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花永芝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Z1)
作者认为,白族"三道茶"制作过程独特精细,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白族文化中好客敬客,尊重他人,忆苦思甜,勤劳智慧的表现,在今天大理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魏子钦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64-67
朱熹对“茶”的诠释,主要涉及茶事、茶诗及理学。从“茗饮瀹甘寒”的茶事看,朱熹借茶修身,以严肃工夫落实“变化气质”。从“茶烟袅细香”的茶诗看,朱熹由茶入理,以诗化体验抒发生命情调。从“一个道理”的茶理看,朱熹以“茶”敞开“理一分殊”,以“至严”之礼敞开“至和”之境。 相似文献
4.
5.
6.
“茶界泰斗”张天福今年105岁,他爱茶、懂茶,更因为茶,在百岁高龄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2014年9月12日,张天福笑容满面地切开一块生日蛋糕,和花甲老伴张晓红一起含笑送给前来祝福的亲朋好友品尝,众人伴着清茶一起品味着这位茶界泰斗的传奇人生。每日饮茶一百杯当张天福步履稳健、从容不迫地出现在客厅,在场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站起来,岁月在他身上似乎停滞了,百岁的他留在70 相似文献
7.
清代开埠通商之前,河口镇凭借着“八省通衢”的地理区位、优越的制茶技术、清政府推行的“一口通商”外贸模式,成为区域茶叶制作、交易中心,造就了茶市的繁荣。1840年后,清政府因遭受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军事斗争的失败,中国主权深受侵犯,在中西贸易领域被迫开埠通商。中西多口通商,河口茶市不仅面临洋茶、洋商的竞争,而且消解了河口原有的市场、区位、技术等优势,最终由盛转衰。河口茶市的盛衰易位,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变迁。 相似文献
8.
9.
茶氨酸在茶树体内的分布规律和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5)
从初春到秋天,连续采集茶园茶树与野生茶树的须根、主侧根、老茎、新茎、成叶、一芽二叶的新梢进行茶氨酸含量的测定.得出一年中含量规律为春季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秋季又略有回升.茶树中茶氨酸含量则是新梢、须根最高,成叶、新茎次之,而老茎与主侧根最低.同时也说明了施肥对茶树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甘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民歌翻译有别于其它形式的翻译,需要融入多学科知识,把传播民族文化作为首要任务,以歌译歌。指导民歌翻译的重要理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在民歌《六口茶》翻译过程中,译者运用功能主义理论,忠实地传达原文内容,注重译文的节奏与韵律,达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初的一个星期六,天气已经很冷,劳动大厦对面的旧货市场人头攒动,看来收藏热在冷天不受影响。一个地摊上的一把紫砂壶引起我的注意。此壶高傲绝俗,造型别致,在诸多紫砂壶摊位中因新颖而突出。拿过来把玩欣赏,“茶禅一味”刻字显示出朴拙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14.
游红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1-34
民俗学正尝试着对社会现象进行“民俗学式”的探讨,发挥其“经世济民”的学术品格,成为一门“当下之学”。民俗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化”是民俗文化在时代语境下“应用”的有效动力机制。以恩施民歌《六口茶》为例,在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了乡野民歌到地方旅游名片的完美过渡,是民俗主义与旅游相结合的典范,对民歌旅游等民俗旅游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95岁的老母亲70年的操持,也没能换来两个智障儿子喊她一声“妈”。但她从无怨言,她说,自己过得很幸福……在许多人看来,95岁的麦容欢生活可谓苦不堪言。她7岁时父母双亡,20岁时嫁给年长17岁的丈夫,婚后生了两儿一女,两个儿子都是弱智,唯一健康的女儿壮年早逝。可是麦容欢觉得,她终于熬过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