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居住郊区化的背景下,广州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最直观表现在城市人口内部迁居行为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当前广州城市内部迁居意愿的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广州居住郊区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并针对在广州居住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明晰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 ,对北京郊区化给予全面分析。论述了北京的人口、工业郊区化现象和有别于西方国家郊区化的趋势 ;剖析了北京郊区化的积极作用 ;最后 ,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20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中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世界城市居住区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思考与发展的过程,中国亦紧跟其后。文章在对世界城市居住区发展形态、布局的演变的分析研究中,试图探讨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中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和布局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武汉市城市零售业设施空间布局与消费、人口、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人群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人口密度和道路交通设施在城市中分布的不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空间的演变.该研究对于理解武汉市商业零售设施布局的内在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能为今后的城市商业零售业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人口城镇化导致的特大城市人口膨胀问题,长期困扰着这类城市的管理者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者。武汉市参照逆城市化理论,借鉴国外经验,采用了建设产业卫星城组群以达到合理分布人口,化解特大城市人口膨胀这一治本策略。在人口快速增长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压力的情况下,这一策略的实行对问题解决有可行性。与此同时,武汉市在实施这一策略中出现了问题与偏差。只有坚持城市人口分布规划的远景目标、争取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同步进行、重新考虑八大组团的选址、确保卫星城组群与中心城区的间隔与距离等措施才能解决问题和纠正偏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保障房建设基地的实地调研,分析目前上海市保障房的选址特征、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对区域人口发展影响。分析发现,上海市保障房选址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对人口产生了较强的导入作用,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口在近郊区过度集聚,且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对区域内人口合理分布、公共资源配置和人口管理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据此提出,应通过优化保障房的选址及合理的规划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城武汉与小城利川之间大规模、季节性人口规律性流动的现象表明,受较高土地价格、承接低端产业转移、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外围往往被规划为城市的预留发展区域,没有成为城市中产阶层郊区化、逆城市化的首选区域。而远离城市、环境宜居的偏远小城却成为了城市中产阶层追求更加从容舒适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实质性“郊区”,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郊区化的“飞地模式”。郊区化的“飞地模式”实践是市民能动地追寻他们理想中的“郊区”所作的变通,是被抑制的郊区化需求的变相满足。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放缓、经济发展转入中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尊重并多元化满足城市中产阶层的郊区化需求,将郊区化、逆城市化战略提上议事日程,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居民城市游憩需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武汉市居民的城市游憩需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武汉市居民的城市游憩出游意愿和花费意愿较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游憩动机、偏好、时空需求不同。  相似文献   

9.
郊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区域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不同,郊区化的道路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郊区化的动力、过程、程度和结果与西方国家均有不同之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逐步普及、网络用户的日益增加,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可能更加西方化,而我国的耕地资源又极其有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驱动我国城市郊区化行为主体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城市郊区化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空间行为选择过程,并探讨了新经济时代南京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划与旧城改造、开发区与大学城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等均是推动新经济时代南京城市郊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则是早期城市郊区化的一个直接动因。在18、19世纪,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区日益成为零售业、手工业、金融业等经济活动的集中区,而市中心的居住功能则被大大削弱。一部分城市居民,尤其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追求更宽阔、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向城市周边的郊区地带迁移。由此,城市边缘地带逐渐发展成为近代意义上的郊区,城市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的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以来,华北民众的"闯关东"运动持续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达到顶峰.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整个人口迁移的形势为之一变.事变后闯关移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构成、地域分布等方面与事变前迥然不同,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对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特点的考察,可以看出,"九·一八"事变前,华北向东北的人口迁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性质属于中国人口自发的国内转移,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客观调节运动.事变后,进入东北地区的华北人口,不再是自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其实质是为日本的经济侵略和殖民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特大城市已进入郊区化阶段,由于资源、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化不能走西方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的郊区化模式,而必然走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导向模式。文章以广州为例,分析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轨道交通对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制约上海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是由于人口的单中心聚集,空间形态"摊大饼"式的发展,交通设施配套滞后于产业布局,郊区的交通格局不完善以及城镇体系的非均衡发展等原因.提出要从两个层次来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二是上海市辖范围内城镇空间系列的构成;提出要构建一个以轴向发展模式为出发点的"多圈、多级、多轴、多核、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690年到今天,美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美国城市化不同于其它国家城市化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内生的自我发展、跳越性、流动性。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个经济过渡地带,伴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本文从城乡结合部的范围界定与特征入手,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18、19世纪英国郊区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和宗教理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中产阶级希望使家庭与工作相分离,希望女性可以完全投身于家庭事务当中,远离城市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又服膺福音派的主张,认为城市充满诱惑和罪恶,而乡村有利于宗教美德的培养.中产阶级日益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同时,居住在环境优美、道德纯净的郊区.因此,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和宗教理想成为近代英国郊区兴起的重要道德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