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神圣的饥饿》和《神圣的娱乐》从人类学到民族音乐学的互文性阅读,挖掘两部著述之间关于仪式神圣性的显性或隐性的密切联系,构建新的解读视角,并试图从仪式一隅反观当下民族志理论研究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纳斯尔的学术地位、思想渊源及其代表作<知识与神圣>的成书背景出发,对<知识与神圣>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思想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神圣传统和神圣知识是<知识与神圣>的要旨之所在,纳斯尔以神圣传统和神圣知识为基础的多样统一思想对我们具有两方面的启发意义:第一,以"一神各表"为核心的宗教基型论;第二,对现代性问题的回应与诊治.  相似文献   

3.
任军 《回族研究》2013,(1):34-39
本文沿着纳塞尔《知识与神圣》第二章"何为传统"的思路,对"传统"一词的定义、内涵及其不同维度进行了解读,并对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这一传统主义主题进行了阐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任军 《回族研究》2011,(4):97-104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纳塞尔《知识与神圣》首章“知识及其祛圣化”进行解读。首先。本文对知识的神圣性质以及各宗教传统中的神圣知识进行了阐述;其次,追随纳塞尔的思路,对西方的知识祛圣化历程进行了回溯;最后,对知识祛圣化之后的思想效应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由于人对命运的抗拒、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智者与庸众的斗争、理性与张狂的分离,世上一些人注定要被称之为疯子,那么,神圣疯子却是具有<圣经>传统的西方世界在圣与俗的对立中产生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和文学样态.<圣经>的先知以及与其有着一脉相承血缘关系的著名疯子堂吉诃德、白痴都属于神圣疯子.  相似文献   

6.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7.
白晗  汤芸 《民族学刊》2015,6(4):17-21,98-100
通过考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公众形象的制造、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英国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一书详细分析了见诸于绘画、雕塑、文学、戏剧以及建筑等艺术形式中的路易十四形象,指出法国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初期所形成的一个专门宣扬制造国王路易十四的公众形象的体制是如何展开王权的神圣性塑造与民族国家认同的,这一卓越的文化史研究为我们厘清民族-国家建构的路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兰婕 《民族学刊》2016,7(2):21-29,98-101
格尔兹在《尼加拉》一书中呈现了“剧场国家”这一政治类型和国家形态,实际上这是深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古代巴厘印式王权.作为神圣王权的一种地方形态,尼加拉的核心问题无非是19世纪巴厘岛的国王们是如何以仪式所产生的辉度来对抗继嗣关系中不断衰降的等级.格尔兹虽然发现了等级衰降与国王辉度源于至上神的神圣性这一问题,却忽略了婆罗门祭司作为知识群体在巴厘社会中的作用.王权理论视角下,巴特与兰星分别以知识生成和二元宇宙论回应了巴厘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等级问题.因此,从神圣王权、等级制度和知识形成的理论入手来重新考察“尼加拉”,或能帮助我们找到理解巴厘剧场国家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把宗教界定为“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在界定宗教概念时,涂尔干将神圣性视为宗教的根本属性,把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视为宗教的第二构成要素,把教会作为第三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影片《阿凡达》中体现出了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即集体欢腾、仪式与符号秩序。在引导世俗能量趋向神圣对象的仪式中,神圣能量激发了集体欢腾,这种情感能量的感染使得欢腾行动最后发展成为符号秩序。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文本分析与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旨在通过超人的案例来探究如何理解今日的神话。文章以访谈内容、大众流行文化和民俗为分析材料,关注神话的功能和语境,探讨神话的神圣性、民俗的形式、围绕超人行动产生的争议以及谁在讲述超人神话等问题,从喜爱超人的受众群体的主位视角出发,根据话语和行为去理解人们的所思所感,以揭示为何超人可以成为神话以及现代社会中的神圣叙事体现出了何种功能,进而从人们赋予超人以意义的角度来展示超人叙事的神话特质。  相似文献   

