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私摄影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铮 《社会科学》2006,(12):98-104
中国社会在走向城市化的同时,迅速地向大众消费社会转型。摄影作为一种视觉传播手段因此受到青睐,并直接参与到消费欲望的循环流通过程中去,与这种社会转型同时成长起来的最为自我中心的一代“新人”则彻底暴露在商品经济与消费意识形态面前。当代中国摄影实践中“私摄影”的展开,与这一结构型转变关系密切,是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变化,为今天“私摄影”的生成创造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类重要的民族图谱,清代百苗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绘中国西南边疆“苗蛮”的形貌、文化与生活,在一帧图幅内,搭建起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桥梁.百苗图的视觉表现形式与古代中国的“华夷之辨”和清代苗疆的社会历史情境构成的对应关系,使其成为一类典型的社会性艺术.百苗图这一图类是清帝国边疆想象与具象的再现,是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对苗疆社会历史情境进行的一种创造性“转译”.对百苗图作出基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文本分析,能够得以一窥清代国家对于边疆“异己”的再现策略,并解读图像文本中蕴藏的文化符码和象征意涵.  相似文献   

3.
双重挑战下的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因素包括:工业化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乡隔离的二元管理制度与有差别的利益分配机制、“官本位”取向与城市分级制度等。“有产业,无社区”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趋势,中国也不例外。由于中国城市化面临“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双重挑战,因此,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必然坚持多样化的城市发展策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崭新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语—图”关系的调整,构成了文学发展的重大挑战。文学与摄影本质属性的差异,造成了摄影文学内部两种表意符号的交锋,而图像和文字的张力构成摄影文学艺术探索的内生动力。宽泛地讲,“诗画传统”可以视为诗歌艺术与视觉艺术互动的历史。在诗歌与摄影的密切互动中,可以抽绎出诗画传统变异性演进的潜隐线索,摄影诗歌的“诗意图式”中仍然可以辨认出传统图式嬗变的痕迹。对于现代诗人来说,传统诗画艺术是可资借镜的样式,诗画传统的复活和承续是现代诗人推进新诗视觉传播的主动选择。在借助图像提升诗歌传播效果的同时,要缓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避免诗意放逐和深度削平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西方视觉文化批判通过对影像与现实的关系梳理,认为消费社会带来了符号的绝对性控制力量以及人的主性体终结,从而对消费社会采取拒斥和否定的态度.本文从影像与实存的关系,主体性以及消费社会三个理论维度,分析了西方盛行的文化批评理论所依据的先验影像论、本真主体性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的缺陷,并进一步指出西方理论在应对中国影像现象时出现的各种偏差,提出辩证地思考媒介理论、构建与具体实践结合的方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于生活和城市改建的基本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生活和城市改建之间的应然关系为城市改建是生活的衍生物、服务者和工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技术霸权、权力和资本的合谋,共同挤压社会生活,城市改建中出现了忽视日常生活、忽视文化意义等多种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从生活与城市改建的应然角色入手,重塑城市改建中的各种理念和措施,进而实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美”与“生活美”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象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被愈来愈具有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所充分证实。在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处于什么状态,如何设计中国城市化的方向、道路和进程?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下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对当代人类的生活与命运产生着深刻与重要的影响。而由于在物质基础、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差异,其进程与结果也总是难免“几家欢乐几家愁”。由这一剧烈社会变动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乃至“城市危机”,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也是如此。从城市化的历史看,这一进程在人类社会中已持续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走向知识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特点。按照一般的分类原则,城市化可以划分为城镇化、中小城市化与都市化三类,但与一两个世纪前英美等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同,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标志的“都市化”模式在当代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都市化的影响并不限于数量有限的都市人口或几个国际化大都市,在现代化的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下,当代都市及其生活方式早已成为一般中小城市乃至乡村竞相模仿的主流与中心,因而,在大都市发展过程中所有的优点与问题,一般都超越了都市空间乃至于民族—国家的界限,它们既是全人类都需要认真面对的生存境遇,也是每一个当代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世界性难题。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都市化”新特点,其范围已超出了经济社会领域,并深刻地影响到精神生产、文化消费乃至于审美趣味等方面。在都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与精神问题,不仅直接促使了中国民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型,同时也为当代中国人文学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期笔谈就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人文学术对城市化浪潮挑战的一个回应,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学者来关注、研究中国城市化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特别是城市化与精神生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伟 《学术月刊》2023,(7):152-162+203
作为革命话语对大众传媒的征用与改造,《晋察冀画报》不仅代表着革命话语与群众路线对抗都市消费话语的成功实践,也创构了20世纪上半叶“解放”观念视觉表征的审美范式。无论是双语结构的“图—文”互文、主题与图像形式的对比性设计抑或象征民族精神的隐喻符号的呈现以及人物肖像特写的神话性建构,其修辞性的视觉表征架设了影像形式与政治鼓动之间的潜在关联,使得基于修辞的视角理解画报意指成为可能。而“摄影武器论”与“延安文艺讲话”则从语境层面铺垫了“解放”观念修辞表达的深层动因与内在逻辑。《晋察冀画报》的“解放”书写与其说是晚清至民国画报启蒙表征的基因使然,不如说是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权力话语进程中提升自身文化配置的内在诉求,其对视觉文艺观及大众文化观的接纳与改造不仅成就了《晋察冀画报》的价值定位,对当代中国的视觉文艺建设同样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加速着封建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当时,最能够振奋人心的号召是“保国保种”,最能够激动思想的问题是“何以自强”?围绕这一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焦点,不同思想观念之间尖锐地冲突与斗争着。 1867年,清王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争。开始,论争是由同文馆扩大学科与招生范围是否妥当而触发的。随后,论争触及到了一个深刻的政治思想矛盾:“格心”与“洋务”二者在自强运动中的关系问题。这场论争的出现,是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封建上层社会的曲折反映,也是以“正德、利用、厚生”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政治原则遇到挑战的前奏曲。在这场论争中,一方事实上偏离了以“正德”为首要的封建政治原则,突出了“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