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留学远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路。国人太需要理智地对待留学了,崇拜洋学历的风潮也该渐渐地过去了。几年前,让孩子去留学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是个狂热的理想。远有老一代留学生的楷模,近有上个世纪末期留学生在海外的发达。我的许多朋友那时都有让孩子留学的打算,同学聚会时议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留学。我们结伴去国际教育展,背回一堆精美的学校简介。大家曾都把理想的留学地点锁定在美国,“9·11”后又把目光转向英国和澳大利亚,英国以教育历史悠久取胜,澳大利亚以容易移民吸引人。为了让女儿留学,笔者曾一度跑国际教育展、跑留学中介,书柜中堆满了…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让孩子去留学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是个狂热的理想.远有老一代留学生的楷模,近有上个世纪末期留学生在海外的发达.我的许多朋友那时都有让孩子留学的打算,同学聚会时议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留学.我们结伴去国际教育展,背回一堆精美的学校简介.大家曾都把理想的留学地点锁定在美国,"9·11"后又把目光转向英国和澳大利亚,英国以教育历史悠久取胜,澳大利亚以容易移民吸引人.  相似文献   

3.
《当代老年》2014,(7):38-38
1995年8月,根据与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达成的文化交流协议,县里选派我和于孝水两人赴美国留学。我们留学的地点座落于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鲁鲁市的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选修“国际贸易与翻译”,学期是一年。学习期间,在与同班的台湾学友交流中,我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张学良先生已于1992年从台湾移居到夏威夷;1996年5月16日,一对从台湾移居到夏威夷的留学生夫妇告诉我:“张学良夫妇就住在夏威夷的瓦胡岛上一座幽静的别墅里。  相似文献   

4.
潘光旦曾指出,"留学是为了今后不留学",这是留学教育的文化自主意识。然而,他发现现实中留学存在如下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留学在态度上从不屑转为趋之若鹜,留学者的年纪越来越小,知识尤其是文化自觉意识欠缺等。这些势必造成留学越来越成为需要,且越来越丧失文化自主。鉴于此,潘光旦指出,态度上要守住文化自我的前提下开放,宜本末兼顾:以我文化为本,他文化为末,严把出国留学的资格,加强出国前的知识准备以及不宜过早留学等,从而减少留学之需要,维持中华文化自主。  相似文献   

5.
晓红 《当代老年》2013,(7):18-19
在瑞典留学期间,同班同学邀我去看她的外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去看老人一定不能空手,我征求艾米莉的意见。艾米莉一连串的“NONONO”之后说不要,她告诉我外婆住在老人院,是供给制,生活之需应有尽有。见我诧异,她又解释说在瑞典,老人院是老人最好的选择,也是最享福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巍峨 《老人天地》2010,(2):29-29
女婿留学美国.女儿陪读也去了美国。一向视女如命的老伴一下子像丢了魂.心情一直处在深深的牵挂里。我又何常不挂念心爱的女儿呢?但是年来了.必须给我们沉重的心情放个假。  相似文献   

7.
2002年,我辞职踏上了艰辛却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留学之路。我选择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这个有着迷人海岸线和绿色原始森林的奇异国家在我的想象中就是人间的天堂。然而就是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我的生活、我的爱情却经历了一场无法言说的痛苦。一我和布特是在学校的图书馆认识的。那时我已经读到二年级,对学校里的一切和留学生活刚刚适应,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一天,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一本华文刊物时,一个高大的外国男人突然  相似文献   

8.
黄志良 《中外书摘》2007,(12):32-33
1964年我被外交部派往古巴留学。1965年新年过后,正当我准备继续在哈瓦那大学进修西班牙语时,中国驻古巴使馆领导通知我,结束学业,立即回国待命。回到北京我才知道,原来外交部指派我和我妻子刘静言参加由时任外交部美澳司耐司长林平领导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驻智利商务代表处”的工作,具体任务是当代表处翻译,我们俩是商代处三对夫妇中仅有的懂西班牙文的青年干部。  相似文献   

9.
正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彼得·杰克、乔治·莎拉夫妇既是我的房东,也是我的邻居。一般间隔不了多长时间,3个子女就会提着礼物来看望他们。到杰克家聊天的时候,我真诚地称赞:"你们的3个子女经常来看望你们,他们特别孝顺,原因可能是从小你们培养得好。"杰克立即指出:"几个孩子孝顺,并非我们培养的,而是国家政策催促的。"我感到无比意外:"政策怎么样促  相似文献   

