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李大钊不断思索救国道路。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时,都将国家的积弱归结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因此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随即涌起。李大钊也根据中国本土实际,与外来先进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中国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当很多人在对比西方民主科学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都倒向西方文明,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明,竭尽全力去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时,李大钊却以"民彝"思想、调和思想来构建自己本国国民性改造思想。李大钊认为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民,改造的主体是青年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国民性的改造目标及由渐进到彻底的改造方式。当今对李大钊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重在改造”的精神实质 ,即剖析国民性弱点、挖掘国民劣根性病根、表现理想国民性格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学术成果涉及的问题有:关于"国民性"定义的各种不同意见;发端时间有近代初期、戊戌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时期等不同说法;历史背景有内外交困的民族危机,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变法革命失败的反省,外来观念与话语的影响、移植,传统"心力"思想影响等因素;对中国国民劣根性及其病根的剖析,对理性人性与新国民性模式的探寻,成为思潮的重要内容;改造国民性有一个中西文化抉择的文化取向问题,方式途径则有以思想启蒙唤醒民众、以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等;中外人士观察中国国民性有自省、比较与"他者"的审视等不同视角;少数学者将"国民性"话语称为"殖民话语"、"文化的谎言",但多数学者认为,国民性改造思潮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性,应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国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一定数量的个人财产和个人意志自由的生命个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隐藏在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之表象背后,对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确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普遍行为方式的选择起支配甚至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隐性文化场。国民素质是指由该民族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国民性改造是由国民性批判、理想国民目标模式的设计以及国民的国民性改造途径三大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6.
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视野中的国民性及相关概念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一定数量的个人财产和个人意志自由的生命个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隐藏在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之表象背后,对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确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普遍行为方式的选择起支配甚至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隐性文化场。国民素质是指由该民族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国民性改造是由国民性批判、理想国民目标模式的设计以及国民的国民性改造途径三大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7.
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民族性格的认识与解剖上,鲁迅的这一思想显示了惊人的准确性、深刻性,它无疑是鲁迅对20世纪中国最为宝贵和杰出的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8.
启蒙主义及其文学是把道家文化放在国民性改造的启蒙语境中来理解的 ,并按照启蒙的价值取向和时代要求来阐释道家文化。对待道家文化有三种方式 :选择性认识或误读 ;发掘它与现代文化的会通点并发挥其文化建设潜能 ;批判和否定道家文化。尽管对待道家文化的态度和方式不同 ,但目标却是一致的 :国民性改造和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 ,决定着国民性改造既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又成为一个阶级政党历史价值的衡量标准。改造国民性的艰巨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中国共产党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进程 ,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奋斗历程 ,从而也是迎接 2 1世纪新经济之机遇和挑战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在中国近代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开始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相结合 ,形成了各种新的理想社会的模式。李大钊从共产主义理想与儒家理想社会观的内在联系出发 ,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 ,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大联合和互助的角度来阐述“大同”,赋予大同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 ,进而实现了近代大同理想社会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并且对实现“大同景运”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进行深邃思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他公开提出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革命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研究李大钊的创新思想和实践,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李大钊以他的青春美、时代美、人生美诗化了中国国民的心灵,丰富、发展了中国国民的情感结构,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革命自觉性,在中国的美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能够在史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有着良好的史才是密不可分的。他既把史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更是当成一种责任,积极求是,敢于求真;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他有着出众的理论素养和对历史问题的洞察力;他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与表述史实的能力和才智。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的社会理想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通过"心物"的双向改造,使社会的变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对人的统治的政治"改造为"对物的管理的政治"。其社会理想的精神纲领是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具体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即"平民主义的政治","个人自由与大同团结的统一","世界主义","妇女解放"。这一社会理想的基本精神及其基本原则,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具有极强的启示力。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不仅不排斥民主,而且要发展民主,它在精神上与德谟克拉西是相同的;自由与秩序是相辅相成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纯正的平民主义,’即“真正的工人政治”的必经阶段。文章对李大钊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思想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文章的基本思路是从文化角度探讨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李大钊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他孜孜不倦的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文化选择的理性精神是文化选择正确性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他文化选择的科学理性、民本理性和实践理性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害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留日与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日本是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 ,李大钊在艰难的探索中不断进行思想的脱胎演进 ,他由主张通过改造人心、改造政治、推进国家的民主建设的调和论者 ,成为了革命的暴力论者 ,并形成了以“民彝”为核心的政治观 ,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