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散文艺术就文学性较强的篇章看,主要借鉴吸纳了辞赋、《庄子》以及纵横家文的艺术营养;此种艺术追趋与淮南地区浓重的辞赋创作传统与道家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也与刘安宾客多浮辩之士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2.
漆子扬 《中州学刊》2006,(2):189-191
《淮南子》在继承吸收先秦道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汉代黄老学,创立了以黄老道学为核心的新文艺观。它认为“道”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源泉,并从道家贵真尚朴的思想出发,倡导艺术的真实,反对矫情,强调艺术不仅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必须“与时迁移”,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淮南予》中的神游意象既具有道家的审美属性,又呈现出描写的多样化特点。其道家的审美属性反映了汉初官方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思想基础和审美追求的特征,而神游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多样化的文学描写,则显示了汉初文学独有的富丽、广博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秉承于先秦道家的《淮南子》,无论在哲学思想上,还是在音乐理论上,均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并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神主形从"说及其对音乐形神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兼综儒墨道法阴阳诸家,却以“道”为归,故其自然观在与先秦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明显具有理论的独创性。它一方面向我们敞开了一个万事万物各适其性、和谐流转的世界图景与生活画卷,另一方面,它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又证成了精神之维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为人类立足于自己的感性实践活动来追问存在的方式与意义提供了新的认识之维。  相似文献   

6.
基于治身与治国一体的黄老立场,<淮南子>在大量袭取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同时,又对其施以养生化、政治化的改铸.它所阐发的逍遥旨趣是,君主如何既能拥有恬静适逸的形神生活,又能将其治身要诀转换成无为政术以治平天下.由此,庄子生命哲学中的超越性、批判性和非政治性就被彻底消解掉了.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人性观包括自然的人性和社会的民性。民性善使哲学层面的人性理论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为理论向政策实践的转化作了铺垫。《淮南子》又提出“节欲”“反性”说,完善其关于人性的理论,为其治国理论服务。《淮南子》人性观在现代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福关系是道德哲学中的关键问题,《淮南子》秉持德福一致理想,面对现实中的德福矛盾,将"行德为福"、"有德即福"、"修德忘福"等不同层次、源流的理念相融合,建构化解矛盾的思想系统。在思想系统的指引下,主张将个人的虚静无为、和谐互爱的社会伦理关系的营造、国家法度的保障相结合,以合力推动德福和谐。这种有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的德福思想也启示现代人应坚定对道德的信心,重视道德行动,构建德福一致的实现系统。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存在着非常确定的神仙信仰。它没有直接使用神仙一词,但其至人、大丈夫及真人与道合一后所具有的永恒性、无限能力性与超越性的神性特征无疑就是神仙。《淮南子》以神话和阴阳气感应论证明了神仙的实有性,也为其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淮南子》之道秉承于老庄之道,并进一步神秘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明显宗教性的神仙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一书综合百家之说,试图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一套完备的理论学说。作为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育在《淮南子》中也被予以极大重视。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述散见于各篇,在教育的作用、方法和内容上都有所阐述。因《淮南子》是综合各家学派的思想集体创作而成,所以在教育思想上亦存在着观点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尤其是道儒互绌的色彩相当鲜明,但两派也有其互通互补之处,从而使其教育思想较之以前更加全面、丰富。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综合先秦道儒法诸子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领,强调以人法天、人道合于天道,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建立自然生态伦理模式。依据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基础以及因顺自然、取法天道的生态价值原则,《淮南子》把以人法天的基本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以“因”、“利”、“节”三个关键概念为核心,阐释了系统...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深受《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宇宙论上,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精气说;在心气论上,继承了《管子》的"以心受道"理论;在政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体君位说;在修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形双修理论。《管子》四篇理论是典型的齐文化思想,《淮南子》之所以受到齐文化影响,一是与汉初齐文化的盛行有关;二是与《淮南子》的部分作者来自齐地有关;三是齐、楚文化风格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3.
汉初社会思潮主流是黄老道家思想,其无为政策使得社会形成一种思想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特色,同时文学艺术上深受楚文化影响,不仅有着丰富奇谲的想象和飘渺的"太清""六英""日月""阊阖""赤诵子"等浪漫意象,同时也有着浓重的悲凉之情;同时虽然汉初正值政体构建、政治秩序建立时期,为士人臣子建功立业、昂扬进取提供社会环境,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们感到失去了先秦士人的自由,个性受到压抑,对生命有着更强烈的理性认识,因此出现大量的悲情之作。而刘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在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诸侯王倍受压抑和打击的历史环境中,其悲情自然更为浓重。  相似文献   

14.
以《淮南子》中出现的40个双宾语动词为纲,穷尽性地分析了《淮南子》中149例双宾语句,171例双宾语句的变换句式,总结出6大类的双宾语动词及其2种基本句式,5种变换句式。表明《淮南子》双宾语动词及其句式是对先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与先唐志怪小说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首先,《淮南子》在西汉初年最早引用《山海经》作为思想资料,扩大了《山海经》的影响,促进了其在汉代的传播。其次,《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不但在两汉志怪研究中值得注意,而且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三,《淮南子》博大瑰奇的审美倾向,在先秦《山海经》和汉魏六朝地理博物题材志怪小说之间的美学传承上起了过渡作用。《淮南子》在先唐志怪小说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淮南王对黄老思想的接受,受到其独特身世及与武帝的特殊关系的影响。在藩国与中央政权矛盾日益激化的汉初社会政治大背景下,刘安受尊重而不被重视,郁郁不得志,诸多因素使得他只能保身,对人生和社会不得不持超然、淡然态度。因此《淮南子》继承发展了老庄之美学观,崇尚淡然美,肯定了淡然美的独立价值和主体地位,但是淡然中没有忘怀社会,依旧关注经世治国和针砭时弊。  相似文献   

17.
由竹简《文子》看原本《文子》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简《文子》出土后,研究者对《文子》思想理论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但多数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仍限于今本《文子》,或者将今本《文子》与竹简《文子》混为一谈,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许多旧说值得商榷。本文以竹简《文子》为研究蓝本,从残缺混乱的简文中提炼出原本《文子》的思想概貌,认为原本《文子》应是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过渡的中间桥梁。  相似文献   

18.
黄威 《船山学刊》2007,(4):63-64
《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文涉及到《庄子》篇数的记载,且不同版本中有"三十三篇"、"廿三篇"两种异文.后世多以此作为《庄子》在汉代已有不同版本流传的依据,但通过对〈庄子》成书过程及《吕氏春秋》高诱注文相关记栽的考察可知,异文均为"五十二篇"之讹.汉代流传的《庄子》当为五十二篇系统之本,在没有其它证据的情况下,不能以《淮南子》高诱注文为依据来说明《庄子》在汉代已有不同版本的流传.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对伦理美的定义、价值、理论基础、情与质、质与文、内容与形式、“有为”与“无为”、利人与利己、治国与修身的辩证认识,对伦理美的实现、伦理美的欣赏、伦理美的载体,及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美的培养、伦理美的感应和接受等问题,颇有全面、系统、深刻的探讨与论证,确系一部有价值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20.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