依代理权与第三人进行法律活动,其权利义务由本人承担.关于代理人对本人的义务、“自己代理”和追认的代理等问题,我国有关的立法规定得过于简单、笼统,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被现实常态文化标出的盗,正是武侠小说文体要展示的江湖美学。金庸《鹿鼎记》与张大春《城邦暴力团》,分别从盗之美学的两个维度的标出项异位——侠之观念和江湖幻想,展开了武侠小说文体的主题性颠覆以至文类性颠覆。而武侠小说标出项异位所引发的形式否定,最终指向了其自身意义的构筑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陆诗忠 《江淮论坛》2014,(1):122-128
张明楷教授否认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某些"预备性质"行为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性",进而将相关犯罪排除在"复行为犯"之外。然而,该认识存有值得商榷之处;"非牵连型复行为犯"、"松散型复行为犯"、"相对型复行为犯"并无存在的必要;"主要客体侵害说"作为复行为犯既遂的理论标准经不住推敲,"双重客体侵害说"应予倡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四篇。《山木》围绕《人间世》之“间世”义理,准确、圆融、全面地演绎了“内七篇”全部义理,是首屈一指、不可或缺的庄学指南。郭象及其追随者因未能正确读解《人间世》篇名及其奥义,也未能理解《山木》精义。尤其是对第六章“意怠”寓言的谬解,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鸭的喜剧》是现代文学史上纪实性色彩非常浓厚的名篇,这篇小说在最初发表之后,还曾被鲁迅先生加以多处修改,但这些修改迄今还从没有得到过校对和整理,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些修改中,有一处地名的变动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便是鲁迅把最初版本中的"爪哇"一词改为了"缅甸",这处地名修改显著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严谨精神。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中国人的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里 ,就有了动词“向”理论的萌芽—语词的“向”理论。语词的“向”包括起词 2、止词 2这些必有的支配成分与象静司词、转词这些可有的说明成分。语词所带的起词以外的名词性成分 ,《马氏文通》还曾尝试以“宾次”这一术语统概之。这种做法体现了马氏的一种句法思想—语词前后的名词性成分 ,除了可做主次的起词外 ,其他皆处“宾次”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有针砭当时文坛时弊之义.《章句》篇提出了“章明句局”说,对于其重要意义,黄侃认为“句必比叙,义必关联”;刘永济则有“自然之次序”的解释.安章宅句有五大原则,即:“振本末从”的整体有机原则;“舞容回环”的艺术性原则;“随时代变”的句中用字变化原则;“折之中和”转韵原则;“闲而有用”虚字运用原则.《章句》篇的核心是营造语境问题,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意识,几乎包含了文本语境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中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就是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保护了国家与公民的财产权利,从而在近30年中激发了中国13亿人创造财富、爱护财富和积累财富的热情,推动着经济发展。《物权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法律,作为一部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进经济改革、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党的作风和形象是一面旗帜。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当前,我党的作风和形象总体是好的。但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少数领导干部中,也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作风腐败等问题,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要正确认识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看到党已经采取和正在采取的各种措施,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不断地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党风正在进一步好转。现在,全国正在普遍开展的“三讲”和“三个代表”教育活动,是改进党风、永葆党的光辉形象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常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分法来描述近代中国主要思潮,实际上这种来自西方的描述方式并不适合于中国近代。中国近代思潮经历了以常变之争为主轴到以主义之辩为主轴的演变。在前一时期,主要表现为文明变迁上保守主义、调适主义、激进主义的历时态推进;在后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在建国目标上民族主义(保守的理想)、自由主义(温和的理想)、共产主义(激进的理想)的共时态竞合。而在行为手段方面,保守方式、渐进方式、激进方式的分歧则贯穿前后。这三种情况下所显示的保守与激进,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