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飞捉周瑜"故事不见于《三国志演义》,但在戏曲及说唱文学中一直都有流传.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刊刻的《草庐记》,后被清宫连台本戏《鼎峙春秋》改编定型,逐渐影响至多种地方戏曲、说唱曲艺.由于《鼎峙春秋》以《三国志演义》为纲,巧妙地将"张飞捉周瑜"故事插入剧情之中,更容易被熟悉小说情节的观众接受,因此产生的影响更大.而这一故事在其他通俗文学类别中,同样存在向《三国志演义》靠拢的趋势.以"张飞捉周瑜"故事在通俗文学中的传播与演变为线索,可以发现许多"非小说故事"通过主动与小说同化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得到文学地位的"上移",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曾扬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在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部小说,也是学界研究最勤、同时也似乎是歧见最多的几部小说。一时间要做到...  相似文献   

3.
论《金瓶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现存的最早一个版本《金瓶梅词话》,刻于一六一七年(万历四十五年)。它的写定当在一五四七年(嘉靖二十六年)之后,一五九六年(万历二十四年)之前。据书前欣欣子序,作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可能就是《宝剑记》的作者李开先。但是许多情况表明,兰陵笑笑生之于《金瓶梅》并不象曹雪芹之于《红楼梦》那样纯然是个人创作,而更象罗贯中、施耐庵之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那样的关系,是在艺人说唱——词话的基础上写定的。  相似文献   

4.
最早行世的诸葛亮著作的本子,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编的《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大约在南宋初,这个本子就已残缺不全,再后竟至散佚。后来明清人屡次辑佚成书,其中较好的是清代张澍所编的《诸葛亮武侯文集》。1960年中华书局印行的《诸葛亮集》是根据张本整理校点的,所以篇章大多相同。这两个本子优点很多,但亦有不足之处:收文遗漏,有少数伪作混入;都未作全面考订;即使中华本作了校勘,也只是少数篇章;均无释译文字。所以用它进行有关研究的可靠性已成问题,今人阅读也多所不便。由李伯勋同志撰写,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诸…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开创性的艺术经验是相当丰富的。本文要谈的就是其中之一,即罗贯中开创的情节奇特性与性格逻辑、情理规律三位一体的艺术经验。它是《三国》之所以具有诱人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后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以极大的启示和影响。它那开创性的不朽美学价值,在上与史书、《三国志平话》相对照,下与明清历史小说的比较中,便鲜明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陈雪阳  李桂芹 《社科纵横》2005,20(1):123-124
元末明初 ,横空出世的《三国演义》可谓中国古代历史演义中的一朵奇葩。其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也称《三国志演义》 ,是元末明初的历史小说家罗贯中在参照正史的基础上 ,对长期流行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论述者极多 ,成绩斐然 ,但终究是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鉴于此 ,我们大胆地将其列为我国古代历史通俗化的典范模本 ,尝试从史学角度出发 ,大量运用史料虚实上的统计数据 ,并结合史学的通俗化、普及化和大众化问题 ,去挖掘它内在的史学价值 ,以求探索出一条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历史普及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楼含松 《浙江学刊》2002,(4):134-139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体的双重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说。从语言看,作品较多运用文言,有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和距离感,以适应历史题材的特殊要求;从体式看,作品尽量削弱通俗色彩,模仿传统著述形式,从史书中借鉴了较多的手法,表现出对小说文学特性的漠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如同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自它问世六百年来,不断被翻印,被传诵。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欢迎,也深为日本人民所喜爱。《三国演义》中文版本在日本《三国演义》(以下称《三国》)成书于元末明初,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目前尚难考定。不过,江户初期儒学家林罗山(1583—1657)的《罗山文集》附录卷年谱,在二十二岁  相似文献   

