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益 《兰州学刊》2012,(8):206-208
休闲是人类通达自由王国的必经之途,是诗意生存的先觉条件。休闲作为"此在"的生存超越注定是美的。从目的与前提来看,休闲具有自由之美;从内在动因来看,休闲具有创造之美;从功能效果来看,休闲具有发展之美;从休闲的系统关系来看,休闲具有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
李绍雄 《云梦学刊》2004,25(2):81-82,118
归有光的家庭散文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具有浓郁的世俗人情美;二、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三、具有清新质朴的语言朴素美。  相似文献   

4.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5.
司空图《诗品》中的"雄浑美"有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审美主体具有雄健浑厚的精神品格、恢弘豪壮的精神气魄和激烈高昂的感情特色;审美境界具有"至大至刚"的审美特征;心物关系上,具有物我同构、神与物游、物大我亦大的特征。《诗品》中"雄浑美"的提出有三个层次的哲学文化基础: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根源;中国士大夫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理结构;"盛唐诸公"特别是李杜诗歌的审美经验、文化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进入近现代以来,人类的审美活动从美扩展到了丑,审美活动并不局限于美的人、事、物,而是扩张到了不美甚至丑的人、事、物。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变化也鲜明地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审美趋向上。顺应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转换,当前中国的审美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传统的审美诉求开始向下位移,"审非美"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观,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审"非美"的现象。当前的"审非美"具体表现在:审美追求的中性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取向的怪诞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新闻朴实美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美。一是真实美;二是简洁美;三是短小美;四是时效美。  相似文献   

8.
高建新 《阴山学刊》2012,(6):53-55,88
在诸多由火构成的美的画面中,铁匠锻铁是最有特色的。那是一种力量的美、健康的美、创造的美。如果在夜幕的映衬下,铁匠锻铁的画面会变得更加动人心魄,引人遐思。对于生活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来说,打铁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画面美之外,还具有特殊和深厚的蕴涵。  相似文献   

9.
从误读"充实之谓美"到美育的理论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喻琼 《江汉论坛》2005,(7):103-105
先秦儒家的美学经典,从来不以"美"为论美术语.<孟子>"充实之谓美"也不是"儒家美学的代表言论".忽视这个事实,必然阉割先秦儒家美育思想,造成美学研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从<孟子>使用"美"的习惯,"充实之谓美"的语境,注家对"六善"的考证,儒家主要美学经典的主要术语,"美"善"的语源学及其关系,以及学术常识等众多维度,考辨、剖析了"充实之谓美"的旨趣,否定了把"充实之谓美"作为"德育包括美育"理论基石的谬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闻活动中的审美因素作了深入分析,强调新闻是一项创美实践活动,这种美产生于真与善的高度吻合之中,是一种客观的东西;新闻活动的审美具有社会功利性。美对真的从属性、美的流变性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秦牧和丰子恺的同题散文<秋>的写作方法差异很大.秦牧的是以"自然之秋"为主,引伸到对人生的感悟,丰子恺的是以"人生之秋"为主,将"自然之秋"的描写作为陪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很大的差异,虽然他们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不同,却各有各的美丽,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作家,若想有所成就,应该学会扬长避短,在适合于自己"耕耘"的"一方园地"里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2.
闭思明 《理论界》2014,(7):152-154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典雅质朴、意蕴深远、自然流畅,被认为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本文着重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留德十年》的文本进行抽样分析,试图揭示出季羡林先生散文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其对熟语的准确理解与娴熟运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音 《河北学刊》2001,21(6):78-84
本文从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角度 ,对散文老生代现象、作家散文与学者随笔、女性散文和新生代作品进行全面详尽地梳理和品评 ,寻求各种现象流变、文体革新背后的文化依据 ,力图把握多重语名北京散文创作中呈现出的现象流变和多元格局 ,使散文理论的建构介入当下创作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梁实秋散文艺术纷呈异彩,美不胜收,较为突出的特色是:优雅,幽默,简洁。  相似文献   

15.
杨绛的散文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运清 《文史哲》2004,(4):127-131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苗祎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57-158
杨绛散文一扫积弊,给沉闷的散文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称著当代文坛。反思历史她从容,冷静,散文抒写清新自然,淡泊中寓着浓郁,平静中饱含深情;进入斯时期,杨绛继承和发展五四时期的幽默文风,以《干校六记》打破了散文抒情的固定模式;在记人状物叙事中,她惯用冷静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的轮廓。  相似文献   

17.
王一川 《云梦学刊》2009,30(4):94-97
刘恪五部诗学理论专著来自著者多年先锋写作实践与文学理论思考的集中提炼和提升,建构起颇为严谨厚实的诗学体系。《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在我国小说诗学界成功地创构起现代小说基本元素的发生学理论框架。《先锋小说技巧讲堂》首度为先锋小说诗学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体验式与思辨式交融的理论框架。《词语诗学》两部书从词语角度叩探诗学,是国内第一部以论述与诗化交融方式叩探关键词语的系统诗学著作,为我国词语诗学体系的一次处子航。《耳镜》汇集他近年小说和散文以及理论著述于一体,表明刘恪他本是徘徊于形象体验与理论沉思之间的人。这五部诗学论著堪称中国现代词语诗学的开山力作。  相似文献   

18.
杨奂是金末元初的著名文学家,其散文作品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质量颇佳。杨奂散文风格光明俊伟,而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出尚新求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育洪 《晋阳学刊》2005,(1):109-11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散文业已成熟。其自然书写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有以下三方面:1.自然书写的乡情体现;2.自然书写的生命意识与生存体验;3.自然书写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美。这既继承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又融会现实时代精神与人生体验,在“生态学时代”的新语境下焕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