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楷是我国著名的宋代人物画家,是中国古代写意人物画的先驱。他的作品画风具有不同阶段性特征,早期沿袭李公麟白画的精微,晚年寻变,形成美术史上独具一格的的减笔风格,也是减笔人物画的创始者。梁楷的作品蕴含着鲜明的艺术构成因素,体现出他在造型、张力、笔墨的三个层面。在他的作品的精神追求层面,体现出浓厚的“真”和“新”的精神。他的写意人物画与民族文化结合紧密,对后世乃至中国近现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写意花鸟画在我国画派中极具影响力,创造了很多经典的作品。笔墨又是花鸟画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本文主要从中国写意花鸟画笔墨的发展概况、笔墨是中国绘画的灵魂、当代如何利用笔墨创新中国写意花鸟画来论述笔墨在创作中的作用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以对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情感意趣、气韵等的艺术表现方法进行理解分析,来思考如何创作出既不会背离传统又敢于尝试新思路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和命脉,国画的意境与气韵主要是通过笔墨呈现出来的。写意花鸟画作为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创作者懂得熟练运用笔墨来展现和表达客观物象的精神,使得一转一束间充满丰富的情趣,将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和精神追求融于画中。本文首先论述了笔墨与中国写意花鸟画之间的特点和关系,然后就写意花鸟画在临摹时、写生中以及创作中笔墨的运用展开分析,并对写意花鸟画笔墨的创新发展进行思考,通过深入分析和感受写意花鸟画中的笔墨情趣和精神,以期能够推动国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写意花鸟画在我国画派中极具影响力,创造了很多经典的作品。笔墨又是花鸟画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本文主要从中国写意花鸟画笔墨的发展概况、笔墨是中国绘画的灵魂、当代如何利用笔墨创新中国写意花鸟画来论述笔墨在创作中的作用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以对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情感意趣、气韵等的艺术表现方法进行理解分析,来思考如何创作出既不会背离传统又敢于尝试新思路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我一直持续关注志才和他的创作。这不仅因为志才和我是10多年的老朋友,也因为他是一位在当代中国花鸟画坛声誉日隆的优秀中青年职业画家。志才的花鸟画,雅逸,玄虚,梦幻,具有含蓄内敛、婉约灵动而不失内美的审美格调,具象里包含有一种抽象之美,给人以雾里看花的神秘感。他使用的笔墨语言,不是常见的花鸟画的表现样式和手法,既有着传统小写意花鸟鲜活生动的造型和  相似文献   

6.
王波 《民族论坛》2008,(1):22-22
中国人物画宋代以前就已经发展成熟,技法运用主要在于线描、晕染、敷粉等,造型追求的是形神兼备。梁楷创造的写意人物画打破了人物画的历史陈规,艺术家的主体精神灌注到绘画之中。它的出现是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家主体精神和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名家艺苑     
《中国民族博览》2020,(5):I0003-I0003
李兵,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兵极具个人风格的笔墨语言和以黑置白的独特表现手法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上乘境界。其作品广为海内外藏家和文博机构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等收藏,并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  相似文献   

8.
笔墨是画家本身从某种主题出发,加上自己的情感来源进行创作,表现物体的本质,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与个人修养,通过笔墨形式进行提炼并加以概括,再进行组合创作。用笔墨形容艺术,所有的艺术包含着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我们接触中国画要了解笔墨,"笔"故是"线","墨"既是"面",笔墨组合在一起是表现的形式,往里说是画家的思想内涵,我们要知道"形之不在,神将焉附",也就是"皮之不在,毛将焉死",就是皮都没地方长,毛更长不到,如果笔墨都没控制好,那造型肯定也是不准确的。所以,一定要了解笔墨,之后再了解造型,再到了解色彩,最后才是了解布局。  相似文献   

9.
水墨人物写生是水墨人物画从业者必须不断磨练的一个过程,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写生的过程中摸索出笔墨和线条语言及造型规律,从而掌握水墨人物画中用线、用墨、用水和用色的技巧和艺术。本文从写生在水墨人物画中的作用和地位谈起,系统阐述了水墨人物画中的线条应用艺术、水法的应用艺术、用墨艺术及笔墨与造型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说到传统笔墨,人们脑子里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传统中国画走向何方,一直是业内人士探讨的话题. 大家似乎容易陷入笔墨中而无法自拔,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有许多人批评徐悲鸿,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更有甚者宣称笔墨等于零.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不懂传统,完全不懂笔墨;另一种是对传统有相当深厚的把握之后又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吴冠中.  相似文献   

