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雅词选集,无疑具有规范词体的作用。它的“清雅”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它的词人、词作以及词作的题材、情感都是经过选择的;其次词作的题材以言情为主,其他各类题材多是从言情派生的。欧阳炯赞颂了赵崇祚“清雅”的编纂思想,但《花间集序》却是用骈体文来表现抽象的词学理论,其间还有遗漏和讹误,因此比较难读。我们认为从《花间集》编纂标准来探讨《花间集序》的词学思想,也不失为一条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云谣集杂曲子》为敦煌曲子词诸选本(或随意抄录)中今存唯一书题。其所以称“云谣”,任二北《敦煌曲初探·考屑》以为或用《列子》西王母于瑶池为穆王谣之事,据此作为当时辞集名。,又引曹唐《小游仙》诗云;“玉童私地夸书扎,偷写云谣暗赠人。”徐铉《蒙恩赐酒进诗》云:“御题初认白云谣。”(按西王母有《白云谣》”后唐庄宗《歌头》云:“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欧阳炯《花间集序》云:“唱云谣则金母词清。”并谓向达论唐代佛曲,疑欧阳炯所指即此。其后记又引皮日休《秋夕文宴》诗云:“高韵最宜题雪赞,逸才偏称和云谣。”陆龟蒙《伤故道士》云:“药奠肯同椒醑味,云谣空替薤歌声。”徐铉《春雪应制》云:“欲识宸心悦,云谣慰兆人。”总云:“若虚若实,难于肯定所指。”  相似文献   

3.
李飞跃 《中州学刊》2012,(3):169-174
晚唐五代是以口头传唱为主的民间词、伶工词向以书面传播为主的文人士大夫词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词体发展与演变的关键时期.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选集,《花间集》的编辑标志着新的词体观念的形成,《花间集》的传播促进了新的创作与评价标准的建立.正是以《花间集》为代表的一批五代宋初词集的出现,为曲子词的演变构建了新的形式规范,使之朝着词而非曲的方向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昆体评介     
<正> “西昆体”系以《西昆酬唱集》中之诗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其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西昆酬唱集》所收全是近体诗,这和五代赵永祚所编《花间集》兴味相投。不过《花间集》是长短句式的格律诗,《西昆酬唱集》则是整齐句式的格律诗。《花间集》以温庭筠  相似文献   

5.
《花间集序》:一篇被深度误解的词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国忠 《学术研究》2001,(7):99-104
在<花间集序>中,欧阳炯第一次勾勒出可歌之"词"发展的大致线索,并明确提出了"清"、"清绝"的审美标准.但是,长期以来,他的词史线索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他的词学观点却遭到完全相反的理解他所反对的,变成了他所赞成的.造成这种深度误解的原因,约有四端受<花间集>词的连累;受他所采用的骈体文的影响;受他的词作的影响;受<玉台新咏>及<玉台新咏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词是兴于唐而完臻于宋的一种裂变形态诗体。随着词作的成熟和发展,便产生了评论词作得失优劣的专门文章,这就是在争鸣中兴起的宋代词论。这类文章,最初见于一些词作选本的序言或跋中,如欧阳炯的《花间集序》。这类文章,多是针对一些具体词作的特点而写成的文字,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显得比较零散而且肤浅,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这是词学理论初创时期最为明显的弱点。北宋以后,阐释词体、说明词律、探讨词旨、研究词法、评论词家、辨析词派的各种不同意见纷纷发表,对词与诗的关系,对“婉约”和“豪放”的长短等问题进行研讨,各抒己见,形成了相当活跃的争鸣局面。宋代词论便是在  相似文献   

7.
词是不同于诗的文学样式,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艳美。所谓“艳”,实际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是由词“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①所以说,女性形象是唐宋词中最突出也是最集中的意象。这一美学特征是祖《花间集》而来的,两宋词人对《花间集》的艺术风格推崇备至甚至将它奉为学习的法典,如李之仪就主张小令当以《花间集》所载为宗②。实际上,在《花间集》的影响下,“词为艳科”已成为指导两宋词人创作的主导思想。但是“美人”意象并不为中国文学作品所罕见,何以在词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8.
“正变”之说,最早见于《毛诗·大序》。其序曰:“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的废,哀刑政的苛,呤咏性情,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诗序》在这里所说的变风变雅的“变”,显然是“达于事变”的“变”,即指因时事由盛变衰,政教纲纪大坏,所以“风”有“正风”“变风”之分,“雅”有“正雅”“变雅”之别。 关于《诗序》所说《诗》有“正变”,其实很早就有人提出过质疑和反对。《诗》无“正变”之说,几乎成了定论。但是,近  相似文献   

