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对世界名著<歌德谈话录>重新进行解读,再现了被恩格斯称颂为"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的天才诗人歌德的思想风貌、精神底蕴、人生情怀.对书中体现的歌德的整体人格加以认真的梳理和深入的开掘,所揭示的歌德的人格魅力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国民素质教育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2.
<诗篇>中表现的希伯来人独尊惟一神耶和华的信仰与<周颂>中以天帝为至上神的多神崇拜信仰,虽然有着共同的宗教目的--敬仰与崇拜,但更多反映出的是中希不同民族之间异质的宗教信仰形态,即<周颂>表现的是中华民族重人伦、道德、血缘等更多实际利益的信仰内涵,显示出较多的世俗成分;<诗篇>则表现出更为浪漫超越与出世的、重精神感应的宗教信仰情怀,两相比照正体现了中希两个民族异质的信仰形态与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孔已己>、<祝福>和<社戏>三篇小说的叙述人分析,探讨"鲁镇"隐含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的共时态存在的矛盾,思考鲁迅作为常人和启蒙先驱对"鲁镇"复杂态度背后的文化原因和心理原因.作为宗法制农村的微和封建传统的象征,"鲁镇"一方面遭到了作者理性层面的审视、分析和否定,另一方面,"鲁镇"也是作者抛开社会意识后、情感定向中的精神家园,渗透着作者的童年回忆和文化依恋.这种复杂态度和心理矛盾构成了作者爱恨交织的故园情结.  相似文献   

4.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悲剧系列小说之一,具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识.一个作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直接制约着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小说<永别了,武器>,无论是主人公悲剧的人生观,忧郁的内心世界,还是其人生的经历及其对生命中孤独、失败、死亡的思索,都具有着作家海明威潜移默化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意映.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城堡>以其独特的手法构建了一座纷乱繁复的迷宫;迷宫氛围的营造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人物和文本结构的二重张力,则加重了文本的迷宫氛围;而文本对人的内宇宙的积极探索,为解读"人之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达罗卫夫人>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动、汇合不仅成为作品的表现主体,而且还改变了作品的结构.该作品偏重于心理时间的结构方式十分精巧,作者还成功地采用了内心独自、蒙太奇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技巧表现人物心理.  相似文献   

7.
尼采将歌德看作自己超人的原型,尼采对歌德的认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不理解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歌德理解的希腊是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另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体现出来的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尼采以酒神来形容歌德;从这个矛盾的评价可以看到,在尼采眼中,歌德过于偏向于日神精神,对酒神精神的理解不足。  相似文献   

8.
英租威海卫<1903年鞭笞规定法令>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矛盾,破解这一矛盾需要回到法律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去,需要对文本背后的"二元法律"进行分析.威海鞭刑制度与香港及英国鞭刑制度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把鞭刑问题与缠足问题联系起来,我们发现对某种恶的容忍并不是"二元法律"的必然后果,它来自威英当局对殖民统治的成本考虑.  相似文献   

9.
通过<训蒙绝句>可以了解朱子学形成初期的基本面貌.<训蒙绝句>理气观的核心是理气相即、同为本源的观念,其心性论则具有心学派的思想因素,其格物致知论作为重智、主渐悟的认知系统和主敬、克欲的道德系统结合为统一体.朱子学思想体系表现出的种种矛盾也在<训蒙绝句>中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雷雨>这两部剧作的题材、风格等方面都很接近,显示了两位戏剧大师在艺术创作技巧上的相似精心塑造底层人物,打破传统悲剧观念;家庭悲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命运观念突现人物心理内涵;多种人物间不正常关系显现矛盾冲突;结尾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受到城乡差距"推拉力"牵引的农民大量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他们涌入城市,意在摆脱贫困,却无形中被纳入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边缘化"集中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以及精神世界的矛盾.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农民工"力图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与城市生活的规则与其惯有方式对农民工心理上的排斥而造成的.因此,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是有利于农民工摆脱困境命运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于大千世界中的任何角落里,即存在于现实环境,也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的矛盾是网络环境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是网络环境的双重属性,这两方面无论从网络环境的主体方面还是客体方面都缺一不可。文章紧紧围绕着网络环境下的技术维度、社会维度、人文维度的三重维度,阐述了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性矛盾之间所蕴含的对立和统一,以及这两者之间所涵盖的关系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文学时期,作家的艺术感受、艺术倾向与当时的文学环境构成了一个两难选择,导致作家自我实现需要和基本需要之间的心理矛盾。本文试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入手,分析这种心理矛盾所造成的作家艺术倾向的改变及作品内在结构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撞击,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和矛盾.造成社会主导价值观失范,消极家庭事件增多,公共权力和规范系统被侵蚀,腐化现象增多和社会凝聚力减弱等个人与社会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提高国民的心理素质,增强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是防止和减少心理冲突的重要途径;实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是减少冲突、防止矛盾激化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有力、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防止和减少心理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呼兰河传》是东北女作家萧红回忆童年时代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成功运用儿童,老人,女性自身三重视角,以及各视角迸发的双重矛盾,对其女性命运展开生动细致的阐述。透过单纯的儿童视角,可以看出稚嫩与厚重的矛盾交织;透过沧桑的老人视角,可以看出冷漠与同情的矛盾交织;透过悲怆的女性自身视角,可以看出抗争与妥协的矛盾交织。女性的悲剧在多重视角下的矛盾交织中,更加凸显独特的意蕴和永恒的凄婉。  相似文献   

16.
个体自主和结构制约的矛盾,是社会学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关涉到社会秩序、社会整合等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试图解决这一矛盾。时空概念的引入,扩展了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研究的领域,并且提出了社会秩序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二元对立的理论,具体地分析和探讨了司马迁在评价法家人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和理性的矛盾性;并以道德评价对历史评价的部分吞并来作为法家人物悲剧命运色彩不浓的主要原因;进而剖析了造成二元对立的主体和客体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的心态,作为大学生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我国当代历史的晴雨表。他们的心态都打上时代鲜明的历史烙印,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的反思、觉醒;80年代的怀疑、狂热;90年代的理性、务实;21世纪初期的矛盾、郁闷。  相似文献   

19.
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坚持“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深入黑人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美国的黑人文学。她的小说《宠儿》围绕杀婴情节,以边缘话语的策略,再现了黑人女性在性别与种族双重压迫下的心灵史,并通过由这一事件所引发的对母性、自由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质疑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但另一方面,文本中也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无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