11.
周延平是一位徜徉在疏离传统与回归传统之间的花鸟画家,追求"白里求画,虚里觅境",其大写意花鸟画作往往以虚写实,知白守黑,疏朗劲健,意态超迈,笔墨之间透出当代语境下画家对于传统花鸟画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表现性艺术,在山水、花鸟和人物这三大门类中,人物画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最先于另外两个门类应运而生的。结合具体的画家及其作品,从人物画的萌芽时期、发展时期、顶峰时期、衰落时期以及复兴这五个方面,对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传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同时围绕“由心而出”的问题,对中国人物画进行了勾勒,试图对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发展有一个粗线粗线条的一个把握。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时期的绘画艺术都具有高度的程式性.从远古的石器时期彩陶制品上绘制的各式纹样,到殷商时期青铜器上铸造的各色线条与纹饰,再至汉代的漆画与帛画上出现的各种图案纹理,最后到后世传统中国画中的各种线描与皴法等等,都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同时,这些具有程式化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具有抽象性、装饰性以及写意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当代艺术是自发的、在野的、各行其是的艺术,没有主旋律,中国当代艺术曾一度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东方版.艺术是观念的载体,无论是承接传统、反叛传统还是跨越传统,中国当代艺术无疑是轻技术而重观念,中国传统的写意观贯穿始终,"写意"有着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李风杉,曾用名李锋山,生于1947年,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黑龙江人,祖籍山东,现居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为中国连环画研究会《连环画报》签约画家。1963年入伍,先后在鲁迅美院、北京画院学习深造,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曾拜师著名人物画大师周思聪门下,并得到周先生的悉心指导。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连环画《长长的乌拉银河》获中国连环画最高奖——"金环奖"。  相似文献   

16.
大写意水墨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是中国美学视觉艺术性呈现的绝佳范式。徐渭作为水墨大写意的集大成者,其绘画中的符号元素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涵。皮尔斯符号学作为西方的符号学理论,与中国大写意水墨画之间存在逻辑上的高度契合。本文借助皮尔斯符号学原理,从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等角度解读徐渭大写意水墨画的笔墨语言,研究其绘画体现的美学内涵与精神追求,剖析其画作创作规律,为其绘画意蕴的理解构建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画创作过程中,笔墨文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及内容,赋予了中国画最内在的灵魂。对于笔墨所具有的内涵,不管是从纸、笔等工具的狭义意义上来讲,还是从抽象绘画形态这种广义意义来讲,都体现了中国画与我国传统笔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和相关联系的相辅相成性。所以,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对笔墨的融会表达必须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以此才可充分将现代绘画的那种审美艺术特点呈现出来,此同时也才能不断探索出未来的前景与规律。中国画是一种有着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而且也包含了各种中国艺术刻印的元素。本文重点探讨中国画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其神韵风姿、精神特质与我国传统笔墨之间的密不可分性。  相似文献   

18.
何家英是新时期中国工笔人物画最杰出的代表,其最擅长工笔人物画。他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去发现身边平凡人身上的光芒,注重绘画对象的心理世界与内心感受。他的工笔人物画中,在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意境、中西技法相融上创造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开创了中国工笔人物画新时期的新发展。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大致从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性、以政治主题和唯美主题为主的现实性、诗情与画意相结合的诗意性这三方面去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油画形成了具有独特语音的油画特色,在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传统国画的写意特点.在画面营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运笔、行线、意境、着色、气氛等),这种色彩的丰富绚丽与中式写意的特点相契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式油画道路.  相似文献   

20.
善旦 《中国民族博览》2020,(4):I0005-I0005
王珂评论:善旦是中国当代非常有创新意识的画僧,他的抽象水墨作品墨韵润泽,氤氟绵绸,层次分明,清丽幽雅,水墨渗透自然妙化。中国古今绘画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画僧曾影响并左右着中国画的走向,如贯休、巨然、朱章、石涛、弘一法师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以传统中国文化为根基,以具象的表现形式,我用我法,坐禅入定,返璞归真,书写内心情感世界。而善旦在传承东方水墨的同时,也有别于前辈高德大僧笔墨技法,他更注重追求水墨自身的韵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