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汉语音变构词可以分为变声构词、变韵构词、变调构词三种简单的类型及其他复杂的类型。音变构词是传统的音义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义之学不仅在我国,在整个世界的学术体系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及研究成果十分广泛,但是专门研究音变构词的诸家论著对于四声别义的材料有不少遗漏,因此音变构词的研究在资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研究音变构词对语言学特别是汉语史的研究和大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编纂修订以及古文献的阅读和整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传注里记录的破读很多属于构词现象。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到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前贤时彦对上古汉语发生过的变声构词现象或自发或自觉地进行了艰苦的摸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目前,系统理清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的状况,对确认研究方向,加快研究步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传注里记录的"破读"很多属于构词现象。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到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前贤时彦对上古汉语发生过的变声构词现象或自发或自觉地进行了艰苦的摸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目前,系统理清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的状况,对确认研究方向,加快研究步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中也不应该有两个功能完全相同的人称代词,"我"和"吾"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三个平面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单音词研究的五个平面.对单音词分析既要区分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这五个平面,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考察了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对前人时贤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无复辅音:1.汉字谐声的特殊现象是汉字时空音变或俗读误读造成的,不可作为复辅音的根据;2.汉藏语系的诸多语言有复辅音不能类推上古汉语有复辅音;3.古今汉语与方言中特殊的语音现象如切语的使用、重叠词变双声、叠育或衍音词,是汉语语音在使用上的特点、,与复辅音的性质特声、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者对上古汉语专书中的复音词作了定量—定性式的研究,得出大量可信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分别把数量、频率、义项、构词方式是否完备等四个方面作为判定单音词复音化在上古汉语进程中的标准,可以发现上古汉语中的复音词在数量上有了快速的增长,并且汉语的各种构词方式在上古汉语末期已经基本具备,这说明单音词复音化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快速的增长,但复音词在使用频率的高低和义项的丰富程度上还是远远低于单音词,这说明单音词复音化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7.
从复音词数据看上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学者对上古汉语专书中的复音词作了定量——定性式的研究,得出大量可信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通过复音词数据看上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把定量的考察与定性的说明结合起来,把数量变化的规律当作衡量上古汉语构词法发展变化规律的标尺,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说明。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里,"学"没有异读,而"校"是多音多义字。历代音义文献表明,"学""校"在汉语史上均发生过音变构词,其中"学"属于变调构词,"校"属于变声构词。根据语音、意义和字形的历时变化,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学"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变化较大;另一类以"校"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基本没变。理清汉语史上这些音变构词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解释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成因,也有助于现代汉字规范化和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汉寿方言被动标记"等"的特点及成因.被动标记"等"源于使役动词"等",使役被动兼用,是汉语南北方言共有的现象,是汉语历史语法规律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闻 之,O”在上古汉语主要典籍中可以找到诸多实例,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句法结构形式,它与同时期的“尝(副词) VP”一样,用于表示“经验”意义。从语法性质上看,它居于句法层面,因此,这种表达形式属于句法手段。由这种手段表示的“经验”意义属于句法或语义范畴。“闻 之,O”形式还起到了语篇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隐喻,作为构建和表达新概念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中心作用。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和有形的实体或人体本身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本文以人类的基本情感“悲”、“喜”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汉语亲属称谓前缀"阿"是一个重要的构词成分,但长期以来对其来源未有定论.从词汇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构成,探讨从实词中虚化的可能性,并运用语源学原理,从汉民族与北方鲜卑等少数民族的融合中揭示其产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的叛逆思想和孤高自傲、多愁善感的性格常常以"哭"来体现,全书通过四十多个"哭"的场面的描写,表现了黛玉在特殊生活环境下的感伤、痛苦和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15.
"看即"是唐宋时代常用的时间副词,词义较为费解,辞书又未立目."看"由动词虚化为副词,表示"随即"、"随后"之义,是由动词的隐喻机制造成的."看即"属于同义连文,唐诗宋词的形象性促成了"看即、转面、转转"等一系列时间副词的产生,同时又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元明以后基本未见其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汉语介词"从"和英语介词"from"在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结合汉语语法,从认知的角度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介词"从"的习得偏误在语义功能、介词短语结构和句法成分三方面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表被动的“着”主要分布在川、滇、黔等地区。西南官话为主要分布地区。“着”还没有完全虚化为表被动的功能词。它还承戢着动词、助词等功能。此外,“着”与其它标记词共存互补,语叉上的分工是它们共存的主要原因。对被动标记词“着”的选择受到了结构、语义和表达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19.
"教(叫)"在近代汉语中有表示被动与使动的用法.本文讨论了"教(叫)"的这两种意思的源流及发展."教(叫)"的被动义由使动义转化而来.文中并以"教(叫)"和其他词为例说明,在汉语中使动句和被动句有互相转化的可能,转化有两个原因,一是两种句子形式相同,二是两种句子具有语义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0.
英语在进入中国话语时,受到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新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特有事物方面,"中国英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与"中式英语"不同,"中国英语"符合规范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具有现实可接受性.另外,"80后"作为一支独特的语言使用群体,借助网络,对"中国英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