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信仰、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之间的关系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分析,文章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信仰包括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尽管个人信仰具有自身独特的个人的信仰体验,但是,从根本上看,个人信仰是在一定社会信仰基础上的个人信仰。信仰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信仰形态,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多元性、功利性和包容性。社会转型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生存和复兴的空间,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出祛魅化、时尚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间信仰在个体层面具有精神寄托、心理调节和诉愿表达的功用,在社会层面上具有道德教化、社会整合、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助推和民族凝聚的功用。同时,也要对民间信仰中的糟粕保持清醒认识,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3.
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共识的基础、社会和谐的基因。当前的中国社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面临着复杂的信仰危机,表现为工具理性泛滥,社会资本弱化;转型社会的价值冲突凸显,价值整合难度上升;市场意识主导社会关系,漠视终极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体现了科学认知与科学信仰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理想的统一、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具有服务于社会、增进时代共识、推动社会发展、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信仰冲突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实践真理的过程、价值观不同、自身信仰的基本态度等产生的冲突,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及经济、传媒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待社会信仰的积极态度是既要坚持信仰原则,但又不固执于自身的信仰原则,在反思与实践中追求真理性认知和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原则.社会信仰形成机制是:价值体系:对比与建构;个体信仰:引导与反思;群体信仰:物质与精神;宣传途径:探讨与践行;原则和方法: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能够引领人们选择法律途径,预防、转化或解决社会冲突,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社会冲突既能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可能对法律秩序和社会和谐的破坏会动摇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导致法律信仰的生成障碍甚至法律信仰的解体或崩溃.不过,社会冲突完全可能成为法律信仰形成的“入口”,甚至是民众法律信仰重建的良好契机.在社会冲突情境中,法律信仰的重建必须以民众的权利意识为基础,并以良性运行的法律体系、公正高效的行政、司法过程为前提.社会冲突情境中法律信仰的重建必须在对法律的基本价值、程序价值信仰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民众对法律制度及其运行的合理反思.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以精神或物理客体为载体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与信仰者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认同是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在微观层面上的环节,在"自我延伸"中,使自身置身于"整个安全体系的关系之中",具有信仰意蕴。共识是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在宏观层面上的环节,作为"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具有信仰意蕴。信仰确立在认同趋向信仰的过程与共识趋向信仰的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国民关于社会价值观念的信仰在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性质与社会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时代特征联系在一起。作为意识对象的体现为"人的类特征"的生命过程在社会意识中积淀为人文精神,在与"神性"、"物性"、"兽性"的对立统一中体现为具体的时代特征。必须用人文精神时代特征对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的过程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在"信"的基础之上的知、情、意的完美统一;从信仰的发生学上看,信仰与集体潜意识有关,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完成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和宗教是信仰实现的两种方式;信仰为人提供有效的认知策略;信仰能够满足人的不同需要,体现终极关怀;信仰为人提供价值体系,指导个体自律生存;信仰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理本身蕴含伦理要求。从社会治理主体的伦理角色定位来看,政党具有主导型功能,是主流伦理道德规范的制定者和倡导者;政府具有服务型功能,坚持人民至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旨归;社会具有协同型功能,以便协商各方关系,实现协同共治;公众具有参与型功能,以便彰显主体自觉,担当主体责任。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要伦理原则表现为:目标上的公平正义原则,手段上的协商共治原则,责任上的共担共建原则,权益上的共享共荣原则。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伦理进路主要表现为:增强赋权转能,以多元共治秩序为基点;拓展理性内涵,以关照人文精神为支撑;回归治理本位,以德法协同治理为方式;强调公共价值,以善智与善治互构为目标。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实质上也是一种伦理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综述既有研究成果,也是进一步探讨的基础。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信仰内涵的界定、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以及大学生社会信仰的建构等方面。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信仰:社会资本的权威内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资本生存并服务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把社会信仰纳入社会资本建设体系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聚和社会信仰功效的发挥。社会信仰作为社会资本的权威内核 ,有助于整合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 ,有助于达成共识、减少纷争、扩大交流、增进互信 ,形成合理融洽的社会资本结构体系和良性互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中的个人信仰,如何成为公民个体信仰,而不在是私人化的信仰方式,这是当代中国信仰的重大问题。但在目前社会语境之中,个人信仰已经成为某种制度外的纯私人事务,甚至形成了一种私人性的退出。迄今为止,中国改革经历了从经济个体户到信仰私人化的过程。这种情形如何才能得以改变,最后也在信仰方式层面上,经由私人化而社会化、公共化。这可能预示着中国人信仰方式的最大变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与民间信仰有关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认为价值中立的“民间信仰”与贬义色彩浓厚的“封建迷信”这两个词不能划等号,民间信仰中虽也存在着“一般的迷信”,但属于次要部分;民间信仰是一种信仰形态,从严格意义上看,民间信仰不属于宗教,但就广义而言,民间信仰也是一种宗教现象,出于研究工作的现实需要,不妨把民间信仰解释为“准宗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仰及其文化内涵信仰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信仰本身却并不是精神冥想的产物。信仰说到底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它具有着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第一,信仰蕴含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信仰是隶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人类精神世界的产...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民族性的文化资本。因其强大的文化惯性,虽历经毁灭性冲击,但一直得以存续,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然而,民间信仰如同其它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一样,肯定都包含着封建迷信的因素以及其它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因素。国家在社会控制层面上既要准确界定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更要积极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努力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特别的心理机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着眼当代中国主导信仰建设的现实问题,探索当代中国主导信仰建设的时代背景、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并对如何加强主导信仰建设进行思考,为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氛围、强化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信仰的影响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这是当前中国主导信仰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的社会凝聚机制:性别角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霞 《天府新论》2005,(5):103-106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中国民间传统的女神崇拜之所以具有社会凝聚功能,首先在于崇拜对象本身的博爱形象的魅力。在形象上,女神都姿容温婉、慈眉善目、神态安祥,富有女性柔美的气质,令信众产生亲切感。这对于广大下层民众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次在于实际生活中女性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女性崇拜与中国女性在现实中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密切对应,正是其获得认同、维系人心的坚实基础。最后是制度的规制和引导。传统国家努力使民间的女神信仰体制化,希望它们发挥社会凝聚功能,但传统国家对民间信仰的规制,却完全以男性社会的伦理道德为准,忽视了女性信仰主体在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们把握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它具有一种二级超越结构.本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结构体系的中介,探索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8.
杨兰 《南方论刊》2010,(11):76-77
社会信仰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重塑我国社会信仰要在关切社会发展现状及多样化社会群体的理性选择特点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来建设。  相似文献   

19.
德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对于当前的道德定位问题实际上需要解答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辨析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推行"德治",是一种道德的教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法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法治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社会行为与活动几乎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的行为是难以通过法治予以规制,需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规范,然而道德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从当今民众的社会信仰的现状上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难以有效的规范一些社会现象,如碰瓷、故意摔倒老人的讹诈、公路散落物品被村民哄抢等。因此在法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对道德治理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发挥与弘扬道德在规范与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道德治理社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对法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性·信仰·道德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东岳论丛》2004,25(5):201-202
人性、信仰、道德各自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三者之间同时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变迁的特定历史时期 ,人性、信仰、道德 ,构成社会整合的新机制 ,协同法律形态的社会整合机制发挥重大的社会控制力 ,提高社会的一体化水平 ,促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