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补》的作者,不知自何日始,由静啸斋主人变成了董说。本文以大量翔实的材料证明:《西游补》的作者不是董说,而是静啸斋主人———董斯张,即董说的父亲。  相似文献   

2.
就私人线装藏书中的《西游原旨》、《西游真诠》、《绣像西游真诠》等3种《西游记》的版本特征和与其他版本的对比作出简单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重刊《西游原旨》序分析,认为将《西游记》小说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西游记》视为一书,乃《西游记》成书以来捕风捉影之谈;列出已知的《西游真诠》的18种版本,其所藏在18种之外;对所藏泰山堂刊本《绣像西游真诠》的卷数和行款、绣像、书前序文进行分析,进而为《西游记》的版本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可一居士”与《三言》关系密不可分。《喻世明言》明衍庆堂刊本卷首署“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较”;《警世通言》明兼善堂本、衍庆堂本卷首署“可一主人评(或“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较”;《醒世恒言》明叶敬池本、衍庆堂本首有“陇西可一居士题于白下之栖霞山房”的“序”,卷首署“可一主人评(或“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较”,并有两印;“可一居士”,“理学名家”。据此可知,“可一居士”与《三言》关系绝非寻常。但这位惹人注目的“可一居士”究竟是谁?至今尚无定音之锤。本文拟就此问  相似文献   

4.
序跋作为阐述著作经过,出版意图,评价作品内容特点,介绍作者简况的特殊文体,在我国历史十分悠久;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序”,当推公元前239年成书的《吕氏春秋·序意》。长期以来,序跋受到人们重视。近几年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的序跋相继结集出版,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郭沫若集外序跋集》、《巴金序跋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等.这些序跋集的出版,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开辟了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序跋研究。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诏令奏议类·包孝肃奏议十卷》有误,(以下简称《奏议》)已历三勘。一勘于《辨志文会》初集。费德宗所勘有三,(一)张田分类本为三十一门,《总目》误作三十。(二)《总目》据田序驳正《宋志》,奏议当为十卷,此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加以纠正。(三)以明刻本为据,疑张田编本不是《奏议》全本。二勘于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以下简称《补正》)。《补正》辑录费氏之说,又略加补说。关于奏议的分门编类问题,就费氏推测《总目》分列门数生误的原因,补为:“今合肥李氏刊本,明礼门目录亦误体,集中不误。”关于奏议版本序跋问题补注,明代四种  相似文献   

6.
明泰昌元年刊《新平妖传》四十回,原到本题“宋东原罗贯中编,明陇西张无咎校.”书序张无咎又作张誉.崇祯金阊嘉会堂陈氏重刊本则作“明东吴龙子犹补”.可见张无咨、张誉都是冯氏假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冯梦龙一字耳犹、子犹.《说文解字》卷十上“犹,陇西谓犬子为犹.”犹豫又为小兽名.由犹豫而豫章,豫通誉.袁行云同志《冯梦龙三言新证》(以下简称《新证》)由此推知《三言》各本所署的编校者和作序者张誉、张无咎、陇西可一居士、豫章无碍居士和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墨浪主人一样,都是冯梦龙的化名,可说信而有据.  相似文献   

7.
《西游补》是《西游记》众多续书中的一部,也是续书中最为人关注的一部。《西游补》作者与成书时间的确定,是研究《西游补》小说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对有关《西游补》作者与成书时间研究的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整理,知其人,论其世。关于作者生平、成书时间等方面的探究,将更有助于对整部小说主旨立意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洪迈《容斋随笔》中说:“唐传奇与诗律并称一代之奇”。明代桃源居士辑《唐人小说》序中也称“唐三百年,文章鼎盛,独诗律与小说称绝代之奇”,传奇与诗律是唐代足以骄后人的两大文类,这两种同时发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传奇》作为历史名剧,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学术界在此书的版本问题上,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处于以讹传讹的误区中。在《中国版刻图录》等权威书目和海内外各大图书馆的目录中所谓的“康熙刊本”或“康熙戊子刊本”,其实是清嘉庆间重刻本,而真正的原刻本则是介安堂刻本。在《桃花扇传奇》诸种版本中,最忠实于原著,版刻最精的善本就是介安堂刻本,而不是如有些专家所推崇的所谓“康熙刊本”(即嘉庆刻本)。  相似文献   