10.
张君从英国留学归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问,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给你讲一下我刚到英国时的经历吧!”  相似文献   

11.
一件漂亮的大衣文/士心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尝试不同的人生,就像试穿一件衣服那样容易──我同约翰是在美国留学期间认识的。当时,我就租住在他家。小约翰15岁那年的冬天,我在他的带领下,走一家旧货店选购一些生活物品。在旧货店里,我俩同时看中了一件挂在衣架上夹...  相似文献   

12.
颖子 《女性天地》2012,(10):24-26
因为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法国儿媳赛琳娜在怀孕期间常和中国婆婆肖福平产生分歧。当犟媳妇遇到倔婆婆时,看中国婆婆如何打造快乐家庭。法国儿媳怀孕了,如何稳胎很头疼2011年8月,我的法国儿媳赛琳娜发现自己怀孕了,这对我们全家来说是件天大的喜事。我和老伴已是60多岁的人,早就盼着抱孙子。前些年,儿子盛兵一直在法国留学、工作,2009年底他才带赛琳娜回国,第二年10月两人结婚,婚后一直和我们住在长沙。  相似文献   

13.
正去法国留学后,当地人最让我觉得奇怪的生活习惯就是清洗垃圾。我和另一名中国留学生小丽同租一处民居,房东是位60多岁的老太太。租房的第一天,房东就给我们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垃圾扔掉之前,要先用洗涤剂清洗干净。"您说什么?"我怀疑自己没听清。"我的意思是,需要扔掉的垃圾要事先清洗干净,然后才能扔掉。"真是匪夷所思。垃圾又脏又乱,通常一扔了  相似文献   

14.
回国已快四个年头了。每到北京寒气逼人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留学日本的日子,想起教我不能忘怀的日本汤面,日语谓之拉面。  相似文献   

15.
<正>无论何时出国留学,是否有家人陪伴,留学生都要面临国外生活的严峻考验。做好最坏的打算,也许能让适应过程变得更容易些。很多留学中介和讲座喜欢把留学生活描述得精彩非凡,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恨不得马上飞到心仪的国家,展开一段美好的留学旅程。其实,这绝对是一种误导,他们完全略过了适应过程的艰难。尤其是当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时,我们更不该绕开留学可能带来的困扰,学生们才不至于在经历过所有的麻烦和挫折后,再回过头来质问父母。  相似文献   

16.
能够写这篇文章,源于我开始在民间环保组织工作,因为深感分享与传递的重要性。能够在民间环保组织工作却源于我三年前到澳大利亚留学时选择了环境专业——一个自己其实比较陌生的领域。凭着一种叛逆和想象就走进了绿色的殿堂。不管将来会在环保之路上如何走下去,那段在澳大利亚南澳州阿德雷得大学留学时所经历的事总会对将来的自己产生某种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转眼间,来到美国波士顿留学已4个月。要说这座城市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当属波士顿地铁中随处可见的一景。  相似文献   

18.
文风 《伴侣(A版)》2010,(6):58-58
正读者来信:我是一位1988年出生的男生,现在在新加坡留学,是四川人,交了一位福建籍女朋友,已经在一起3年了,我们马上都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她是福建闽南人(家在一个小镇),她们当地的特征是:1.看不起四川人。我家虽然也是有车有房的成都人,但因为很多四川  相似文献   

19.
正再回首我,们依然会感谢当年那个勇敢而决然的自己一,步步走过痛心疾首的时光迈,向了愈加完美的自己。三年前,我们去机场送阿彪出国。那时,在阿彪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美国留学,然后留在那里。为此,他牺牲了本已安排好的工作,留下了一个相恋多年的女友乔哭着说,要等他。阿彪摇摇头,对乔说:"别等我,不值得!"  相似文献   

20.
JIEE 《现代交际》2006,(12):46-46
初到英国伯明翰留学时,安定下来后我准备买一个手机。我来到一个电子商场。还没走到手机柜台前,已经有一个小伙子迎面走了过来,露出憨实的笑容,问我是不是想买一款手机。我回答说是,他立马介绍说我叫海利,我为您介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