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王蒙小说的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表明,从塑造典型人物和创造典型意境,捕捉典型情绪这两个角度来评价王蒙的小说,是不完全的。研究王蒙小说以讽刺和幽献的独特形式巧妙地剪取典型世相来估量王蒙小说的总体成就,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详考王蒙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历史,就会发现,王蒙对他的讽刺幽默体小说的  相似文献   

2.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5,(6):133-137
在8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余华以血腥和暴力著称,这出于他所强调的“内心的真实”的现实观,出于他的教育经历和一种反抗意识。到90年代,余华由于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而陷入迷惑,陷入无法确认自我的“无名状态”,这表现为他不断变化写作方式及他的两种人生的对立。余华的历史从《在细雨中呼唤》开始,经《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阶段,并在此建构了他的“南方小镇”。  相似文献   

3.
17年的话剧历史剧大约有25部作品,绝大多数创作于1958—1962年之间。作为一种在泛政治化语境下生成的独特的历史叙事,其由一定的话语秩序所构建的历史剧体式亦即其文体形态具有三种不同的"历史"呈现方式,即尊史写剧、完全虚构、"失事求似"。但在实际运用时却以"失事求似"为主,因为在三种文体中,"失事求似"方式对实现古为今用的作用最为直接有力。可见史剧家们在"虚构与史实之间""徘徊"的足迹既有个人主体选择的因素,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规训引导的结果,所以,历史的"现实观"制约着历史剧的"历史"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法国思想家加缪的"正义"曾引起很多争论,而他在遗作<第一个人>中的忏悔却一直少有人问津.加缪以对"真实"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注成就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中有限却不可取代的历史神话,而这一神话的结局却是创作者艺术生命的自戕和良心的忏悔.加缪的"正义"实质上是一个用来实现他自身神话的"脚手架",而他最终不得不向他的母亲忏悔,因为这位不幸的妇人正置身于他的神话所竭力逃避的"真实的黑夜"之中.  相似文献   

5.
王爱侠 《文史哲》2012,(5):142-152
王蒙是一位经历过"五七"之难的右派作家,在"文革"结束后复出文坛。最初,他把笔下的右派形象定位为坚定的革命者,将灾难视为磨练意志的一种方式,以革命化叙事策略屏蔽了历史创伤。1990年代以后,他重新审视历史,其笔下的右派形象也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他们不再具有坚定的革命性,而是在惶恐不安中失去了自我身份认同,在右派们变矮的精神世界里,互为沟壑的精神虐杀暴露出人性的丑陋——"五七"之难的创伤记忆呈现出斑驳的印记。在早期的右派形象塑造中,王蒙改写了自己的受难经历,一方面是当时政治话语形成的潜在的文化控制使然,另一方面也源于王蒙与主流意识形态同声合唱的内在愿望。王蒙多次提及苏联文学对他产生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承袭来自俄罗斯思想中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事实上,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难脱干系的胶着状态影响了他的独立性和判断力。王蒙后期所塑造的右派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创伤记忆,但他并没有将苦难进行到底,因为他不希望自己所书写的创伤记忆成为一种对历史的"剑拔弩张"的追问,他笔下的右派形象在困窘中借助于日常生活的力量来熨帖受伤的身心,在灾难中以调和的姿态和传统文化的逍遥精神化解不幸,这种态度无疑影响了他问难历史的深度。因此,那些没有被时间风干的疼痛,最终只能成为无法触底的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6.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恩格斯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使他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理解更能切中资本主义的要害.青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革命民主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到1842年11月恩格斯离开普鲁士去英国为止,主要特征是力图将白尔尼和黑格尔的思想结合起来;第二,"跃进到英国",青年恩格斯开始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并转向共产主义,从1842年底为<莱茵报>撰稿开始到1843年底写作<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第三,对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和现实的全面理解和批判,主要包括<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和后续的<英国状况>组文.可以说,对英国现实的批判性分析,为恩格斯提供了对工业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原型.  相似文献   

