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初期,梁启超最早提出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尽管梁启超由于害怕这个主张非常可能引起要求推翻清朝政府的排满而不得不最终放弃,但是民族主义的思想热潮在留日学生里面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一事件为中国同盟会民族主义的思想纲领做了牢固的思想铺垫,这导致在这一思想浪潮中不乏有很多浓重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我国孙中山先生为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于:一方面紧密联系民主、民生、民族主义;另一方面更加强调民族平等的思想意识,坚决反对本民族间的压迫和奴役,也反对本民族去奴役或者压迫其他民族,更加提倡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合作。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享有“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第一人”美誉。中国民族主义是在清末列强瓜分中国领土、中国领土边疆危机频发的背景下诞生的。东北边疆危机伊始,国内还少有人能够理解主权、领土这样的现代概念。反观梁启超能够较早认识到东北边疆危机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妄图独占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染指中国东北、日俄战争,以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西方列强对中国东北领土的觊觎,梁启超逐步提出以维护现有东北边疆疆域、收复丧失领土为目的,以加强对东北地区控制,东北地区能够达成自治、自强、发展为目标的民族国家领土战略。了解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中对东北边疆危机的认识、对边疆领土问题的重视、加强边疆领土开发构想也是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徐长恩 《民族研究》2023,(4):1-19+135
以国家为中心,围绕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近代民族主义视域中的民族国家,归之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范畴。近代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世界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及其发展不平衡伴随着民族主义,使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往往成为导致国际关系乱象的源头。“国家利益”使民族主义更加错综复杂化。基于立国、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所持的“弃短取长”立场,为我们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国家,国际秩序与经济全球化等命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但是民族主义主张的单一民族建国理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有根本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者对源自西方的民族主义进行了改造。从最初的"排满"到提出各民族互不侵犯、平等生存;从提倡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同化到设想国内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建国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经由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思潮是改变中国历史上各类差异共同体关系的最根本的思想。对于多民族中国来说,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从王朝国家向现代主权国家的政治转型,而且关系到各民族人民对新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国民身份的确立。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主张经过了从汉族国家、同质化国家到多元一体国家的递进性转变,反映了国人在构建民族国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而受民族主义影响的地方社会在撕裂中实现着重构、整合。近代中国的民族与地方社会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把握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国族构建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生成与外来关键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端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与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合流,并经历了缓慢的生成过程。在此过程中,来自国际社会的西方民族主义理念不断涤荡中国的传统观念,随着《万国公法》的引入和《天演论》的翻译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传统种属观念在中国逐渐淡化和消解,以政治统一为基础的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增强。上述诸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至20世纪2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民族、民族主义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并不是一个现代概念 ,早在近代以前 ,民族形态便已经存在 ,这源于民族内部的单系进化规律。民族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 ,近代西方民族的确立只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一个方向。民族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 ,在近代以前它表现为“前民族主义”(priornationalism)。民族主义是主、客观因素结合的产物。民族主义的内核是个人权利 ,它对民族整体利益往往表现出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是以文化辨民族,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民族主义思想是伴随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而出现的,其核心理念是国家由民族决定.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殖民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作为对列强殖民入侵下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趋向于通过同化政策进行“国族”建构,但这种国家政治建构的努力难收其效,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20世纪20年代围绕国家主义概念的争论入手,在细致分析吴文藻关于民族和国家问题研究的文本的基础上,指出吴文藻主张将民族和国家都看作现代性的文明事业。他反对将种族和血统看作民族的基础,也反对通过政治来界定民族,更不接受将国家看作单纯基于暴力的主权单位,而是认为在知识分子集团的努力之下,一种以国际主义为前提的国家主义和一种以文明为目标的民族主义的建设,才是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向。吴文藻的思考以及燕京学派在民族学上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基于国际视野的中国民族学的思想基础。最后,文章指出,现代国家与民族概念都有着极为深厚的基督教背景,对这一背景的反思才是推进中国当前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恰当起点。  相似文献   

10.
