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由于文化创意在法律上的定性模糊不清,导致我国目前对民族文化创意的立法保护陷入困境,如何平衡既要鼓励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又要保护民族文化艺术专有权人或传承人的利益,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一个难题。民族文化创意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除了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保护外,还应建立特殊的无形财产权保护制度,力求实现法律保护的最大效益化。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着极高的旅游价值,它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既能保护旅游资源,又能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之间如何有效的融合与链接,实现共荣互惠的双赢局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覆盖了保护、管理、利用、解说和价值转化等环节的五位一体开发路径,以期为广大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民族"和"区域"的三维视角,力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对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如何识别"和"文化资源如何开发"这两个问题做出更好地解答。文章以文化价值取向为基点,从逻辑方面对文化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破解。即,通过对文化价值取向条件收敛性的拓展,逐层分析了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点和路径问题,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具体探讨了"前台"、"后台"分置的开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将文化价值取向的条件收敛性视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展现特征,从逻辑上可构筑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点,进而把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理解为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在具体开发模式上,需要设置"后台"以保护文化精髓,设置"前台"以供商业性质的开发,从而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并举。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优势资源,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圈是确保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建设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必须以文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文化生态圈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许多层面.其中,文化交流是最深层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56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要保护和发展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当今世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当前,迫切需要我们从概念、理念、现状、趋势、应对策略等方面,系统地思考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很多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地利用好这个优势资源,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在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树立民族文化价值自信,要通过政策法规来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对这一区域的旅游研究上,学者以往的研究目光主要停留在旅游开发比较成熟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问题。与之相反的是,对于旅游预开发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预警研究则掉以轻心或者关注不够,对民族旅游预开发地区实行文化保护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要保护文化多样性,一是因为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是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三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四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别。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多种,首先是立法保护,其次是开发保护,第三是创新保护。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在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为适应发展而加速变迁是必然结果,民族文化的"传统保护模式"不能适应灾后重建的发展大势.只有实现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的协调统一,在文化发展中才有可能较好的实现文化保护."发展性保护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超常发展的需要,可形成保护、传承、创新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灾后重建中实现文化保护目的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依托,同时发展旅游业必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必须加强对导游人员民族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培训。从湖北巴东神农溪漂流旅游景点的导游人员调查情况可知:保护发扬民族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只有“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才能使民族文化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简述了马斯洛的不同阶段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与中国的成功观及其各自的历史渊源,并对两者不同的成功价值观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美国成功观的特点是美元至上,以个人为本位;中国的成功观的特点是权力至上,以社会为本位。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美国人感到了心灵求索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正走近东方,向内在心灵走去,寻求“顶峰体验”;中国人正在努力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许东方也需要经历西方的高度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精神空虚后,才会普遍地觉醒,并自觉地追寻与发掘自家的珍贵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12.
商品不仅具有本身的商品价值 ,还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广大消费者也不仅仅是生理的物质的消费 ,还有精神的、心理的消费。经济界流传的产品“主观质量”就是指与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客观质量相对的 ,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 ,文化的 ,心理的价值。一个商品形象不仅仅取决于其使用价值 ,同时也取决于它的心理价值和文化价值。广告应抓住这些心理特征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3.
劳动价值论认为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使劳动者的素质全面提高 ,从而使形成价值的劳动发生巨大变化 ,并且使活劳动的作用也发生根本改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总劳动时间不断增大 ,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价值财富的创造能力相应提高。在现代社会中 ,科学技术也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4.
由于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江南古桥及文化发展兴盛,据此对江南古桥及文化所赋予的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及特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而认为江南古桥不仅是古代江南百姓的生存依托和江南商业经济的枢纽,更为重要的是,江南古桥在与江南社会不断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与当地的社会风俗、奇人逸事、风水玄学、政治宗教等紧密相联,浸染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充分显示出江南古桥及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也成为江南地域宝贵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和丰富,却让整个社会与人都陷入了韦伯所说的"铁的牢笼",疏离感如同流行病一样蔓延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悲剧"正在上演。究其原因是市场化带来了乡土礼俗文化的变迁与凋敝,而解决社会文化失调、价值取向偏差的途径就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重要基础产业,水泥行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传统水泥生产模式对环境污染严重,水泥企业的循环经济管理过于强调循环改善带来的技术性的物质流动变化,忽略了与之匹配的经济性的价值流动变化。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揭示水泥企业循环经济内部物质代谢和价值流转的互动规律,构建基于“物质流-价值流”的循环经济价值流转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对于优化水泥工业生产流程,完善水泥企业绿色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化启蒙运动使儒家文化历经了两千多年来最为复杂、严峻的考验,启蒙思想家们以否定的方式猛烈地抨击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结构.但已经渗人中国民族血脉的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因为短期功利而受到颠覆.尽管如此,当"后五四"时代的来临,启蒙主义的式微,五四作为一个民族记忆和传统精神,在历史分期里我们真正反思的时机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艺术已经发生了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的全方位转型,视觉上的"好看"已经成为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了。这一变化广泛而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活动被物质化的内核所操控,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划分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被物质化的艺术、审美活动及其表现形态进一步改造、建构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视觉艺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和人们精神生活变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9.
"普世价值"从本质上讲源于人类的共同性,因而在抽象层面意义上"普世价值"是存在的,而由于人类个体的特殊性,在具体层面的"普世价值"则呈现出不同特点。人权作为价值目标,在抽象层面上具有共同性,在具体人权内容上则受制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社会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从二者关系看,人权与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具有共同性,并作为后者的内核而存在。而在我国人权建设路径选择上,一方面要承认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与人权的存在,并主导话语权,另一方面又应明确具体的"普世价值"与人权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坚持自己的标准与内容,在此基础上的人权建设才能既不脱离世界主流,也不脱离本国实际。  相似文献   

20.
如今出版走向了市场,财政"断奶"而带来的生存危机让出版人反思,这使出版社在进行准确定位和精心打造内容的同时,还要通过形象广告等现代营销手段塑造自身形象。然而,究竟什么是出版形象广告?它都有哪些类型?当前我国的出版形象广告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运作出版形象广告,使其收到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的最佳宣传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直面回答。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笔者在论文中对出版形象广告所作的阐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