9.
冉耀斌 《社科纵横》2003,18(1):60-61
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以来 ,人们对魏延的形象一直持否定态度 ,但是历史上的魏延并不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 ,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大将 ,曾为蜀国立过汗马功劳。作者在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有意抬高诸葛亮 ,贬低魏延 ,可罗贯中又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在创作时力求人物形象符合历史和艺术真实 ,所以在塑造魏延形象时 ,内心也矛盾重重 ,塑造的魏延形象也并不统一、完整 ,以致在写诸葛亮时也左右为难 ,欲益反损。本文就魏延形象的塑造来考察作者的思想矛盾 ,给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0.
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筒称“三言两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不仅开创了明代白话小说的繁荣局面,而且为后来的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该文刊于民国时期的北京报刊.抄本小说《明时演义》对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学发展及目前的林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蕊青 《学术交流》2003,(9):155-159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创造性地吸收和改建《世说新语》、《容斋随笔》等古籍和诸多民间传说的史实素为人们所忽略。作者或增添细节,或转换角度,或改变事件性质,使作品成为表述民心、申张正义、传授知识的教科书,从而提升了民间文学品位,增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罗贯中第一个开拓了长篇小说新文体,为以后的毛宗岗父子更为成功的长篇"章回小说"打下基础,这都是罗贯中创新思维对中国小说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著名旅美女作家陈若曦以《尹县长》引起海内外中国读者的广泛注意和热烈讨论,她是以对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大胆揭露,以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政治意识,以朴素的写实主义而奠定了她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中的地位的。从1957年在《文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算起,陈若曦的创作生涯已有35年。她已出版的作品计有:短篇小说集《尹县长》、《陈若曦自选集》(1976)、《老人》(1978)、《城里城外》(1981)、《陈若曦小说选》(1983)、《陈若曦中篇小说选》(1985)、《贵州女人》(1989);长篇小说集:《归》(1978)、《突围》(1983)、《远见》(1984》、《二胡》(1985)、《纸婚》(1986)。  相似文献   

14.
《消闲演义》是清末民国旗人报刊小说家程道一创作的一部以清代历史为题材的满族说部,该说部"以摄政王(多尔衮)始,以摄政王(载沣)终",全著约150余万字。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旗人的忠孝观念、语言认同、文化认同等的梳理,指出了旗人在形成本民族族群认同的同时,也伴随着中华民族这一更大范围的族群认同;同时文章就旗人大中华视域下五味杂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1.双子星痤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也是“史”的古国。受其影响,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在产生与形成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即主史派与主诗派。主史派强调叙事的纪实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张尚德、甄伟、可观道人、陈继儒等。后者在他所著《〈唐书演义〉序》里劈头就道:“往自前后汉魏吴蜀唐宋咸有正史,其事文载之不啻详矣,后世则有演义。演义,以通俗为义也者。”言下之意,史书的记载已够详尽,之所以除此之外尚需小说,只是让其再以日常俚语将史著之内容复述而已。其价值在于“补经史之所未赅。”另一位晚清小说理论家邱炜?也认为:“小说家言,必以纪实研理,足资考证为正宗,其余谈狐说鬼,言情道俗,不过取备消闲,犹贤博奕而已,固未可与纪实研理者絜长而较短也”(《菽园赘谈·小说》,1897年刊本)。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主史派叙事思想的核心。所不同者,也只是在纪事的正、野之分和具体的征实  相似文献   

16.
从《恨海》、《劫余灰》看吴趼人对小说表现手法的探索与尝试宋一兵我国古代的小说,不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还是侠义公案,神仙鬼怪,大都以讲故事为主,人物为故事服务,对故事情节的叙述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吴趼人的《恨海》、《劫余灰》则对小说结构进行了有益...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三国志》书名,包括两个方面,即:陈寿所著《魏》、《蜀》、《吴》三书的总称及它们的单称。关于陈寿所著《魏》、《蜀》、《吴》三书单称,见于古典文献,或谓《魏书》、《蜀书》、《吴书》;或谓《魏志》、《蜀志》、《吴志》;或谓《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凡此三种。关于这三书之总称,盖也有三种:或称《三国志》;或称《国志》;或称《三志》。我以为,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一部享誉中外古今的史学名著,素为研究者所重视,然于其书名称谓之演变,又历来存有歧说,故不能不一  相似文献   

18.
一典型情节的概括,是为典型性格的创造与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的。我们称《呐喊》《徬徨》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史诗,并不是说,这两本小说集,逼真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生活的一切细节真实,因为《呐喊》和《彷徨》,在小说形式里,是短剑,而非长篇巨制。就鲁迅的创作风格来看,他的小说也不以细致的工笔画见  相似文献   

19.
引言:学院式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三国演义》(下称《三国》)近年算个热点。海内外争拍《三国》影视片,特别是日本播放电视木偶连续剧《三国志》“朝野轰动,并引起国际影视界的注目。”尚有《三国物语》等通俗文学。《日本百科全书》详列《三国》词条,诸葛亮等人物家喻户晓。应用研究尤受青睐,《三国志的智慧》、《三  相似文献   

20.
颜廷亮 《社科纵横》2004,19(2):78-81
小说《党人碑》塑造了孙中山的艺术形象 ,并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进行了大力赞颂 ,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本文对小说《党人碑》进行了探讨 ,以助人们对该小说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