10.
贯穿《西游补》16回文字中的主线,是对国家政体的严肃思考,作为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西游补》思维的变动不居、艺术手法的跳宕多姿,都与作者生动多采的个性有关。认为《西游补》虽在宗教背景下讥刺现实,以历史及心灵史喻佛论道,但仅将其归为讽刺类小说或归为佛道类小说是不全面的。领略《西游补》的复杂主旨,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赏析这部特色独具的作品,省察作者凝聚在小说中的深邃复杂的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11.
董说《西游补》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补》是一部假神魔故事而讥弹世风的小说奇书,阐演情理,寓意深刻,向为研究者所重视.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人董说,新近有研究者提出了作者当为董说之父董斯张.本文对董说与其创作《西游补》作了多方面考辩,综合内证外证,论定董说对于《西游补》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2.
论《金瓶梅》“廿公跋”的作者当为鲁重民或其友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瓶梅》“廿公跋”,无论对于理解“崇祯本”系统《金瓶梅》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崇祯本”与“词话本”之间的关系,还是对于《金瓶梅》作者研究等重大问题,都是关键之一。作者认为,“廿公跋”的矛头是指向“弄珠客”序的,最早见于内阁文库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廿公跋”写于崇祯末年;作者当为鲁重民或其友人。  相似文献   

13.
贯穿《西游补》16回文字中的主线.是对国家政体的严肃思考。作为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西游补》思维的变动不居、艺术手法的跳宕多姿,都与作者丰富多彩的个性有关。认为《西游补》虽在宗教背景下讥刺现实,以历史及心灵史喻佛论道,但仅将其归为讽刺类小说或归为佛道类小说是不全面的。领略《西游补》的复杂主旨,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赏析这部特色独具的作品,省察作者凝聚在小说中的深邃复杂的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14.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试论周作人对“苦涩”审美境界的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煎药的时候,和着中药味读梁漱溟的书,效果会出奇好,因为梁先生的书中是会流淌出浓浓的中药味的。我们在品尝周作人的小品散文时,恐怕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周氏的散文明显有着和中药一样的味道,那就是“苦涩”。他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对“苦涩”的一种特殊喜好,他的散文有许多是以“苦”或“药”为题,诸如《苦茶随笔》、《苦竹杂记》、《苦口甘口》、《药味集》、《药堂杂记》等等,甚至他的书房也命名曰:“苦雨斋”、“苦茶庵”。“苦  相似文献   

16.
有关司马光集版本,以前似未有人涉及。本文追溯考证了司马光集的最早刊本,刊刻时间、刊地及刊本概貌,认为光集基本有《文集》与《传家集》两大系统,论文解决了以往版本目录学中未解决的一些光集版本问题:《文集》补刊重印的时间、地点、主持人;《传家集》由何人主持刊行,与现存《传家集》的关系。于两大系统以外的其他有关的最早刊本与宋代公私书目之疑难著录,也进行了考证与存疑说明。  相似文献   

17.
庸愚子蒋大器《序》是今见研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说“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云云证明《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其说“读《书例》曰”云云证明原本有《书例》,数句即《书例》佚文;《演义》原本正名即《三国志通俗演义》;蒋序本《演义》叙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起,嘉靖壬午本《演义》“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云云以前千余文字实非蒋序本所有,而是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的.  相似文献   

18.
《剪灯新话》存在早期抄刻本和晚年重校本两种版本系统。但由于缺乏文本验证,学界对早期刊本往往语焉不详。《剪灯新话》的章甫言刻本、黄正位刊本、虞淳熙序本等全本,《太平通载》《稗家粹编》等选本,均属于《剪灯新话》早期版本系统。章甫言刻本系今见最早的《剪灯新话》早期刊本的全本,朝鲜《训世评话》则保存有最早的早期刊本证据。《剪灯新话》早期版本的发现,有利于深化《剪灯新话》的版本研究、细化《剪灯新话》的传播研究、体察瞿佑前后期的创作心态以及培养学界的《剪灯新话》版本征引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关于《儒林外史》“幽榜”一回的作者问题,一直有所争论。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首先提出“幽榜”不是吴敬梓所作,他说:“先生(敬梓)著书皆奇数。是书原本仅五十卷,于述琴棋书画四士既毕,既(即)接《沁园春》一词,何时何人妄增‘幽榜’一卷,其诏表皆割先生文集中骄语襞积而成,更陋劣可哂,今宜芟之以还其旧。”接着,《儒林外史评》(黄小田与天目山樵合评本)中,也认为是“伧父”“搀入‘幽榜’一回,真如狗尾”  相似文献   

20.
赵景深指出“冒辟疆是复社著名文人”(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许增、张治如、陈三立、柳诒徵对余怀作品评价很高,都曾为一九二八年国学图书馆影印的余怀《玉琴斋词》写了跋。许说,余怀的“《板桥杂记》一字一珠,一字一泪,非寻常说部可比”,“《味外轩诗》、《感旧集》放言在弦指之外”。张云,《玉琴斋词》是“留将家国兴亡泪,付与秦淮曲曲流”,“白头庾信肠堪断,黄叶江南一片山”。这些评价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同时也对《中国文学史》长编的纂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