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是古代中日两国官方关系的低落时期。元朝统治者两次渡海进犯日本和日本海盗式冒险商人经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使得两国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但是,中日两国间传统的贸易关系并不因此停止,两国经济交流仍在发展。元代中日贸易问题涉及面较广,笔者仅就以下几点略叙浅见。  相似文献   

2.
1 7世纪 ,中日两国分别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两国的官方贸易完全停滞 ,但民间贸易却兴盛不衰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锁国政策与中国区域社会利益的矛盾 ,中国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对市场的需求以及日本江户幕府对中国商船去日贸易的鼓励等。  相似文献   

3.
自秦汉以来,中日就相互之间就有了各种往来。从历史发展上看,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宗教文化方面,明代的中日交流则主要是在经济贸易方面,且主要体现在官方的朝贡贸易,且主要以日本向明朝称臣纳贡的勘合贸易形式进行。这种朝贡贸易虽然促进了中日双方文化交流,但日本获益更大,明廷虽然通过这种贸易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南沿海的侵乱威胁,满足了“天朝上国”的虚荣心理,但不计经济效益的赏赐却加重了国力负担,激发了国内矛盾。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低碳贸易竞争力,且存在长期效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扩大私营部门信贷规模、增强创新能力来提升低碳贸易竞争力。目前,数字经济对低碳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在外贸依存度低、经济自由度低、官方发展援助高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低的国家中更显著。因此,政府应推动数字经济与区域贸易合作的深度融合,加大支持私营部门信贷的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并合理利用官方援助,以提高低碳贸易竞争力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50-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是,中国着眼于中日友好的长远利益,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把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联系起来,以民促官,以经济影响政治,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6.
在东西方尖锐对立的50年代,周恩来着眼于中日友好的长远,从中国外交战略和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中日关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建立中日贸易关系,并设计了备忘录贸易形式,形成了把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联系起来,以民促官,把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衔接起来,以经济影响政治的格局。此后又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以政治影响经济。由此形成了中日之间经济关系发展推动政治关系发展,政治关系发展又推动经济关系发展的良性结构。周恩来是中日贸易关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7.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重新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自五代以后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起空前规模的统一帝国,元朝重新打通了西域丝绸之路,同时继承了南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的政策,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空前繁荣。胶东半岛地处北方,在元代虽不是官方贸易基地,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元统治者规划东北亚海上战略的重要一环,海上活动持续活跃。元、明两代都定都北京,而粮食仰给于东南,因此都面临着南粮北运问题,为了缩短航程,减少海运风险,两代曾先后开凿胶莱运河,胶莱运河的部分开通带动了胶东半岛区域海上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日之间的纺织品交流主要以中国传人日本为主,但少量的日本纺织品也通过各种渠道传至中国,主要渠道有日本的朝贡、官方贸易、走私贸易以及战争等。品种主要有细绢、花布、锦缎以及文人特别收藏的特殊品等。  相似文献   

9.
私人海外贸易是一种以经营各种手工原料及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在经济上追求高额利润、牟取暴利为目的的新型海上贸易,它是在明代之后官方海上贸易日渐衰颓之时,取代官方朝贡贸易而成为泉州海上贸易的主体的。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造船技术的发达是泉州私人海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两方面,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在泉州,粮食作物商品化表现还不太明显,因为这里耕地面积少,但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土地集约经营势必使粮食种植户在一定程度上转入商品生产,如当时被人们称为“不死之药”的番薯也成为商品,“泉人鬻之,斤不值  相似文献   

10.
在由官方、民间、宗教三大群体组成的科技文献作者群体中,明代仍延续着官方为主的传统.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科技研究仍以传统的实用学科为主.他们在知识与资料积累、创作条件、作品传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也带有相应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广西与泛北部湾国家贸易交往的研究重心落在边民互市贸易层面,对官方朝贡贸易研究薄弱。历史表明,官方朝贡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是清前期广西边疆与泛北部湾国家贸易交往的主要形式,其发展对清前期桂越边疆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导致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亦遭受严重冲击,目前虽企稳向好,但仍面临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三农”问题等系列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香料在中国的饮食、医药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中国的用香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而南洋香料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香料文化的发展.其中,印尼与中国的香料贸易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印尼香料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个路径.随着贸易政策与规模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分别为汉唐的开拓时期、宋元的鼎盛时期与明清的衰落时期.中印尼香料贸易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两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战后初期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与美国的冷战战略以及反映该战略的外交政策休戚相关.朝鲜战争爆发前,中美关系尚未达致完全恶化的地步.鉴于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复兴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通过日中贸易关系来离间中苏关系的可能性,再加之日本政府和民间部门对中日贸易的强烈期待,美国政府对日本发展对华贸易关系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虽然它也把意识形态的因素强加于中日贸易关系之上,但还是允许中日双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限的贸易往来.这使日本外贸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美国在日本的经济负担自然亦得以减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服务贸易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作了初步的研究。本文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比重很小.近年来虽然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制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策略,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从2000年起,中日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国民经济和国内相关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等积极因素的作用.伴随着中日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着变化,机械设备等工业产品的进出口成为中日贸易的主流.外交上的不稳定成为中日贸易继续快速发展的最大潜在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中韩道教交流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交流方式。官方交流通常夹杂着明显的政治意图,民间交流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互动。就现存文献记录来看,中韩道教交流以官方交流为主,民间交流为辅,但实际上民间交流也非常活跃。在两国之间的道教交流中,道教文化因素主要是由中国单向输入韩国,基本上没有出现从韩国回流中国的情况。道教传入韩国后虽未能发展成制度化宗教,却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圪、日、松、球、扑、忽、黑"是晋语特有的一些词头。"圪"词头虽在晋语山西方言中有表"小"的意思,但在陕北方言中无表"小"的语法意义,只起表音作用。"日、松"诸词头虽仍处在表音表义两兼的阶段,但语义正趋于淡化,表音功能正在加强。  相似文献   

19.
自永乐二年至嘉靖二十六年(日本应永十一年至天文十六年,公元1404—1547年),中日两国之间进行了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勘合贸易”。所谓勘合贸易就是让海外各国持明朝政府发给的勘合符为凭证(以区分走私船、海盗船与官方贸易船)来华以朝贡的形式与明朝进行的定期合法的海上贸易。近年来史学家对明代中日勘合贸易问题进行了精辟的探讨,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史学界却很少探讨中日勘合贸易的建立与两国外交关系的联系。笔者认为,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建立决非偶然发生的历史现象,它与洪武永乐初年中日两国外交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现略陈陋见于下。  相似文献   

20.
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明初的海外贸易及其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在十五世纪初期的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国的关系,大都建立在所谓“朝贡贸易”上面。十四世纪中期,亦即明初,在对外贸易方面,官方的“朝贡贸易”和私人的出海贸易,二者之间,为着争夺国内、外市场而经常开展激烈的斗争。一方面,是官方想要以“朝贡贸易”来独占整个对外贸易的市场;另一方面,是私人出海贸易为了反对官方的独占对外贸易而进行海上走私贸易的激烈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