12.
作者比较基督诸教,提出1.神学人类学不同于宗教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与上帝创世观或神灵信奉并非必然一致,而神学人类学则作上帝或神灵宇宙观的理解。宗教人类学多从宗教外部认识其功能系统;神学人类学由宗教内部认知神界宗旨、神域历史、神圣意义,即研究者与宗教研究内容及其表达融合。宗教人类学内容各异,神学人类学基本据神学形态。2.神职、教徒据上帝意志、教义经典和神教本位,以神启感召或圣灵信仰解说人类学事项,为神学本体的神学人类学;信徒或人类学者据主位神圣信仰、圣事体验和学科理论解章,为人类学本体的神学人类学。3.仪式是神阶与信徒一同抑或分自、乃至个人寻求神学意义之祈祷感验体悟的过程与载体,并非仅如涂尔干所言之集体表征,亦是神圣性、宗教正统性、象征性之表征。4.广义神学包括其教阶体系实践,故宗教修行涵括教会及其神职和信众双主体层面。5.神学人类学关注宗教何以引导认知、过程与结构。审视作为与国家历史并行的宗教历史可以认为,人类世界可分类为宗教和世俗两大界域。6.新教提供了神学人类学的认知基础,其本身即神学人类学化的过程。正教-天主教-新教承载神学人类学之形构。  相似文献   

13.
神圣与世俗在西方宗教研究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但是神圣的表征与生活中的"实在"紧密相关,"神圣"通过"世俗"来显现自己。神圣与世俗的区分仅出自人类对其的最初体验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特别是在中国的信仰体系中,其杂糅性进一步加深。因此,神圣与世俗并不总是从一而终地存在于一个主体或一个群体中,也不是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是根据"人"这一主体的不同需求和目的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来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除了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外,还有其民族区域的特殊性和神秘性,即以信仰对象的神圣者为中心,以信仰为本位,以宗教道德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以神佛的观念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神佛、菩萨、高僧的信仰崇拜是希望的寄托,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即追求精神的解脱.把想象中的一切借助于象征物表现出来,强化了其文化的神秘性或神圣性.  相似文献   

15.
赵珽健 《民族学刊》2016,7(1):61-64, 114-117
弗雷泽的《旧约》研究对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通过梳理《〈旧约〉中的民间传说》一书中弗雷泽对希伯来社会形态演变史的关注,结合《金枝》这本书,本文意在指出弗雷泽的研究中所蕴含的社会观.在弗雷泽的研究中,以古罗马为代表的神圣王权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社会形态,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希伯来社会呈现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另一种可能.在不同社会形态的比较当中,我们还可以体味到弗雷泽心中的理想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古希腊《荷马史诗》在英雄形象的描绘上,显示出相似的塑造模式及人生理想。江格尔和阿基琉斯身上表现出的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在超凡离俗的神圣色彩下,呈现着普通人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史诗描绘了英雄身份解构与重建的过程,要求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与反思,突出英雄的重要性。两部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启示我们进一步思考东西方民族在社会观念、文化信仰等方面的相似和差异,从而加深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盘瓠神话、关羽传说及蛇郎故事等多种口承文本皆出现"室"的意象."室"为一个神圣的空间,在里面,盘瓠、关羽和蛇成为超自然物,并呈现为原本的生命样式."室"的内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故而"室"的边界往往会被人为地洞穿.而一旦禁忌被打破,神圣的过程便告终止.能不能充分享受"时间"的恩惠,这是民间判定是否为"神圣"的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回族文化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葶 《回族研究》2002,(1):97-100
回族文化是站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吸纳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在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下 ,建构起了自己将世俗文化与神圣信仰文化有机结合的亚文化体系 ,其神圣性与世俗性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对诸如回族的形成 ,回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的塑造 ,对回族道德建设 ,以及回族文化在与多种文化和文明融合对话的互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态势 ,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和研究回族文化的“二重性” ,对于更深地理解回族文化 ,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心理或文化潜意识的民俗信仰,与村民的年节生活有一种深层联系.凤村年俗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实际上印证着民俗信仰已融入了某种神圣的秩序,以致村落年节生活成为神圣秩序的展演.年节习俗对神灵和祖先的仪式是重复的过程,这种记忆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万果  王巳龙 《民族学刊》2023,14(4):29-34, 137
以川、青区域涉藏州县的藏传佛教场所为重点关注对象,探讨涉藏州县宗教神圣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渊源、演进历程、现时表达及未来期望。在具有藏传佛教传统的涉藏州县区域,以寺院为核心的神圣场域建构,是藏传佛教历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川青涉藏州县的多民族复合文化语境下,藏传佛教的神圣场域建构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藏传佛教一方面不断调适以适应本土化的历史现实语境,另一方面则通过教派之间竞争博弈与交往交流,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文化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在场的内在基础,并与藏传佛教话语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正反馈路径,不仅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的地缘文化与宗教神圣场域叙事,而且还以人物交流、宗教传播及文化扩散的方式对周边乃至更远区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同时,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川青涉藏州县多元文化语境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