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农民学研究中形成了实质主义“道义小农”理论、形式主义“理性小农”理论的争论及“综合小农”的理论综合,对中国小农经济研究影响深远.社会转型期,中国的小农经济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处在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变过程中,其经济理性行为能力逐渐增强.这些变化对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去自给化小农:解释中国农户经济及政策趋向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集生产与消费于一身,是在一定的现实约束条件下追求福利或收益最大化.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及价值趋向,学界对小农经济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学派,即生存-道义小农、市场-理性小农、阶级-剥削小农等.各学派解释了特定背景下小农的经济特征,但不能较好解释当今中国的小农经济.从中国转轨经济的视野出发,提出"去自给化小农"假说,分析中国农户经济正在经历"去自给化"的过程,可以从农户的生产、生活、社交及文化等角度对此进行解释说明,并由此提出加快小农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两个飞跃"理论与小农经济改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研究家庭经营、规模经营、农地制度等与小农经济经济改造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恰亚若夫、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并认为以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为主线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总结了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农民家庭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新鲜经验,既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合作制理论,又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注意以社会化服务支撑家庭农场,改造提升小农的作法,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和实践模式,为转轨时期小农经济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小农经济与传统农耕社会的有机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政治理论和经济视角来看,传统农耕社会的管理是有序的。小农家庭经济是农耕时代政府财政最大化的选择,小农经济有效地抵制社会运行中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历史上“人多地少”并不是农业的问题;农耕社会丰富的国家调节手段,采用了行政、财政、社会结构、文化等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的平衡,这些都表明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耕传统不能简单地与“落后”、“愚昧”联系在一起,它的社会运行是相当有机的。  相似文献   

5.
小农经济:理论与实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伏明 《天府新论》2006,25(1):58-62
长期以来,基于西方世界的发展经验以及建立在这种经验之上的种种经济学理论认为,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不能走向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中国并不是西方世界,没有理由预先假定其历史发展经验的普适性。中国的小农并没有阻碍商品市场经济的扩张,他们是推动商品市场经济扩张的强大动力,而不是市场经济扩张的阻力。事实上,充分发挥小农经济的活力,能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 美国企业管理理论存在不少学派,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即“经典学派”,“行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发达国家生产技术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对职工采取福利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政策。在这种形势下,行为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程恩富 《河北学刊》2002,22(5):38-40
私有产权学派沿袭自英国亚当,斯密、西尼耳和约翰·穆勒以来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只把“自私人”作为分析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始点或基点,并由此推演出整个经济学体系和经济发展趋势。该学派代表人物张五常教授在以私有产权理论评述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时,便经常运用和发挥自私人假设这一分析方法,并要求以自私人理论来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文明。既然“自私人”在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如此重要,就有必要进行一番深究:自私人假设及其理论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基础吗?……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坚持和发展了小农经济理论:指出农民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主体,而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农民同时也具有经济理性和经济利益;提出"三位一体"来实现小农经济的规模经济;通过提高农民,用科技武装农民和农业;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产业融合以及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等来实现小农经济的现代化。习近平在小农的地位、性质和特征、小农经济规模路径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坚持、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为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农户是认识农业、农村、农民的钥匙,是理解和分析小农社会的基础。理论匮乏和现实需求呼唤对当今中国农户进行“再认识”,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分析框架。从经营规模看,中国农民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但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间,社会化水平之高史无前例。传统的经典小农学派已难以充分解释现代农民的动机与行为模式,需要建构新的小农理论范式。当今中国农村和农民处于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且将长期存在的“社会化小农”时期,它有别于传统小农、商品小农和理性小农。这一时期是农户内部急剧变化,农民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身份歧视、冲破地域束缚,演化成为社会化、公民化的国民体系成员,荻取国民待遇的关键时期。“社会化小农”的性质、时期、形态定位,将为政府对农民国民待遇的制度安排、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选择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的欧洲,庄园经济是主要的经营形态,也是封建主义统治的基础。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庄园经济却没有发展起来。奴隶制在中国瓦解之后,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即自耕农)就成为广泛存在的经营形态。在封建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掠夺下,小农经济虽然很不稳定,占有的土地经常受到地主、官僚和商人的吞并和掠夺,使小农沦为依附大地主的佃客或无职业的流民。但是,小农经济是很顽固的,它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后,又会复苏并得到发展。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能长期存在下来,成为中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为什么在与大土地占有制的地主经济屡经搏斗后,能够生存下来,而不被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吞灭呢?这有其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例如,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广泛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治乱兴衰,各个王朝不断地兴亡交替”都是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①。也有人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以朝代更替而解体,江山易主而瓦解。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瓦解,所以,封建社会能一代延续一代,缓慢地向前发展。”②还有人说:“自耕农经济或个体小农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经济条件下,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为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社会家庭经济的特点.一旦农业经济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农民就要考虑到从事其他职业,这种行为称为兼业化行为.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小农的行为趋向正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特点.正确理解明清时期农民的兼业化行为,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妥善解决农民问题具有一定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关传统小农具有何种理性的争论,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即传统农民是社会理性还是经济理性。这两派观点分别持“实体经济学”与“形式经济学”的立场.在各自的形成中涌现了一系列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两派的对立争论之外,也不乏出现调和的“第三条道路”.认为现实中的小农是两种理性的综合体。重新梳理、反思这一经典小农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构建本土方法论以及对当下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列宁是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他认为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必须要有“中介”和“桥梁”,要有连结新旧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主要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和小业主合作社。他说:“我们应该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比较典型的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两种经济体制中,政府行为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经济学从18世纪70年代形成体系至今的中心议题。①不同体系、不同学派的经济理论关于政府行为作出一些富有说服力的假...  相似文献   