日学界所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都是以汉族政治社会思想和活动为主,忽视了西藏等边疆民族主义.清末,英国侵略西藏地方产生了西藏激进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应对西藏激进民族主义的较佳选择,展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和分析了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实质,认为其根源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实质是帝国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当今世界,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并没有完全消失,新法西斯主义、新种族主义具有在理论上更加精巧,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趋向于非常规的恐怖暴力活动等特点。文章指出必须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彻底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相似文献   

12.
王希恩 《民族研究》2007,24(5):1-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民族主义持一般反对态度的同时,也对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做了肯定,对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区别.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实践,民族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目标必需的"过渡"性途径.民族主义有着极为鲜明的两重性,既与民族本位、偏狭与排外倾向相通,又为反对压迫和不公提供动员手段,为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政治建构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两重性有着清晰的辨别,对其消极性做了严厉的鞭挞和批判,而将它的积极因素在实践上加以借助,在理论上吸纳改造,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民族主义的批判、借助和吸纳,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首先所要解释的一点,就是民族主义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所起的具体的社会历史作用及其含意,而不是仅仅谈论其人所共知的、沙文主义和分裂主义形式的、庸俗的政治表现。因此,事先就应当对我们这里的中央集权主义、一统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的某些鼓吹者的一切企图予以坚决的回击。他们说什么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忠于本民族和关心本民族的权利与正当利益的一种正常的表现。不能从一统主义的中央集权主义和任何一种霸权主义的立场去反对民族主义,只有在每一个民族具备使该民族得到全面确认的一切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邓演达民族主义思想属于典型的“外生刺激型”民族主义,其核心内容是“反抗帝国主义、谋求中国民族的自由独立”.其主要内容包括族裔型民族主义、集体化民族主义、承载民族主义的主体阶层和反对不平等的世界主义等四大内容.邓演达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对理解后发展国家民族主义的特征和逻辑演进,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反思价...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由天下观和华夷观所统领的民族思想,在实践上演化为羁縻政策与制度。这一制度维系了古代国内各民族的联系,民族文化认同得以长期持续,形成了古代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各民族经受外国侵略,产生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兴起了反侵略的爱国运动和社会变革运动。这汇集为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国家的近代民族运动和民族主义,造成了近代新文化和民族国家目标;"五族共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政治力量最基本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认同。应该说,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抗战建国的目标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认识已经十分普遍,无论各政治派别还是少数民族,均表达了这样的政治追求。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终于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在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出现最早,但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什么呢? 过去众说纷纭,确切地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是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推倒清政府,使汉族能够得到自由独立地位;但另一方面,孙中山认识到以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中心的各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不能因为汉族独立了,就去压迫其他民族。孙中山主张在清朝压迫汉族时,便去推倒清朝,清朝推倒之后,主张国内民族“一切平等”,实行“五族共和”,建设一个统一、自由和独立、富强的中华民国。因此,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一方面提出“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另一方面,又提出汉、满、蒙、回、藏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国家制度的现代转向.与此同时,在近现代思想影响下,辛亥革命时期,对民族概念、民族平等、民族主义的认识也有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表达,并且对协调国内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民族理...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我国学术界广泛研究的领域。研究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有助于帮助指导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民族国家建构。总体来看,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其理论来源、研究缘起、发展阶段和类型等主题,涉及人物研究较多,也有学者关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特点等问题,还有学者关注台湾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四川藏族人民为反抗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清廷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反抗本民族封建农奴主的压迫剥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这些斗争是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示了藏族人民和我国其它各民族一样,"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过程性评述。文章认为,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列宁和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民主革命时期,两种民族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各种政治力量错误民族政策的概括,也是对革命队伍内部在民族问题上错误观念和行为的一种批评。新中国建立后,两种民族主义主要指的是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相关错误言行。20世纪50年代,我国广泛开展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斗争。通过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国家统一的巩固,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以后,两种民族主义的提法逐步被淡化,但党的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