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关系在客观维度、主观维度和社会维度上都有发生,然而以往的译学研究都忽视了社会维度。译学研究中的社会雏度体现在其学科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在理论研究中建构突出社会维度的理论模式;批评研究中重视评估翻译对社会的价值;历史研究中强调追溯翻译活动的社会成因。翻译研究在社会维度上的展开是其理性重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回顾了J.C.卡特福德的翻译学思想,从他的翻译理论基础、翻译的定义、意义和转移、可译性限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扼要叙述;对他的翻译理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一定的评价,力求客观、公正地去看待他的译学思想并挖掘其富有价值性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柏然以西方翻译理论为参照,探析中国翻译理论的民族特点。他的比较译学研究主要围绕追溯中西译学根源、梳理译学现代发展、打造中国特色译学理论三个方面展开,旨在通过辩证地吸收西方译学研究成果,实现中国翻译理论现代化,为构建普遍翻译学作出贡献。张柏然在构建中国译学的理据探索和论证中,体现出少有的开创性、前瞻性和世界性。他的比较译学理论始终把握和放眼中西译学理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古今参照,中西融通,不仅打造“民族特色”,更为普通翻译学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对国内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引进和继承、消化和借鉴这些异域理论等问题客观地摆在了广大译者同仁面前,本文将尝试探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对我国译学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对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理论发展的介绍与分析,提出中外翻译学研究的相互适应性。从中国传统翻译研究到西方描写译学以及其它流派对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的阐释,论证了纯翻译理论研究的超语言特性以及翻译理论对不同语言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从中西翻译学发展的相似经历证明了中西译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质量评估是译学一项新兴的研究内容,也是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译既是一种交际又是一种产品,故其质量评估必不可少。随着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只要处理好翻译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厘清一些模糊概念,注重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翻译质量评估的价值即可显现。确立并提升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在译学中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理论意义,首先,确立翻译质量评估在译学中的地位是翻译研究的必要;其次,确立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将极大地完善译学理论体系;其三,确立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有助于翻译市场的规范以及翻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传承方面,张柏然最早呼吁立足本土语言文化建设“中国译学”,运用理论形态、特殊性与普遍性、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支持这一立场,结合其阐释学思考和对中国知识论断裂现状的观察,提出了传统译论“范畴的视域融合”和“体系的整合建构”的继承方法论。在创新方面,张柏然指明了传统译论的现代化转换、借鉴西方译学学派和顺应时代翻译新潮的中国译学创新路径。张柏然的译学思想引领了中国译学话语体系建设,准确研判了外译研究、翻译数字化和实业化研究等趋势,其“中和”和“诗性”智慧所带来的学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译学理论对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千差万别,中西方分别形成其特有的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本文针对中国传统译学理论与西方当代译论的特点进行归纳阐述,对比中西译学理论差异,探讨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继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变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运用变译理论分析《鹿鼎记》的英译,可以看出,变译在翻译时能有效地解决文化缺省问题,促进作品译介。  相似文献   

10.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科学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实用性文本应用范围广、文体类型各异,更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的指导。目前翻译理论随着不同的转向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倾向。新译论、热点的出现为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阐释的空间与视角。但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新译论的应用过程往往缺乏创新、推陈出新不足,相关理论并未成为译学体系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回顾梳理多元化译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对实用文体翻译的阐释,重新审视翻译理论系统的构建及文本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阐述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直译模因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其载体——直译文本做出的三种变异:能直译就直译;直译加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译论的建构离不开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挖掘和整理, 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译论的三个维度——语言维度、审美维度和伦理维度。从历时方面看, 这三个维度的生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性, 即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实践类型造就了维度的不同侧重; 从共时方面看, 这三个维度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立体的主体框架。同时指出, 中国传统译论与中国现代译论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构性, 这就为我们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现代转化, 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译论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做了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但由于不同文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是否可以转换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讨,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翻译的理想境界,但在诗歌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变通与转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而其书名又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因此,书名的翻译尤其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目的与译文预期读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影下,在全球汉语热、中国热的热潮下,英译中国古典名著书名时应采取音译为主,后加夹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由于成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英汉成语互译要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并非易事。文章结合直译与意译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等效翻译在英汉成语互译中的运用,并指出在处理英汉成语中的不同喻体时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世界回答中国有没有翻译学的问题,解决一个民族虚无主义的问题.二是给历史一个交代,解决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三是为未来树立一个标的,回答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前途问题.关于有无“中国特色翻译学”的争议归根到底是由一个世纪来“整理国故”的方法论引起的.这个方法造成了三个后果:一是中国传统学术先天不足,二是中国传统学术天然地落后于西方,三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不断由西方引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途径只有从逆“整理国故”开始,反对“格义”式的以西律中,发掘本土资源,重建中国话语,与世界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的内核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国传统译论的“模糊性”、“艺术性”及“人文关照”等文化视角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价值探究,彰显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独到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旨在表明中国的发展进程如何支撑中关在价值基础上的发展。本文分为八部分:(1)价值基础上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区,(3)建设性的后现代农业,(4)西方可持续的农业,(5)良性农业的原则,(6)非普遍的发展蓝图,(7)中国的发展进程思想,(8)中国在西部的发展进程思想。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是一位公认的天才诗人,曾负笈英美多年,饱读过英美文学典籍,回国后在北大、清华等学府教授英语,具有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因此,作为译者,徐氏无疑具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但于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译界评论不一.有鉴于此,笔者特撰写本文,主要对诗人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和辩证的探讨,同时拟对近年来我国文坛和译坛出现的关于徐志摩之与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与刘全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