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从《诗经》、民俗、谐音、柳的普遍种植及其独特表现性等五个角度对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并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对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进行一些审视, 简述了六朝柳意象对唐朝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六朝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桓温的攀条折柳,到张绪的如柳风姿,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除了陶渊明之外,六朝文学尤其是诗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并已经引起了学界不少的讨论。本文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作品连同其中的柳的文学意象,是如何经过后代文人的淘洗与拣择,其所具有的六朝特性得到凸显,而另一些方面却被简化或遗忘,并形成自身的文学表现传统。本文最后以清人一组《秦淮枯柳倡和词》为中心,讨论这组词在承继并强化这一传统、进一步塑造、丰富并稳固六朝柳这一文学经典意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经历了"易象"、"意象"和"审美意象"三个发展阶段.本文从纵向对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明晰古典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厘清"审美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唐代山水诗意象丰富,发展了六朝,开启了宋代同类诗歌创作。泉、寺庙道观、钟等意象,反映了佛道思想的影响。而暮色、夜晚、月等意象除了发展前人,也与佛道思想影响有一定的关联。山水画是唐代山水诗中又一经常出现的意象,这表明了诗画合一的审美趋势。清赏是唐代山水诗中的抽象意象,总体反映了唐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此意象的产生和当时士人的吏隐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文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文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文学情趣为总特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情意的组合,审美主体的独特情感使得意象具有了无尽的审美意蕴。唐宋诗词中出现的夕阳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被诗人借以抒发自己的人生领悟。由夕阳意象营造出的意境展现了一种历史的阔大,在生动明晰的夕阳图景之外,隐约呈现出诸多层次的缥缈空灵的意象情趣,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境生象外,意发其中"的广阔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可帮助我们构建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欣赏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六朝是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建康,故称为六朝。六朝是江南由地域概念向文化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试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地名意象,由此来认识江南意象在六朝时期的价值魅力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词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第一次有意识地赋予"酒"意象独特审美内涵的是魏晋时期的诗人.自此,我国古代的"酒诗"便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词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独特的象征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词)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不仅具有个体美,还具有提高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情趣的综合美。本文介绍的是意象常用的三种组合方法,也是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审美鉴赏时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莲花作为佛教的代表性意象,突出了佛的神圣、佛性的净洁和佛法的灵异,这种类型化的意象特征与魏晋流行的佛教般若学一起,共同影响了诗赋莲花意象内涵的类型化和单一性;随着诗学和佛教的不断发展,南朝诗赋中的莲花意象受到涅榘佛性论的影响而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审美特征。佛教对六朝诗学莲花意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是佛教的影响,使莲花进入到中国诗人的审美视域;也是佛教的影响,改变了莲花意象的意蕴承继关系,展现出全新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4.
论唐人小说的审美特征贾剑秋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唐代是一个飞跃。其题材内容虽沿袭了六朝小说的传统,“尚不离于搜奇记逸”,但开始走进现实生活,以前小说中浓厚的宗教性逐渐为世俗性冲淡;感性化的审美意象意境为感情化的审美意象意境取代;故事篇幅由“粗陈梗概”的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绘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处理自然物象与审美意象的关系。早期绘画,自然物象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自魏晋时期开始,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审美意象的创造开始成为衡量绘画艺术品位高低的标准,审美意象成为绘画艺术的本体;唐朝与五代时期,强调对自然意象进行审美观照;宋代画家重视“象外之意”的构造;明代强调实境具象与审美主体的结合;清代尤为重视自然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6.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时代风尚,在魏晋六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哲学性和审美性的转折变化。而后者从作家的创作个性、文学情感的张扬、人物与自然美等方面,对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文章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元素的思考,分析了中国书画独特的审美特色和审美情趣,其思辩性特征、书画同源理论的构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对客观事物独特的认知模式,因而产生出迥异于西方的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9.
“人神之恋”是先秦至宋代文学尤其是志怪传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题材和审美意象。近五十年来,“人神之恋”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其研究成果甚为丰硕,论者以对作品的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来分析它的审美意蕴。在个案研究方面,论者主要对先秦诗赋至六朝志怪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人神婚恋内涵;在整体研究方面,论者通过一个朝代或者多个朝代文学出现的人神之恋现象给予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20.
柳经常出现在我国古代抒情文学作品中,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独特意蕴的文学意象。拟从柳意象的原型内涵入手,对《红楼梦》中柳意象的艺术表现进行梳理,试探讨其作为叙事文学对柳意象内涵的继承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