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观点把作者直接从权威地位批判到了死亡的身份;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 把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作者看作是被本能欲望支配的不满足的个体;福科的“话语功能说”认为作者起着某些话语存在、传播的作用.作者存在多元化的身份,本文从实一虚拟、意识一机械两个方面回顾了有关作者形象的探讨,完整的作者形象应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共同建构.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都把乔叟一生的文学创作分成法国的、意大利的和英国的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代表了作者文学观形成的三个阶段,构成了乔叟文学创作的一条心路历程:这条心路由虚向实延伸,始于主观化的浪漫话语,止于客观化的写实话语.一个从罗曼史起家的诗人最终获得"现实生活的诗人"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3.
吴雪丽 《民族学刊》2011,2(4):68-73,95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中,少数民族的族群书写和身份认同曾经有效地参与了对文学史的建构,本文从民族书写对文学话语空间的拓展、少数民族作家的"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的悖论、作家自我身份认同与族群身份建构的困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这样的脉络上思考少数民族书写在"文化寻根"思潮中的独特价值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研究,要么简单式地描述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实践状况,要么在现有民族政策体系的框架内进行个案研究,缺乏对民族政策的设计逻辑进行反思,亦缺乏对我国民族政策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深刻和系统认识。本文从身份视角对民族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提出"身份—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分析框架和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政策框架,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现有实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族政策是对"民族身份"这一单一身份的制度性强化,在实践中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在多元社会、开放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民族政策建构应基于多重身份的逻辑。最后,提出了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民族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英文简称CGTN)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对外传播理念、思路、布局的全面升级,为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国际话语体系的搭建上,主要涉及话语者、话语内容和话语渠道等方面。本文拟从国际话语体系的角度分析CGTN在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增强话语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世界,东西方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着主流与边缘、控制与被控制的霸权关系。而福轲的权力话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颠覆西方霸权话语的有力理论武器。它揭示了西方主流话语下的深层权力机制;另外,它还为我们指出了颠覆西方霸权话语的策略-开展文化批评,以东方的"反话语"来解构西方的霸权话语。因此,本文将利用福轲的权力话语理论对东西方之间关系展开论述,并对其所起的积极予以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良警宇 《回族研究》2013,(1):110-115
泉州回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先民的穆斯林身份,明朝以后作为穆斯林后裔、汉族身份及其认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回族身份及其认同的历史转变过程。与关于历史上泉州回族"汉化"问题的讨论相比较,"政治建构论"和"心灵守望说"两种讨论泉州回族"回化"问题的范式存在将这一过程简化论述的倾向。泉州回族的"回化"像"汉化"过程一样,并非是某种因素主要建构的结果,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逻辑过程。民族认同问题也必须被放入历史的脉络中进行具体分析。思维的逻辑应当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薛宝钗的言谈举止中显示出她有着深厚的学养。从她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周围人的劝谏可以看出,儒家理想人格在她心里的地位至高无上。作者通过文本中的实例从四个方面分析儒家理想人格对薛宝钗形象的影响和作用:一、逐步发展的成人之道;二、修身为本的生活重心;三、内圣外王的处世哲学;四、节情以中的内心世界。薛宝钗用儒家"道"与"礼"的观念控制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受传统文化陶冶,她的言谈举止符合儒家理想人格的要求,形成了她在红楼女儿中独有的端凝安详温和豁达的风度。  相似文献   

