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为代表,比较分析中西自然诗在主题、题材、审美心理、语言形式以及意境追求等方面的差异,认为西方自然诗多为有我之境,中国古代自然诗多为无我之境,表现出中西自然诗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华兹华斯的《咏水仙》和王维的《辛夷坞》都是自然诗中的咏花名篇。在意象上 ,它们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在禅意上 ,两诗也各有深浅 ;在境界上 ,《咏水仙》是“有我之境” ,而《辛夷坞》则属“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4.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唐登高“无我之境”:审美静观的极致“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诗歌美学命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列为同一层次,同属他最推崇的境界,并在其<人间词>的创作实践中,倾向于"有我之境".与冯友兰将"天地境界"鲜明地确定为人所可能有的四种境界中最高境界相比,可见出王氏词学理论上的朦胧也是他哲学思想、人生观上的朦胧.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横向比较研究王国维"境界说"和叔本华哲学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境界的内涵及其相关因素的义界.王国维"境界说"是运用叔本华"意志论"中的"人类情感"、"美的理念"、"意志的客观化"对传统艺术加以比较分析.一首诗如能够借自然物中的某个个体,体现意志在自然界中所施予的客体化结果,必定是一首体现"真景物"又同时是"合乎自然"的诗歌,形成的是一种"无我之境".意志客体化的过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重复性过程,体现这一过程的情感便是"真情感",这种拥有"真感情"的诗歌,形成的则是一种"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审美境界,是由悦耳悦目的体游之境至悦心悦意的神游之境达悦志悦神的醉游之境,渐次递进,逐步深入的.悦耳悦目为第一重境界体游之境的特征,属有我之境;悦心悦意为第二重境界神游之境的特征,恰处于有我之境至无我之境间的跨越;最后的悦志悦神则是第三重境界醉游之境的特征,达于无我之境.把李白诗歌旅游审美境界归纳为此三重境界,对于挖掘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理论中对审美和再现的境界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区分。翻译首先是个审美活动,也存在上述美学境界之分。在翻译中,译者是审美主体,面对的客体是文本。译者对文本的态度与再现方式造成了境界的区分。译者审美客体时,是“自失”还是客体冲击主体意识,译者审美再现时主体情感是隐现还是显现,决定译文的境界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过渡之境”可看作是“无我之境”的分支,译者再现时是以局部呈现,还是保留整体,指向模糊还是确定,决定是“无我”还是“过渡”。译文呈现的境界无优劣之分,皆是挖掘文本的“美的潜力”惟其美异也。  相似文献   

10.
升庵词境说     
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何谓境界?王氏当然有其自身之理解。然而境界之说,历来论者甚多,尽管认识不一,但对诗词艺术中存在着某种境界,则众口无异辞。王氏论词境又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又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王氏之说,无论他的侧重点何在,又无论他的特殊涵义何在,总之,他承认所谓词境,必  相似文献   

11.
我的自然观     
我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诗人”,可能是我的诗歌中关于自然的内容比较多。我一直认为,自然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神圣殿堂。这实质上是一种诗性自然观。我对自然的尊崇,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我诗中的自然包含着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表达一种社会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文学文本也属于"话语",但在解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主要是"受话人"(读者)根据文本进行推理,因此是典型的单向语境推导.本文拟根据文学文本的认知语境,构建文学文本的读者推导模型,讨论进行该推导的理据及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20世纪诗坛上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的诗取材于自然,但涉及更多的却是人类因素,他从平淡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发掘诗的情绪,人类生存状态,形成了自己独创的诗歌风格.他说:"由于我的背景的缘故,有人称我为自然诗人,但我并不只是一个自然诗人,在我的诗中,你总能发现一点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即自然的背景总要有人类对其加以补充.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田园诗人,弗罗斯特往往和自然诗联系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他诗歌的代言人和媒介.他诗中的自然有时候美丽迷人,有时候面目狰狞,令人骨寒毛竖,有时候它象征着人类在面临选择时的彷徨,有时候人们又会在混乱的自然中找到秩序与宽慰.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读懂了的错觉,有一种"骗人的朴素".因此,不理解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我们也就无法理解他诗歌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强调新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达这种情绪的形式”,主张写“纯诗”,统摄在他诗歌中忧郁感伤的情怀,是诗人通过对自我灵魂的本真思考得到全面的展示;诗人灵魂与自然意象的融合,既表现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密切联系,又深印着传统文化的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16.
"荒野"精神是美国现代诗人加里.斯奈德思想的核心,它类似于"道"。斯奈德的语言观与诗学观与其"荒野"精神一致,主张用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自然。他认为中国古诗语言与其理想中的自然语言接近,而且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非常完美。因此,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可视为一种创造更为完善的诗性语言的努力,其翻译也成为其创作的先锋与实验。  相似文献   

17.
很久以来,人们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宗师--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认识大多局限于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多人把他看成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隐者.而笔者认为,华兹华斯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他诗歌中所蕴涵的浓厚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崇拜自然、赞美自然;强烈谴责工业文明对人身心的损害;强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人们对他在生态方面的贡献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上述三方面考察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意识.这些诗歌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破坏环境的痛恨;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生态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借景抒情感悟人生--罗伯特·弗罗斯特哲理诗意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具有代表性的哲理诗,揭示了弗氏诗歌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他在灵活运用英美诗歌的传统格律创作现代诗的基础上,发展了他关于"句子声音"的诗歌创意,用句子的声音、语调和自然节奏一起来传递和表达诗歌的意境,而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更使诗歌看似在描述美丽的自然,实则蕴涵哲理,深邃隽永.  相似文献   

19.
满族女诗人匡文留,成长于中国的西部。黄河等西部山水风景成为诗歌抒写的主要对象,那些生活在西部的人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极其多情,西部少数民族风情也在诗歌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对爱默生自然观的继承和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和爱默生是很有渊源的两位诗人,尤其在自然观上。爱默生的自然是精神化的自然,主张自然的法则和人心灵的法则一致。弗罗斯特的自然也是精神化的自然,但是并不主张自然的法则和人心灵的法则一致。他后期的自然观更多地关注自然的阴暗面。同时,弗罗斯特的诗歌主要以阴暗为基调,这跟爱默生后期的自然思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