9.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学界论稼轩词语言,常常引用这段话。这话固然对,但并不准确和完备。因为稼轩词语言是丰富多彩而又独具个性的。其中,有雅丽语而“无一点斧凿痕”,有“抚媚语”而“绝不作妮子态”,有“英雄语”而不“粗豪”“叫嚣”,有俗语俚语而不“尘下”。稼轩吸收民间词语言的优点,兼取婉约豪放两派之长,创造出以雅丽雄放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为宋词语言的拓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词体滥觞的中晚唐时期,词所倚之"声"是俗乐"曲子"[1](P117)。其文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得与"曲子"相辅相成,且深受曲体结构的约束。最初的"诗客"作"曲子",并非要将歌词当作一种单独的文体从曲子里剥离出来,相反却力求兼顾,以使文乐谐美。唐代文人既注重"倚声"谐唱以制词,又出于创作惯性引近体诗律为句,迈出了词体"律化"的第一步。"诗客曲子词"的出现,从文学和音乐两个方面提升了曲子辞的艺术成就,使文与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岭南的词学研究在已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詹安泰先生之后,年青学者已崭露头角。其中成就卓著的,应推汕头大学副研究员张惠民君。惠民君在发表了十数篇有影响的词学论文之后,编纂了《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合作)、及近40万字的《宋代词学资料汇编》,近日又发表研究新著《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把自己从事的宋词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一书,从词学史上最早的一篇论文(欧阳炯《(花间集)叙)})说起,深入探索了宋代词学审美批评史上的四大高潮的代表人物:高擎“自是一家”理论旗帜的…  相似文献   

12.
确定俗词的内涵与外延,是开展俗词研究的前提。传统词学多从雅俗之辨的角度论述俗词,认为俗词即语言俚俗的艳情词,当代学者对俗词的定义异见迭出,尚无定论。通过总结历代学者有关词之雅俗的诸多评论,依据唐宋民间俗词特别是敦煌曲子词的文本内容,结合唐宋文人俗词的创作实际,可以从语言特征、表达方式及题材取向等方面,为俗词确立一个比较恰当中肯的定义。所谓俗词,其内涵包括题材的适俗性、表达的直露性、语言的浅俗性和审美功能的消遣性,其外延则包括民间俗词和文人俗词两类。  相似文献   

13.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 ,虽然与音乐关系密切 ,并与乐府诗一样可称为音乐文学 ,但其与乐府诗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平仄声律 ,是词体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表象。它的存在 ,决定了词既不起源于民间 ,又不起源于六朝文人乐府 ,而只能起源于对平仄声律运用自如的中唐诗客。现存《全唐诗》中的全部“初盛唐词” ,均为乐歌与声诗 ,而不能称之为“词”。形成于大历时期的“湖州词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词学流派 ,对促进中晚唐以及五代文人词的兴盛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黄庭坚诗词创作价值取向之一。历来学者都侧重于后者大做文章,而对前者认识片面或语焉不详,本文认为“以俗为雅”的内涵应更宽泛,包括以魏晋小说、唐宋传奇、俗语和民间歌谣等入诗入词,并作了示证、指出其得失。  相似文献   

15.
孙光宪,字孟文,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的主要词人之一。他生年不可考。《宋史》载:“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或自抄写,孜孜雕校,老而不废,好著譔,自号葆光子。”《直斋书录解题》和《郡斋续书志》著录孙光宪所撰书数种,至今仅存《北梦琐言》二十卷。《十国春秋载》:“唐时为陵州判官。”可见孙光宪是一位经史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的一生以撰著史书和从政为主。词,似乎只是他的余暇之作。《花间集》载孙词六  相似文献   

16.
《花间集》是我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自它问世迄今的一千余年间,前贤时人对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20世纪以来,围绕《花间集》和“花间”词人群体的研究,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走向,本文主要从词集校注评译、作家生平考证、作品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对百年《花间集》研究进行了考察,并加以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贤智集》中“显真性以劝修法”的全文译释,展示了西夏曲子词《杨柳枝》的范式,以为研究西夏时唐五代敦煌曲子词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曲词发生于唐代宫廷,而以士大夫诗人为写作主体,唐五代曲词便具有宫廷文化与士大夫诗人这两大基本要素。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构成了唐五代曲词的基本矛盾运动。温庭筠前后,皇甫松延续了声诗为词的写法,和凝、韩偓等代表了北方宫廷文化背景之下的诗客曲词,孙光宪则代表了五代诗客曲词向北宋词的转型,从而建构了唐五代"诗客曲子词"的发展链条。  相似文献   

19.
对于清诗,前人多取贬损态度,评价不高.如近人叶恭绰在《全清词钞》的序中就说:"我同友人论清代学术,曾认为清一代的词,越过明代.此外惟小说和曲子,勉强可以企及,而诗文则否."我们对清诗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发现无论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看,清诗都有较高的成就,不可低估.下面谈谈清诗的两大特点,供文学史家参考.一清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  相似文献   

20.
关于调的起源问题,自宋代以来一直在进行探讨。有从时代或作者立论的,以为词起源于梁武帝的《江南弄》或降损帝的《望江南词》;有从体式上探源的,把词追溯到诗经和楚辞;有从音乐上探索的,认为词源于汉魏乐府。到了近代。有人提出了词“源于民间”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说法一直兴盛不衰,成为词学界在词的起源研究上取得一致的看法。如:建国后所编著的几种较为通用的文学史教科书,都主张词“源于民间”。另外,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被发现,以及随着敦煌曲子词的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词“源于民间”的说法也起到了极大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