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4-108
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歌受到了齐梁诗歌的相当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温李对六朝诗人的崇敬、对宫体诗和齐梁体诗的仿效、对六朝乐府的学习这三个方面。温李学习齐梁又不为其所限,他们合理汲取齐梁诗歌纤巧和藻丽的特点,并在其中融入了个人深挚的情思,从而创造出崭新的诗歌风格,这体现出了中国诗歌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3.
许总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95-100,104
以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诗坛,表现出明显的唯美倾向,与其前“元和诗变”的政治实用化原则明显不同。究其原因,既有在险恶的政治情势中消极避世并转而致力于纯艺术天地的外因,也有回归缘情文学传统的内在动力。在古近骄散的文体替兴过程中,诗律益趋整密,诗风尤显多样,并在客观上成为唐末诗歌复归齐梁的推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吴坤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65-69
温庭筠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与佛教的渊源颇深:在游宦之旅中遍访名山古刹、寄住山门、与僧人交游唱和。佛境禅理的熏陶使得温庭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仕途蹭蹬的痛苦,也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清丽俊逸的面貌。本文讨论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佛教意蕴。 相似文献
5.
曾国富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乱、动荡,打破了以前鲜明的民族畛域,汉人大量北逃,北方民族则乘乱内侵。这使汉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北方民族社会。其中,汉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对北方民族成员尤其是将帅、君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儒学理念尤其是伦理观逐渐由浅入深地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打下了烙印,使他们逐渐摆脱了愚昧及原始性,而接受了儒学倡导的孝、忠、礼、信等伦理、政治观念,逐渐汉化。这对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无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成松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温庭筠词,由于其装饰性和音乐性,由于其客观精美的特色,使得评论者有较大的分歧。其实,温词中意象的组合、叠加,常常使其词形成一种中性的语言状态,温词的情感也绝不浓烈,艺术情绪非个人化,这些都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张金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5):111-116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完全失去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各地藩镇互相吞噬,朝内南衙北司之争亦愈演愈烈。宰相崔胤结交宣武节度使朱温,宦官则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外援。天复元年六月,崔胤谋诛宦官计划泄露,促令朱温进兵关中,宦官遂挟持唐昭宗迁往凤翔。当年十月,朱温率兵西进,凤翔之战爆发。这场战争持续到天复三年正月,最后以凤翔兵败求和而结束。凤翔之战不仅使宦官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且改变了北方藩镇格局,凤翔、河东等镇被削弱,宣武朱温控制朝廷,唐朝由此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8.
余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Z1):7-8
晚唐以来,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风尚以及世人心理的变化,诗歌常以风情为题材取向,诗人不仅擅长在诗中融入对罹逢乱世的感慨,抒发相思离别、沦落天涯的感受,更频频于楚楼香阁、惝恍缱绻一派温柔乡中摇曳浓厚的风情。花间鼻祖温庭筠可谓其中代表。 相似文献
9.
张起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6):87-92
早年诗人在江南的社会活动空间,影响了温庭筠的齐梁宫体题材和诗风:“祖先回忆”的塞外行,促成了诗人咏史吊古,里面潜藏着一张诗人灵魂中的塞外地图;“地理学想象”的巴蜀行,满足了诗人心中寻找的“孤寂时刻”和“僻静角落”,它源于灵魂中不经意的幽微暗影。 相似文献
10.
郑诚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是仿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而作。这些诗歌形式上讲求声韵,但并无严格的格律要求;风格上以艳丽绮靡为主,却与齐梁时代作品不同,内容广阔,感情多样,众体兼备。通过对温庭筠"齐梁体"诗歌的分析,可以看出齐梁体诗歌风格对晚唐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128-132
唐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黑暗的时期。无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还是思想、文学等方面,到了唐末都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前期的宏观风貌。时代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主题。哀伤、绝望、矛盾是唐末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在诗歌体式方面,唐末诗人有意识地侧重近体诗的创作,并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
陈水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49-55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许连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3):74-77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中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中期唐诗观念流变的路向和诗歌审美倾向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许连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87-89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后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后期唐诗观念流变的路向和诗歌审美倾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冯玉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5-120
唐沙州刺史李无亏,正史记载缺失。敦煌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对其事迹的记述较为零散,使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其活动脉络,2002年陕西杨陵家和园李无亏墓志铭的出土,为我们探究其生平事迹提供了新的资料。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该文利用相关文献资料,对李无亏的家世及其事迹进行了探讨和评价,以补正史之缺。 相似文献
16.
胡晓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85-91
在“世界的祛魅”中,如何返回魅的世界,是现代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应该从中国传统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具有丰富的诗歌智慧与美感经验,可以为我们重新激活,使现代人有所受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桃花诗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达思想情感多种多样,有缠绵的爱意,有悲苦的忧愁,有自然之心,有仙骨道气。在艺术上主要是以形写神,比兴寄托,个性鲜明,风格多样。唐代桃花诗是对古代桃文化历史的继承,是陶渊明桃花源思想的诗意描述,更是繁荣的唐代社会雍容华贵、热情奔放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18.
王天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4):84-89
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过程入手研究,可知李贺诗歌能在唐代发扬光大除了其诗歌造诣颇高的内部原因外,还仰仗于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建构的三级传播模式。第一级传播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重在传播李贺其人;第二级传播源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重在传播李贺其诗;第三级传播受晚唐审美风尚的影响,重在传播李贺其事。三级传播呈现了一个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志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81-84
唐代宗广德元年的科举变革是对于安史之乱的深刻反思。强调科举取士重视人才品德要求恢复乡举里选的主张是对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科举变革的否定,是对于唐太宗以来科举取士本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归。变革的失败实质上是科举日益蜕化的结果。作为单纯学问名誉制度的科举的日益胜利蕴涵着大唐王朝既由科举而兴又由科举而亡的深刻悲剧。 相似文献
20.
许连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6):135-138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前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前期文学思想流变的路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