7.
彭松乔 《学术论坛》2006,(1):155-159
后新时期诗歌发展呈现出整体衰微的局面,自说自话的创作方式切断了诗歌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的联系,诗歌越来越失去阅读群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来看,后现代主义审美诗学泛滥所形成的"三还原"、"三逃避"、"三超越"诗歌创作原则是导致它得病的"冠状病毒",而且流毒时间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生代"诗歌直到本世纪初的所谓"第四代"诗歌莫不如此.中国新诗要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从抒情言志、精神家园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齐泽克基于"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做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即"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复合物的存在形式;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仪式等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意识形态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即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层面的"幻象"存在形式.他试图说明:意识形态的定义就在于我们认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发生在落后的国家,先进与落后如此矛盾的东西竟在它的身上统一起来。是特殊的历史铸成了这种选择,是不当的跨越让它演进艰难。所有的问题都聚焦于它的落后性上,都取决于对这种特性解读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10.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式代表.他厌倦、痛恨成人世界的假恶丑,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他只得选择放纵、堕落、自暴自弃,以"虚伪"和"撒谎"的方式去反抗现实社会的虚伪和"假模假式",在绝望之余,他选择了逃避现实,皈依自然.霍尔顿"反英雄"式反叛方式所蕴含的内涵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江 《文史哲》2006,(1):12-13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2.
"跨文类写作"现象内涵理解上的分歧,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文类"陪衬"观、文备众体观、复数归类观。本文通过文类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逻辑的和历史的互动关系的演绎,提出跨文类写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策略,是后现代主义所选取的文学理论主张之一,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文学创作上的理想反映。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的"天"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争天拒俗"是鲁迅的战斗宣言.在中国,"天"是一切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权势的总称.皇帝被称为"天子"--天之子;皇帝便成了"天".在中国,"无"和"天"在意义上相通."无物之阵"便是"天"所布下的"吃人之阵".所以,鲁迅终生坚定不移的战斗目标是与"天"争斗.  相似文献   

14.
对阿尔弗雷德·许茨的《社会实在问题》一文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指出许茨具体阐述了个体在采取韦伯意义上的“社会行动”过程中,其主观意图的产生以及形成机制。并由此提出了作为社会科学家应如何研究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曲慧芳 《阴山学刊》2003,16(1):108-11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是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 ,自己被所属的集体需要。它以小组活动的方式 ,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其方法为 :讨论、辩论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法 ;写作技巧实践法 ;评、议、改综合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阐释,各家观点不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术语的概念辨析认为,“中华民族”并非单纯是各民族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民族实体、一种尚在建构中的“国族”。“中华民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通过不断整合,最终形成如今“多元一体”的局面,在尊重“多元”的同时,要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一体”的认同感,同心协力创造千灯互照、美美与共的富强中国。  相似文献   

17.
穆木天20世纪二、三十年在代理论和创作上的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现代"走向"现实"的一个特例。以穆木天生平、创作与理论主张为基础,可以看出穆木天的转变不但与其东北诗人的情感有关,而且,这种转变还包含着不同文化语境下诗人创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其深刻的文化功能制约着社会秩序的建设,她们不但会规范社会人的行为,而且会具有更隐含的操纵和控制的作用,使受众根据传媒所构建的性别意义、模式和特征进行自我塑造和性别意识的定位.以王海鸰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剧作品《中国式离婚》为个案,分析这些女性角色及其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观众观赏心理角度,探析电视剧形象是否会成为现实观念建构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埃尔斯特"现实矛盾"思想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埃尔斯特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逻辑与社会>和<理解马克思>等著作中对"矛盾"范畴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现实矛盾"概念,并探讨了其与"逻辑矛盾"的关联.我们认为,埃尔斯特关于"现实矛盾"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他所说的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辩证矛盾的一种特殊形态,为分析现实矛盾提供了重要模型.  相似文献   

20.
关于《莺莺传》的写作时间 ,历来就有贞元十八年九月、二十年九月和永贞元岁九月三种说法。笔者曾撰文力主贞元十八年九月说 ,近日尹、程两位先生质疑拙作的这一观点 ,本文依靠新证旧据 ,回答两位的非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