16.
"过密化"假设也可以看作小农学派的代表之一."过密化"假设强调人口压力,关注劳动生产率.当"过密化"假设和小农贫困化紧密连在一起时,造成该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并不在人口压力或劳动生产率,而是在农业税和地租,或者说,在于政府行为,而与小农理性的产业化行为并没有直接关系.当"过密化"假设和小农贫困化紧密连在一起时,该问题的研究者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现的主要失误,则在于想避开与马克思学说有联系.  相似文献   

17.
自马歇尔最早提出“内部经济”、“外部经济”概念以来 ,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TIO)。始于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止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张伯伦、梅森、贝恩、施蒂格勒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具有经验主义色彩 ,产生了以结构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哈佛学派”和以行为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芝加哥学派”。第二阶段 :新产业组织理论 (NIO)。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并迄今仍在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尔、鲍莫尔、迪克西特等。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性的 ,博弈论、信息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本文认为,其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具有“原子”的特点,他们不能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需要高高站在他们的上面的权威来代表他们。适应小农经济的客观需要,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必然地产生和矗立起来。而专制政府的统治体系的建立、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以及维系其生存的“生活源泉”,则都有赖于小农经济作为它的基础。惟其两者的关系如此,所以,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的盛衰变化呈现为正比。而专制集权政府的兴衰与地主制经济的盛衰则成反比。不仅在中国,在中世纪欧洲的英国、法国,亚洲的朝鲜、印度,社会发展的事实都证明了小农经济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小农向社会化小农的变迁是外部要素和小农自我意识的综合呈现过程。社会化拉近了小农与现代市场的距离,改变了小农的社会关联方式,启蒙了小农的利益意识。反过来,在经济理性支配下,利益考量逐渐成为主导小农选择行为的核心。社会化小农与经济理性的结合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变革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封建主义“重农抑商”思想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思想。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农”,强调农业是根本,要以农立国;另一方面是“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不是正业,它的发展会损害农业。封建社会的一切经济措施,都是以“重农抑商”这一根本思想为出发点,以达到这一目标为目的的。所以批判封建主义,必须对“重农抑商”思想进行剖析,才能肃清其对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因为小农是封建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主要来源。“国之彝伦,资于版籍”,所以检阅户籍,把小农控制在封建国家手中,一直是社会动乱之后统治阶级首先要抓的大事。如果“版图脱漏,人如鸟兽飞走莫制”(《通典·食货典》),国家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为了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