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藏的寺庙是西藏文化最聚焦的地方,不单纯是宗教场所,还承担着教化育人的社会功能.本文阐述了西藏寺庙教育的由来和寺庙的组织制度,对西藏寺庙建筑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了西藏寺庙建筑与现代教育建筑的共同点,突出了它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西藏古代寺庙建筑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风格,文章对雅桑寺、萨迦寺、扎西岗寺、白居寺、强巴林寺、楚布寺及拉萨三大寺等西藏古代典型的寺庙建筑进行了分析,扼要地论述了西藏古代寺庙建筑的军事防御风格及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第二章早期寺庙建筑(公元1000—1300年) 松赞干布时代建立的早期寺庙历经后世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由赞普的尼妃兴建的朴鲁襄寺变成了觉康的一部分,觉康是拉萨最著名的圣迹。从造访者的记述中可以看到它与大寺庙中的经堂十分相像。在许多方面,它是在西藏各地和西喜玛拉雅地区寺庙经堂的建筑的典型代表。魏德尔对觉康的描写如下:  相似文献   

4.
乃宁曲德寺是西藏历史上一座重要的寺庙,也是近代西藏人民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历史见证。文章通过对乃宁曲德寺的围墙等建筑遗迹、壁画、遗物及寺藏文物的调查,对乃宁曲德寺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革命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曾在内蒙各地有着深远影响,是藏、蒙两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内蒙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正是这一文化交流的直接产物。但内蒙临近中原,受汉族文化影响亦深,且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所以内蒙佛教寺有着独特的风格,与藏、汉寺庙相比,个性鲜明。在此对内蒙与西藏佛教寺庙建筑的异同简析一二,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西藏现代教育和教师队伍形成的简单历史回顾西藏千年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所形成的传统教育,主要是寺庙的宗教教育、适应僧侣贵族专政统治的官府教育以及城市少量的私塾教育。1951年前仅有2000名僧侣及贵族子弟在上述地方接受教育,基本适应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需要。旧西藏传统教育不可能造就现代意义上的教师队伍,当然也就谈不上现代的西藏越育。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解放西藏的协议》(“十七条协议”)在京签字。西藏和平解放,不仅迎来了西藏的春天,而且迎来了西藏现代教育的曙光。根据“十七条协议”…  相似文献   

7.
“唐嘎”(thang ga)又叫卷轴画,是西藏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寺庙殿堂内,它与各类幡幔等悬于梁栋之上,同壁画、塑像一样,起着宣传宗教教义、渲染神秘气氛、装饰宏伟建筑的作用,故西藏各寺庙、宫殿内都藏有大量唐嘎。此外,一些藏族群众家中,也挂有唐嘎。唐嘎画面内容除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像外,还有历史内容、天文图象和病理解剖图等。唐嘎画面有彩绘、刺绣、拼镶、珠宝镶编等形式。西藏唐嘎正因具有独  相似文献   

8.
何永之 《民族学刊》2023,14(2):128-135, 164
西藏历史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高超技术,而且还有着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人与自然之美是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追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是西藏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而依山临水则是西藏城市人居环境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和灵活运用。西藏是一个宗教文化盛行的地区,特别是藏传佛教在元以后渗入西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西藏重要城市和寺庙建筑具有非常特别的神圣和庄严之美。西藏的自然景观奇特壮丽,天地之美形成了藏族人居环境的色彩之美和对人居环境美化的特殊追求。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共同塑造出了藏族对人居环境的审美观念,这对当今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极为宝贵的启示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藏的藏族过去是以信奉喇嘛教著称的。在長期的历史时期中,西藏人民在反动的封建农奴制度殘酷統治下,是沒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只是在共产党的領导下,平息了上層反动集团的叛乱,实現了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以后,西藏人民才获得了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人們都已經知道,西藏原来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十足落后、反动、殘酷、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寺庙和原西藏地方政府与貴族是西藏的三大領主。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寺庙和政府、貴族同样,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农奴。寺庙对农奴的压迫与剝削,較之世俗农奴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寺庙占有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拥有数十万农奴。对农奴进行着惨重的剝削,劳役地租占去了农奴全年四分之三以上的劳动时間,实物地租一般占收获量的50%以上,有的高达70-80%,高利貸的年息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甚  相似文献   

