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地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
《唐都学刊》2013,(6):118-118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地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  相似文献   

3.
《唐都学刊》2012,28(5):49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刘学智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唐都学刊》身居关中书院,开辟"关学研究"栏目是我们的职责,这对于推动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热诚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唐都学刊》身居关中书院所在地,开辟"关学研究"栏目是我们的职责,这对于推动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热诚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  相似文献   

5.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地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唐都学刊》2013,(2):27-27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地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地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唐都学刊》2013,29(5):22-22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地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唐都学刊》2014,(6):66-66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地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唐都学刊》2014,(2):94-94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赵馥洁  李东升  Chi Zhen 《孔学堂》2023,(1):90-99+183-193
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林乐昌主编的《关学源流》,是一部重新探寻研究理路的关学史著作。该书针对学术界先后流行的宋亡后关学“衰熄不存”论和关学历经宋金元明清“传续不绝”论,提出关学史是“有绝有续”的演变过程,从而梳理了一条新的关学历史纵向演变脉络;针对晚明冯从吾在界定“关学”时将其归结为“关中理学”,混淆了关中地域内作为理学分支的关学学派与理学多分支整体,提出以张载之学的丰富内容为关学之源,以此源头的完整内容作为研判后世关学传承的基准,从而确立了一种新的关中理学横向结构关系。《关学源流》的创获集中体现为,以“关学”概念的再论证为支点,运用以“两原”“两基”为特色的方法,上下纵观,左右横论,为关学史研究建构了完整的新理路。  相似文献   

12.
张波 《唐都学刊》2010,26(4):91-94
《关学编》由明代关中著名理学家冯从吾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关学史著作。在体例安排上,该《编》立足于关中地区,以纪传体形式"独载理学诸先生",摒除朱子学、阳明学门户之见,揭示关学师承及其学风的延承性。不仅有助于挺立以张载为创始者的关中道统,而且开启了"关学有编"论及关学史撰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以往学界研究吕大临,仅涉及他本人的思想,在衡定关学与洛学的关系上,亦仅限于作“思想异同”的比较,很少触及关联洛学与关学的直接史料。陈俊民教授的这篇文章,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吕大临的《易章句》作典型剖析,来探明关学与洛学的关系。其资料之详备为目前的研究所仅见,是研究吕大临思想及关学与洛学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成果。因篇幅较长,本刊分作上、下篇分期登载。  相似文献   

14.
车宝仁 《唐都学刊》2008,24(1):41-45
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朱先生等儒者是"关学"传人."关学"是张载开创的理学的关中学派.小说表现了"关学"哲学思想:太虚即气,气化万物,天地人之性统一并互相影响;重视实践,讲究实际;重视自我伦理道德修养;崇尚仁政德治,反对苛政;治本之策是教民礼仪;同时也有道德复古和小农经济思想.这样,小说真实地描写当时的关中的儒者,也使作品哲理性思想性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张载及其关学的研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相应地使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将关学定位为"关中理学"时期,其运用的是传统的理学方法;二是将张载定位为唯物主义气一元论,认为关学学者对气一元论多有承继,于是相应地也使用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思维方法;三是重新将张载及其关学定位为理学,但使用的则是中国文化本位的方法,即强调要从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本性出发,从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来研究和审视张载及其关学。由于定位的相对准确与方法的相对优化,使关学研究有了较大的推进,但目前仍留下较大的研究空间。张载及其关学研究还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一步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16.
吕大钧改造关中风俗是关学"躬行实践"的成功范例。我国古代历来重视"风俗",风俗好坏关系到国家命运存亡。探讨吕大钧改造关中风俗原因及其理念,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关中风俗,深刻认识关学融躬行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思想核心,对于探寻改变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宁  高华夏 《唐都学刊》2013,29(2):24-27
马理是明代中期关学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秉承张载“以礼为教”的思路,肯定“天秩之礼”,主张礼来源于天,探讨了合同时用与观其会通的原则,以及以礼修身成德和淑世教化的双重功能,对关学在明代的中兴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3,19(1):95-97
关中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拆毁于天启六年(1626),创始人是关学大师冯从吾。依性质而言,属于民办官助之列;依时间而论,只有短短的17年;依规模而讲,虽不能与官学相比,但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学富德高的执教名儒,却使官学望尘莫及。书院求学者多达数千人,成为北方一所影响巨大的讲学机构和学术传播中心。究其原因主要与书院实行的"德教为先"的教学思想和"务戒空谈,敦实行"的教学特点分不开。  相似文献   

19.
编辑先生:您好! 感谢贵刊刊发拙文《刘禹锡、柳宗元与武元衡关系论略》,贵刊“汉唐研究”栏目是一个颇具品位和特色的栏目。西安是汉唐故都,也是“汉唐研究”的重镇,此一栏目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学术环境,该栏目刊发的文章,或考订文献,或探析学理,为务实求真,言人所未言,富有启发性、创造性,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该栏目刊发稿件充分,因此成为汉唐研究者心目中的学术园地。刊发的文章转载率高,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常有转载或摘引,可见该栏目也是一个颇有知名度的栏目。再次感谢贵刊刊发拙稿,作为一名唐代文学的研究者,我衷心祝愿“汉唐研究”栏目越办越好,祝愿《唐都学刊》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20.
王社教 《唐都学刊》2009,25(4):84-86
所谓西安学,就是通过人文的、社会的、自然的各个侧面的研究,对以现西安市为中心的、在自然条件基础上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中核心区域的文明形成基础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规律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学问,是以人文、社会和自然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理论上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学科.西安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多学科的深入综合研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总结和提炼,总结出西安历史发展的区域特点,发现西安社会经济文化大战的本质内涵,构建西安的区域精神,从而为推动和谐关中的建设服务.从地方学的本质来说,命名为"西安学"比"长安学"更为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