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丁琪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3):40-44
新时期蒙古族生态小说一反征服自然的现代话语叙述模式,在文本中重新恢复自然的魅力以及自然对人的模塑和反作用力,并赋予自然"养育"与"统治"的双重隐喻,以召唤人类对自我之外广阔世界的谦逊和敬畏情怀;灵异动物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深度书写,突出动物的"荒野品性"和自然与人类之间"通灵者"的角色特征,传达了作者文化反思和文明批判的价值立场;这些自然书写联系着作家对人类诗意栖居的哲学思考,折射出民族认同思想背景下作家对生态型游牧文明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4.
张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056-061
在什么样的终极价值语境下协调真、善、美与利、名、欲的关系,这是当代教育的现实问题。作为寻觅人类精神家园的先锋,教育终极关怀体现了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价值及作用的哲学沉思,从而为"教育为何"、"教育何为"和"教育如何"奠定精神底色,从根本上回答教育所彰显的人类精神与时代使命。教育终极关怀不仅承载着教育实践的底线、良知和责任感,而且肩负着教育理论的法线、信仰和尊严感,整体性、永恒性和幸福性是教育终极关怀的生命情结和精神指向,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是教育终极关怀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郭浩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257-261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6.
郭浩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2):257-261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7.
背景介绍:红山创意工厂是南京“十一五”重点扶持项目,2007年被列为南京市“十一五”规划都市型产业园区十大重点推进项目之一,2008年被列为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相似文献
8.
古镇本质是文化遗产,其由要素性的人文化、自然环境文化、历史文化和形态性的表现文化、价值文化交织形成的古镇文化结构体系为挖掘、开发古镇特质文化提供了路径。以此为理论,以川西古镇为例,审视川西古镇挖掘、开发,呈现诸多乱象。挖掘、开发川西古镇特质文化需要在坚持差异化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梳理、归纳、比较挖掘特质文化,将川西古镇特质文化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并积极营销古镇特质文化。为此,应当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协调川西古镇特质文化的挖掘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10.
柳家巷是张謇初创实业获得成功后,进行经济、政治、教育活动和交往的一个重要阵地,至今留下了许多遗址遗迹,加上历史上的文化遗迹,是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街区;该地留下的老建筑也很有艺术特色。文章论证了柳家巷是南通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江海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洪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3):116-117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显著校园特色的,以培养学生和提高学校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在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课题组成员让传统的水乡特色的资源成为适合我园幼儿实际的教育元素;让我们生活周围的传统文化成为可建构的课程元素;在课程研究方面有了特色化,整个课题全面系统地从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和梳理。注重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中的独特与适应点环境资源中的适合点课程的实施中,环境教育资源不再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