10.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的外围,星罗棋布地分置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著名的承德外八庙。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就是仿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抄袭,更不是藏地建筑的汉化,而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进了藏族建筑的特点为汉藏建筑艺术的交流作出了典范。现仅就西藏布达拉宫和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建筑布局及其仿建的渊源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贯彻执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公民宗教信仰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从和平解放前后、民主改革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几个阶段宗教政策在西藏的贯彻实施,以及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和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在西藏的宗教政策逐渐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一民  赖小路  付志刚 《民族学刊》2010,1(1):95-104,166
西藏地区城市出现较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清代是西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商贸的发展,清廷对西藏统治的加强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都对西藏地区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清代西藏的城市多分布于河谷低地区域,呈现沿河流、湖泊分布的地域特征。西藏的城市空间布局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寺庙等宗教场所成为城市的中心或重心所在。西藏地区的游牧经济也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发展进程,与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形态不完善,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13.
西藏的建筑艺术是祖国建筑艺术宝库里的珍品,而西藏山南地区的民居院门艺术更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精品,堪称藏区一绝。笔者经调查研究西藏山南地区民居院门的结构、功能、理念、装饰和民俗,发现其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格鲁派的建立,15世纪上半叶又掀起了一次寺庙修建活动的小高潮.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先后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了一系列的寺庙,后世最著名的有四座——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它们也被合称为"西藏四大寺".本文选择了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来作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两座寺庙修建于同一时期,都是在15世纪上半叶,创建者也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具有相似的宗教历史背景;其次,两座寺庙修建的地点分别位于前、后藏的中心——拉萨和日喀则,具有不同的地域背景;第三,两座寺庙具有相似的政治背景,作为西藏宗教政治双重领袖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都有自己固定的驻锡寺,分别是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这一点也是与甘丹寺、色拉寺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西藏各个时期的实际,及时制定了正确政策和特殊措施,赢得了西藏人民群众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高度赞扬和一致拥护。 一、正确的政策和严明的纪律使藏汉人民心灵融通 西藏和平解放前,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宗教问题极为突出。全区有寺庙2,711  相似文献   

16.
随着格鲁派的建立,15世纪上半叶又掀起了一次寺庙修建活动的小高潮。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先后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了一系列的寺庙,后世最著名的有四座——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它们也被合称为"西藏四大寺"。本文选择了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来作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两座寺庙修建于同一时期,都是在15世纪上半叶,创建者也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具有相似的宗教历史背景;其次,两座寺庙修建的地点分别位于前、后藏的中心——拉萨和日喀则,具有不同的地域背景;第三,两座寺庙具有相似的政治背景,作为西藏宗教政治双重领袖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都有自己固定的驻锡寺,分别是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这一点也是与甘丹寺、色拉寺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郑洲  马杰华 《民族学刊》2013,4(3):70-76,116-118
拉萨市作为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城市,紧密结合西藏特殊区情与拉萨特殊市情,以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为重要突破口,开启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工作。本文以拉萨市辖区内各类寺庙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拉萨市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的具体实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结合拉萨市当前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工作实际,重点分析了政府在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最后,就拉萨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工作,初步提出了几点改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政治、法律 也谈西藏和平解放与"一国两制"王小彬《西藏研究》2012:2 毛泽东构建和谐西藏思想探析田猛韩星《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中国共产党西藏干部政策历史回顾杜江《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概念框架王娟丽王跃《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从"五个治"看西藏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侯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4 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迁徙的政治经济动因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扎西觉安拉姆卓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4 关于深化西藏寺庙法制宣传教育的几个问题——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研究次旺《西藏发展论坛》 2012: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地方立法探讨杨长海《西藏发展论坛》2012: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关系和谐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王德强史冰清《民族研究》2012:2 关于藏族聚居区群众政治参与问题探析  相似文献   

19.
新书浏览     
本书由中国藏式建筑艺术概论和图版及相关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 中国藏式建筑概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藏式建筑艺术的源流、类型及其艺术风格。藏式建筑艺术史分为史前时期、雅隆部落时期、吐蕃王朝兴起及其分裂时期、元明清时期。藏式建筑的基本类型分功能类、生产方式类和结构类,其中功能类又包括宫殿建筑、石窟建筑、寺庙建筑、佛塔、印经院、  相似文献   

20.
张双智 《中国藏学》2016,(2):170-176
国民政府深信藏传佛教在治藏中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尊重和团结藏传佛教高僧和喇嘛,委派黄慕松、吴忠信入藏,广结善缘,布施西藏寺庙和喇嘛。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也承担了布施的重任,每年传召法会时,都按照惯例,熬茶放粥发放藏银。国民政府也不定期的以蒋介石名义捐赠锡德寺、木鹿寺等重要寺庙,展现了中央德意。以三大寺为代表的寺庙是支持中央,反对英国侵略势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