9.
关于"身份"的焦虑困扰着一代代在美华人,曾使之失语、沉默,甚至形成了"沉默的中国人"的群体形象。美国华人文学多层面展现了几代华人的身份焦虑及其复杂成因,涉及历史变革、文化冲突、语言差异、生存困境、情感归属等诸多因素。这已成为美华作家持续关注与表现的一个重要文学主题,它道出了被过滤的历史真相以及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权利所面对的无奈选择,作为对"单一化"呈现的反抗,打破了西方人眼中源于民族劣根性与缺陷性的华人身份形象。同时,美华文学也增进了人们对于身份焦虑本身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并最终完成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的五德象征君子之德。笔者通过考察被视为"名士风流教科书"的《世说新语》,总结被誉为美玉的名士有出身高贵、容貌秀美、才情卓越、德行可称的四个特点,而贾宝玉也具有这些特点,可谓"真宝玉"。但贾宝玉却用"须眉浊物"的痛贬之词决绝地否定了包括他在内的男儿群体的存在价值。贾宝玉因为拒绝参与社会交往,其君子形象无从在社会上得到展现,其君子价值亦无法实现,从这点来说贾宝玉又不算君子。因而在《红楼梦》中,君子形象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nation术语在法国从人们的观念世界走向真实存在,继而又从现实政治局势变动波及观念世界的演变历程。在展示这一变化的过程中,作者指出,族裔nation观念与公民nation观念并非如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两种对立观念;它们只是从两种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而得出的认识,是基于现实政治利益争夺而人为植入和强化的"对立"。本文最终目的是要说明:nation的存在基础既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文化的;既可以是契约的,也可以是族裔的。它是一个具有广泛开放性的理念,其实现的可能性完全取决于现实基础能够提供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考察中国当代民族文学中文化身份意识的淡化乃至被遮蔽 ,经由觉醒到深化等阶段 ,以及这样的主体变化过程对文学的复杂影响 ,我们发现 ,民族文化身份意识中包含有民主意识 ,并演化为启蒙追求 ;民族文化身份中文化因素从单一向多重的综合将成为趋势 ;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作为一种始终存在的力量 ,制约着民族文学文化身份意识的人道政治追求的必然性。这三个方面所形成的合力 ,是可以避免单纯的身份政治 ,而延伸出差异意识乃至建立人道政治的。民族文化身份作为一种边缘性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想象、走进到反思: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研究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不仅是与"中心"相对的空间范畴,也是一种反思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西方霸权、现代性以及全球化的话语和研究范式。在从想象、走进到反思的演变过程中,"边缘"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猜测到实证、从西方中心主义到多元化、从全球化到本土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每位个体同时拥有作为族群成员的身份、作为民族-国家成员的"公民"身份以及作为"地球村"的"世界公民"身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公民教育、乡土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框架,试图说明中国民族教育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具有乡土情怀、公民意识、跨文化的能力和全球意识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普米族村寨玉狮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存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却至今没有一条道路,被解读为"一个拒绝道路的村庄"。围绕修路的问题,多种话语体系在这里博弈,但真正的主体——玉狮场村民的声音却被曲解、忽视。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文化变迁、利益主体、话语权等角度,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基层是稳定的基础,是发展的重要阵地。作为党在基层执政团队的带头人,县委书记要重视基层,关注基层,深入基层,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力量向基层强化,工作从基础抓起,矛盾在基层解决,坚持做到"五个到基层"。  相似文献   

17.
历史人类学:从历史文本到意义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人类学的人本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考察了历史民族志的社会文化本体研究和后殖民人类学历史文本的多声道反思;论述了历史人类学的主观建构和批判的属性;认为主体的意义的历史是历史人类学的本质,意义的主体及其能动应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本体。  相似文献   

18.
拉毛措 《西藏研究》2000,(2):97-101
美丽善良勤劳贤惠是妇女的闪光点《朗萨伟蚌》是著名的八大藏戏中唯一一部以真实的故事为蓝本而写成的剧本 ,它的成书年代较早 ,确切年代尚无定论 ,其作者有人说是 11世纪的定甲永丹 ,也有人认为是清代 (约 18世纪 )的才仁旺堆 ,但具体为何许人氏 ,尚待研究。《朗萨伟蚌》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其主要原因就是被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所打动。作者在《朗萨伟蚌》中塑造了各个不同阶层人物形象 ,其中妇女形象占了大半篇幅。在这些妇女形象中 ,朗萨姑娘是作者呕心沥血、着力最多、寄情最深而贯穿全剧的人物 ,作者通过朗萨姑娘的命运 ,展示…  相似文献   

19.
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原型批评的理论,从种族主义、暴力冲突方面探析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认为这一形象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讽刺性模仿和颠覆,对种族优越论、暴力政治以及非裔美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20.
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同时,还归纳了民俗词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信息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